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人速成教程
作者:薛巍美国作家福克纳(1897~1962)
如何在谈话时显得有文化?
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多半是不爱出席社交活动的,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因为谈论高深的文化而令其他宾客难堪。但如果你只是擅长或者爱好某一国的文学或哲学而又担心遇到一个无所不知的人,那你就需要看看百科全书了。如果嫌百科全书不够有趣,你可以看一本书,书名叫《如何听上去很有文化:掌握知识分子谈话时喜欢提及的250个人》。这250人中有古代的老子、孙子、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先贤,有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有库切、奥斯特、略萨、维尔·戈达尔、厄普代克、索尔·贝娄、卡夫卡等现当代作家。在名字以K开头的人中,我认得出来的有康德、科默德、凯恩斯、克尔凯郭尔、库斯勒、昆德拉,还有五个我闻所未闻,像Paul Klee、Jeff Koons等。
作者说,喜欢在谈话时提文化名人的人分两类。前一类在智识上没有安全感,他们引用文化名人是误以为由此他们自己大脑中的存货能够飙升。英国前工党领袖埃德·米利班德就属于这一类。去年夏天,他对记者说他刚开始读皮凯蒂900页厚的《21世纪资本论》。还有一类人,他们甩人名是出于更加令人钦佩的原因——他们热爱某一位知识分子,并且希望跟他人分享自己的热情。比如罗素,他是一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但他没有枯燥地谈论这一概念,而是经常谈论甘地。他说:“甘地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他说比暴力更加让他憎恨的是怯懦,所以他准备好了在需要的时候被痛扁。”再比如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几年前,一位学生问约翰逊是否想当首相。他回答说:“如果像罗马皇帝辛辛纳图斯一样,在耕田时受到征召,我当然不会拒绝。”作者说:“罗素和约翰逊也许不是完全没有装腔作势,但他们都表现出了幽默感,并真诚地欣赏过去的伟人。由此让人在他们的高谈阔论之后学到一些新东西,甚至还可能会受到激励。有些名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值得做一些了解的。”
我的专业是哲学,读了书中对哲学家的介绍,发现他们的概括生动而又准确,比如叔本华:“弄懂哲学家的一个困难之处在于,他们几乎总是在回应其他哲学家。为了弄懂哲学家A,你需要对哲学家B有所了解。叔本华也是如此,他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评论的是他的同胞康德的理论。康德声称,我们不可能穿透我们的感知的帷幕,去把握真实的或本体世界。叔本华反驳说,并非如此。我们都可以在我们的每一个精神活动中感觉到我们的意志的运行,他称之为生存意志,并把它设想为一场不停息的生存和繁衍斗争。他是一位非常阴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特别悲观。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不停地防止死掉,就像走路是不停地防止摔倒。驱使我们的意志导致我们不快乐。好消息是我们可以逃掉。一种缓解措施是审美的沉思:当我们注视一幅画时,我们可以忘掉自己,获得短暂的快乐。一个更永久的解决方法是佛教徒式的撤出日常的奋斗,像隐士一样生活。叔本华是第一个重视东方宗教传统的西方哲学家。在晚年,他日益践行他自己的教导,很少出门。唯一他能忍受的同伴是他的宠物狗。”
海德格尔是公认的最为晦涩的哲学家,书中对他的处理也很成功:“曾经有人问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人怎样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回答说,我们都应该在墓园里多待一些时间。这个建议有些恐怖,但这跟他基本的哲学观点是吻合的:要接受我们的必死性,这其实是一种很实用、很积极的哲学。他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只有面对我们都将死去这一事实,我们才能开始活。用他的术语来说,就是只有通过拥抱非存在,我们才能把握存在。大部分人都过着非本真的生活:担心他人的意见,而其实这些人并不真的在乎你,也救不了我们,所以为什么要努力去给他们留下印象呢?其次,我们都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们没有选择出生、出生到何处,没有选择我们的父母。因此我们早期的经历和信念是被抛给我们的。这种被抛性跟我们的非本真性一样,都是需要去超越的。如何超越?海德格尔建议去乡间漫步,思考存在的奇迹。下回你散步时,宣称你不只是在锻炼,还是在逃脱海德格尔所说的被抛性。”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
高雅文化的消逝
这本书对250个文化名人按照一些非常形而下的共同点对他们做了分类,比如皮凯蒂、托克维尔和罗素被归为一类,他们一个是经济学家,一个是历史学家,一个是哲学家,但他们都属于“著作意外畅销”的人。“有时流利的文字掩饰的是说话时的口吃,如亚当·斯密、达尔文、厄普代克和亚里士多德。说亚里士多德的文风太枯燥有点残酷,因为他更有趣的著作都散佚了。”
拿破仑是个矮个子,身高5英尺6英寸,毕加索比他还矮两英寸,萨特、福克纳也都不高。“经常有人比较福克纳和海明威的文字风格。海明威是一个喜欢用简短词语的高个子,福克纳刚好相反,所以他们两个人喜欢相互掐架。奇怪的是,在把海明威比较糟糕的小说《富人和穷人》改编成电影时,编剧是福克纳,而且结果电影还挺好。他总是说他对风格不感兴趣,对技巧感兴趣的作家应该去做手术或者砌砖块。但他高超的技巧使他在194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文化人速成”肯定会让真正有文化的人觉得很可笑,但这至少证明高雅文化并未被抛弃,不是美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感叹的那样:“高雅文化曾经被认为是通往美好生活不是最短但最确定的道路,如今它已经不再是艺术和智识生活的主要追求,它被噪声、神经质的力量和单纯的干扰取代了。”
爱泼斯坦说,他曾经在大学教本科生散文写作。在课堂上他会给学生列15个左右的人名和事件,如伯罗奔尼撒战争、托洛茨基、谢尔盖·迪亚吉列夫、尼古拉斯·尚福尔、鲍里斯·夏里亚宾、西班牙内战、卡瓦菲斯、德雷福斯事件等。“有几个学生知道其中的一两个名字和事件。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文化人,就必须了解这些东西。真正有文化的人总是少数,无论何时何地。以前在大学里能找到许多这样的人。有些学校的文化人比其他学校多。雅克·巴赞、特里林时期的哥伦比亚大学是其中比较显著的一个。今天已经没有巴赞或特里林了。文化的获得需要安静,安静地坐在一个有书的房间里,或者在永久的音乐会上、美术馆里跟自己的思想独处。我们的时代显然不是一个安静的时代。我们的时代的节奏是坐立不安。高雅文化的消逝不只是美国独有的现象。英国的知识和艺术生活自伊夫林·沃、以赛亚·伯林和休·特雷弗-罗珀那代人以来也大大衰落了。英格兰现在好像是贾格尔的祖国。”
文化人对文化的要求非常高,爱泼斯坦说:“大学的英语系和外语系曾经是高雅文化的堡垒。牛津大学直到上世纪30年代还拒绝教授浪漫主义之后的作家。过去的假定是,一个人接受四年的本科教育,这些时间最好用在伟大作品上,而不是用来读冯内古特的小说、看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文化是对人生以及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理解。这种理解是通过体验、观察、洞见和脱出自身从一个比个人更大的视角看世界的能力。如此深度的文化包括对过去的感知,对道德和智力的理解。” 深度文学作家阅读西方哲学家速成思想哲学史叔本华文化人教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