

要不要“二孩”的纠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湖南怀化 覃光明
虽然离“全面二孩”政策真正落地还有些时日,可如今“要不要”的问题已然成为夫妻之间、婆媳之间讨论的焦点话题,也逐渐成为育龄男女好友见面时的交流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我也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感。
我的老家是鄂西一个土家山村。由于是山区农村,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政策允许每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也就是说,在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初期,我老家便已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可是,当时以控制人口增长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我老家实行十多年后,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少生”已成为乡间小夫妻的自觉行为,不仅没有超生的,从小范围估算来看,还有30%以上的夫妻都选择了只生一个小孩。据说,我们那里还曾经执行过一段时间的“土政策”:领取结婚证时,要收取200元的二胎保证金,生二胎后返还,不生二胎则充公——这是变相鼓励生育啊!岂不是与当时的计划生育国策相违背?
事实还真不是这样,家乡的确有自己的特殊性,“二孩”政策是当时乡村人口得以基本平衡的保证。几年前,有媒体曝光我老家一所外地援建的希望小学被用作养猪场的事,当时口诛笔伐者众,实则大家不了解情况。以前针对一个村建的小学,现在可能6个年级总共都不到5个学生,学校如何办?教学如何组织?用作养猪场也算是物尽其用了。我老家所在的镇,在上世纪80年代我上小学时有30多个行政村,每个村至少有一所小学,甚至部分面积较大的村子为避免低年级孩子上学过远还单设了一、二年级的分校。那时,全镇小学有40所以上,学生最小要到五年级即11岁时才开始寄宿。不到20年,如今全镇由此前30多个村整合成了19个村,全部的小学加起来也只有5所,在一个近400平方公里的乡间小镇,小学生上学的距离普遍在十几二十公里以上。我哥的小孩,远在30公里外的小学上学,每周往返接送一次,今年才8岁,却已度过了两年的寄宿生活。
从我老乡那里,我看到了“要不要二孩”的部分答案。再看看自己,我在湘西一个小城生活,属于混迹于小城边缘的“农二代”,作为“70后”,从年龄和生理上还能搭上“全面二孩”的末班车,可是我却想都不敢想这个事。记得在2008年时曾与老婆开玩笑:“再生一个呗!”老婆白了我一眼:“生一个容易,怎么养啊?先拿出60万元的存款出来再说!”到“全面二孩”即将出台的今天,我知道,当初老婆提出的60万元存款估计得涨到200万元了。不能怪老婆太现实,毕竟,以前那种养个小孩就是“做饭熬粥多加一瓢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纠结二孩民生要不要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