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径三米的灵感

作者:钟和晏

​半径三米的灵感02001年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海报《日本》,太阳下面有一行黑色的文字:“熊熊燃烧的日本?燃烧殆尽的日本?”

图片提供 / 华·美术馆

深圳华·美术馆蜂巢般的六边形玻璃外墙上,一高一低被镶嵌了两张招贴画。一个是向上飘散着火焰的鲜红色太阳,像是燃烧正旺,另一个是浓烟滚滚的黑色太阳,似乎正在急速往下坠落。两者都以纯白为底色,异常醒目又有些令人不安,即使没有注意到“松永真”这个名字,也能猜出这必定出自日本设计师之手。

作为华·美术馆全球设计大师的回顾展系列,10月17日开始的“松永真/半径三米”个展以200张海报设计原作、51张绘画及视频等,第一次在中国完整呈现了这位知名日本设计师的平面设计和艺术作品。

得益于日本纸的精致和版画艺术的细腻工艺,兼具传统文化和世界潮流的独特感官,丰富的表现手法、色彩冲击力以及独特的字体排版,日本现代平面设计是纯粹的美学作品之一,多年来在平面设计中占据世界主导地位。“二战”之后,开拓性的龟仓雄策被视为现代日本平面设计的奠定者,继他之后是田中一光、胜井三雄、石岗瑛子为代表的第二代,松永真则是公认的第三代平面设计师代表人物之一。

那一红一黑两个太阳,分别出自松永真的海报作品《日本2001》和《广岛呼吁2007》,背后有它们的故事和深刻寓意。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JAGDA有2000人以上的会员,是日本平面设计领域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组织,每年都会举办展览和发行年鉴。

2001年,新世纪伊始,松永真担任平面设计师协会的展览委员长,策划了以“日本”为主题的“日本2001”展览。既然协会的成员都是设计师,作为策展人的松永真必须率先设计出一幅海报。

​半径三米的灵感1《春天已经来临》系列海报,2001年

他的海报就是那个红色的太阳,看起来既像燃烧正旺,又像燃烧殆尽。为了表现这种燃烧感,他画了许多间距比例小于毫米的绘图,乍一看就像照片,然后用电脑完成最终的成品。

太阳下面有一行黑色的文字:“熊熊燃烧的日本?燃烧殆尽的日本?”就这样,以强烈的视觉传达方式,提出了日本在新世纪会强势崛起还是会日渐衰退这一命题,迫使人们去思考日本的未来。

​半径三米的灵感2《春天已经来临》系列海报,2001年

“广岛呼吁”海报展也是这样,第一届由龟仓雄策先生负责,此后每一届由当时的代表设计师负责。2007年,松永真设计了第十届的系列作品,对于难以用图像表现的广岛主题,他在白色背景上放置一个充满重量感的黑色圆形,从圆中向下冒出滚滚的浓烟,令人心生畏惧,又如此沉重。

“设计必须积极、纯洁、正确和美丽,这是我实践毕生的箴言,对于《广岛呼吁2007》这张海报,我却决定袒露悲伤和愤怒。黑色的圆形象征没有来得及发出呼救便死去的人的悲伤和愤怒,是人类的污点,是焦灼的太阳,更是绝望地球的样子!”松永真曾这样激情地阐释自己的创作。

​半径三米的灵感3《春天已经来临》系列海报,2001年

今年75岁的松永真一身黑衣出现在展览开幕式上,事实上,他是个诙谐风趣的人,满脸轻松的笑容,给人无拘无束的印象。就如一同出现在开幕式上的香港设计师陈幼坚的评价:“从开始到现在,松永真先生的童心一直未曾离开过,他用最干净的态度去创作,最好的设计是来自内心的语言。”

松永真1940年出生于东京港,他最初的人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战争的冲击。1945年,为了躲避东京大空袭,举家从都市迁移到出产煤炭的九州筑丰。这是属于他的画家、书法家父亲的动荡昭和史,当时5岁的松永真目睹了父亲的慷慨人道主义行为,也目睹了日常生活中许多不公平的事情。

​半径三米的灵感4《广岛呼吁2007》海报

18岁之前,他经历过后来被他称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三段旅程”:从东京到九州的家族迁移是第一段旅程,初中三年级一个人离家转校去京都念书是第二段旅程,考入东京艺术大学、回到出生地走向设计之路是第三段旅程。

他曾经撰文:“第一段旅程带给我‘骨气’,第二段旅程让我看到‘色彩’,而第三段旅程为我指引‘道路’。”

​半径三米的灵感5日本设计委员会《生命》系列海报,1994年

这种早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和决定了他此后的设计理念,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他说:“所谓设计,应该是设计师在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把握其特性的基础上,不得不反馈给周围受众的东西。比起外在的喜欢与否,更多是从现状出发,叩问自己内心的认同。”

1964年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后,松永真进入资生堂公司宣传部,那一年举办了东京奥运会,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增长。1971年,他成立自己的设计公司,创作涉及海报、广告、书籍装帧、CI设计以及包装设计等。

​半径三米的灵感6AGI《欢迎来到日本》海报,2006年

作为资生堂时期的代表作,两幅1971年的夏季防晒油海报《人、人、人》并列在展厅墙上。这是能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症的作品,成百上千个着泳装的男女老少布满整个白色纸面,蝌蚪大小的人物比例近乎相同,有趴着的、走着的、说着话的,总之是无数的人。

据说,这么多人出现在同一张海报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资生堂广告史上的纪念之作。当初制作时,松永真请了十几名摄影师在海岸偷拍,先是有男有女的防晒油海报,把其中的男性部分删除,便是女性用品的海报。

​半径三米的灵感7高轮美术馆海报《山姆·弗朗西斯》,1988年

著名平面设计师永井一正第一次强烈感受到松永真的设计,就是因为这幅《人、人、人》。他回忆:“我无法忘记初次见到这张海报时,受到的那种新鲜感的冲击。这到底是什么啊!既痛快打破海报认知的常识,也准确表达了防晒油这一商品的概念。”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松永真以他简洁明快的包装设计,促成了多件市场热销商品。最初是纪文食品公司的食材罐头包装,他只是简单地将胡萝卜、西红柿、马铃薯等逼真鲜活的插画,覆盖在白色底色的罐头表面,没有添加任何文字。1983年,日本宝酒造公司的罐装碳酸烧酒饮料设计,在无底色的铝罐表面彩印上公司Logo,用色彩区分不同的口味,诞生了朴素美丽的现代烧酒形象。

​半径三米的灵感8日本设计委员会《生命》系列海报,1994 年

在这次设计论坛中,松永真向众人讲述了他的纸巾盒包装设计的曲折故事。1998年,山阳Scott公司创立25周年,为更新Scottie纸巾盒包装举办了一场国际竞赛。比赛规定,设计中必须使用花纹图案和公司Logo。

但松永真认为,在日本狭窄的住家环境中,花纹是对生活的干扰元素,白色的、简洁的东西就足够了。只有剔除繁冗的花纹、回到素颜状态,才是这一产品与生活的恰当关系。

​半径三米的灵感9《Creak》海报,2012 年 

为了不输给自己的本心,他用半年的时间,将花纹拥有的柔性和美好感觉,转移到“Scottie”这七个英文字母的重新设计上,字母四周环绕简单的细条纹。最终,这一设计不仅赢得了竞赛,而且成为企业的CI标志。

“复杂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完成度高的作品,以简洁的方式表现某种物品,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我总是为正确抓住问题的核心、删掉多余信息而不断努力。”他说。

以“半径三米”作为回顾展标题,是出于松永真一直把自己的设计哲学归纳为“半径三米的灵感”,也就是说,灵感来自以自己的身体为原点,周围三米之内的东西。“设计师不能丧失作为一个生活者的健全视角,我的工作方法是首先确认一件产品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人们在生活中如何使用它。与其进行那些夸张、不自然的研究,不如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当作判断基准,以得到一个更加诚实的答案。”

以日常生活为基准,需要反复回顾和整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捡拾人们忽视的东西。对细节的细心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体谅关系,就像Scottie纸巾盒包装的案例所示,重要的判断存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商品与包装”这一基本问题之中。

“当代社会是浪费型的消费,对物质的欲望没有节制。松永真先生虽然身处日本高速发达消费市场的设计前沿,但‘半径三米’的设计理念却是在真实、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传递出质朴和节制的概念。”展览的策展人何见平在现场评价说。

何见平回忆了他曾经去东京拜访松永真设计事务所的情景,事务所位于新宿区神乐坂古老优美的街道上,那里有四百年历史的善国寺、昭和初期开业的料理店以及各种花店、书店、清酒店、木屐店等,都是具有风情的平房建筑。

他的事务所不大,泛青的黑色大门上挂着白色小字的标牌,前庭中栽培的植物是他自己亲自照料的。为了融入神乐坂街道风情的色彩,还专门请人烧制了充满自然气息的外墙砖。

何见平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松永真作品时的强烈感受,那是1992年春天,19岁的他还是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二年级学生。在学校举办的“日本现代设计展”上,邂逅了松永真的大幅海报《仁摩砂丘博物馆91》。大面积黑色背景中间,一个菱形结构悬浮在一片渐变效果形成的蓝光上。这是以“计年沙漏”为原型,为岛根省的仁摩砂丘博物馆创作的海报。正是那道犀利的蓝光,带给何见平极大的震撼。

某种程度上,松永真被视为“图形设计”领域的设计师,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简单图形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要素。他设计的图形十分简单,由里向外经常出现一段朦胧模糊的边界。一般的边界处理是用喷枪完成的,而松永真采用经过精密计算的“直线波淡法”。简单的图形容易给人冷冰冰的感觉,这种直线波淡法能营造出柔和温暖的视觉效果。

在海报设计中,松永真大量使用原色,使用活泼的、具有感染力的色彩,这是从“传达事物时,没有中间暧昧领域”的思考而来的。作品中其实没有过多的色彩,但最终看起来却色彩丰富。

所以,第一代平面设计师龟仓雄策在评价他的作品时说:“松永真是凭着率性、简洁、清新的感觉坚持创作的难得之人,作品既没有噱头,也没有任何癖性,只是静静地呈现,于设计中原原本本地融入自己的天性。”

以国际竞赛为例,尽管美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必要元素,如何在海报中浓墨重彩地反映作者自己的思想和哲学,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松永真说:“如今已是电子传媒时代,有人认为海报是过时的东西,但之所有还有人觉得它有趣,是因为它像俳句、盆栽一样,在一定的空间内可以表现出种子、宇宙这样的东西。”

《Uno》/资生堂海报,1998年

​半径三米的灵感10《Uno》/ 资生堂海报,1998 年

“1992年,我接到资生堂公司为新发售的男性化妆品Uno作包装设计的委托,如何在便利店激烈的商品竞争中胜出,是这次设计的主题。为了保持化妆品本来的美,我使用最少的色彩来展示商品Logo,这样的简洁性在我的设计中是屈指可数的。

6年之后,资生堂提出了想要更新Uno设计的要求。我的新设计与之前相比,少了厚重沉静的感觉,多了一份锋锐的力量。在字体选择上,由之前低矮的Utopia字体变为锋利的Bodoni Book字体。为了保持原有简洁的印象,我在其中添加了一条细锐的线,新设计如疾风吹过,更加具有现代感。”

《乔治·卢卡斯展》/Sezon美术馆海报,1993年

​半径三米的灵感11《乔治·卢卡斯展》/Sezon 美术馆海报,1993 年

“对于‘乔治·卢卡斯展览’的海报,主办方最初希望用《夺宝奇兵》这样的著名电影剧照来设计,但是,策展人为海报提供的剧照聚焦不准到根本没法使用。于是我采用自创的强渐变,用光之剑抽象地表现卢克和黑武士达斯·维德之间的大战。

展览期间,乔治·卢卡斯来到日本,他对我开玩笑说,要用这张海报的感觉再拍一部电影。令人高兴的是,他完全理解了我为了向他表示敬意,坚持没有用电影剧照而是特别制作了原创海报的这番用意。”

《Issimbow》平面艺术/医心方株式会社系列海报,2007年

​半径三米的灵感12《Issimbow》平面艺术 / 医心方株式会社系列海报,2007 年

“Issimbow是日本香堂的新品牌,以健康为概念的商品,基础来源于1000多年前的日本医学书《医心方》中的智慧,想要给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送去抚慰和安乐。一定要用美丽的、一目了然的、有冲击力的形象传达品牌的概念,这是我当时的心情,在瞬间传递出更多的信息,图像比文字要有力得多。

首先通过Issimbow系列海报以博取公众注意,它们既直截了当又绚丽生动,然后从主视觉派生出11种线香的包装设计,一推出就获得了‘第九届龟仓雄策赏’。这一项目我从一开始就参与企划,对商品计划的基本想法进行指导,从始至终充分参与。Issimbow不仅给人们带去抚慰,也有我个人对现代企业和社会的感情。

科技的进步使20世纪的人类史以罕见的速度发展,而另一方面使人类灭亡的愚蠢之举也不胜枚举。没有了干净的水和空气,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的只是巨大的压力。20世纪的市场营销就是不断变换手段和品种,为了多出售一件商品而展开激烈的商战。

应该给下一代留下身心都能健康存在的环境,对于出生于20世纪物质文明时期的我们这一代,也算是一种自戒。对于21世纪的企业而言,也必须要有这样的志向。”

《和平》/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海报,1986年

​半径三米的灵感13《和平》/ 日本平面设计师协 会海报,1986 年

“这是1987年我在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上获得金奖的海报,题目《和平》。在这幅海报中,向已经习惯了和平的日本人诉说和平消失的恐惧。以色彩区分看似舞蹈着的人物,做出朦胧的剪影效果,看起来好像是为欢庆和平而欢呼雀跃,但似乎同时又传递出因为人类的愚蠢,和平可能随时消失的危机信息。

《和平》成为我进军世界各国展览的出发点,无论多久以后,只要日本是和平的国度,值得纪念的《和平》海报就是我的代表作。”

《松永真Coki Coki Freaks展》/和光株式会社海报,2010年

​半径三米的灵感14《松永真 Coki Coki Freaks 展》/ 和光株式会社海报,2010 年

“不知从何时开始,捏泥土成了我夜间的一门必修课。即便因为白天的工作强度感到疲惫不堪,晚上回到自己的工作室之后,另一个我就会出来行动,不知不觉间,竟完成了近200个青铜像。先立体,而后平面,现在那类作品也已经超过了700件。

我将自己这些摆脱设计束缚的系列创作取名为Freaks,包含了反复无常、行动、异想天开、走火入魔之类的含义。如果将设计比作客观理性的白天世界,那么Freaks就是无计划的、充满童心的荒谬幽默世界,在夜晚释放本能和直觉,这和要求合理计划的设计世界是对立的。” 设计三米半径灵感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