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忽视的乡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湖南 蒋平
半年前的一个双休日,同事小田找到我,要我陪他到小学时的母校——市第二小学去做告别游。原来,市里准备对那一带进行改造,恢复一个解放前毁于战火的老公园。在那个区域,一同被列入改造对象的,还有电影院、电视台、新华书店、百货大楼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红火的建筑。按新的城市规划,这些建筑被夷平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仿古街和一些庙宇。
跟我们一道加入“告别游”行列的,还有不少常年工作、生活在那片区域的中老年居民。在挖掘机的隆隆轰鸣之中,每个人的眼神中流露出依依不舍,好些上年纪的老人甚至流下眼泪。这些被毁掉的建筑虽然相对陈旧,却承载了他们大半辈子最难忘的记忆。同时,他们也很不理解,这些建筑大部分结构良好,稍作装修还能正常使用,而且维系着相当多旧城区居民的乡愁和怀旧情结,为建一个没多少游客的仿古项目而悉数拆除,不仅有悖情理,也造成极大浪费。
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说过:“文物古迹具有不可再生性,多年以后即使重建,也是个假古董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乡愁的概念,停留在一些古建筑及古街道上面,认为只要再造就能恢复。这种认识,严重影响着一些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或打着文化旅游的旗号,相互模仿、恢复一些历史较为久远的项目;或打着旧城改造旗号,新建一些高层楼房,使得各地城市陷入相互模仿的怪圈。据一项权威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现代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很大原因与这种随意的大拆大建有关。
再来看改造后的城市,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多方面的。除了建筑寿命缩短,建设资金上的浪费,还有城市结构的断层,“千城一面”的泛滥。城市建筑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史,也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名片和符号。人们需要古代的乡愁,同时也需要特定时代的现代乡愁,而后者往往容易被忽视。在一些中小城市,对这一类乡愁表现得更为无视,保存这一时代的建筑,保持城市历史的延续性,已成当务之急。在湘南某镇,一座保存完好的人民公社食堂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特定时代建筑被毁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大拆大建的项目,从立项到规划设计,再到施工,极少有征求当地居民意见的,出了问题,大多用钱摆平了事。在见证近代城市成长的市民大多数健在的前提下,擅自改变他们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更是对民意的伤害。
一座城市失去个性,失去历史的传承,失去乡愁的根基,是城镇化进程中的误区与病态。从长远看,那些在大拆大建基础上耗巨资兴建的大同小异、不伦不类的“假古董”,或者高楼大厦,基本不被权威部门认同和推崇,也鲜有客人游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行为。 被忽视建筑读者来信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