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双降”

作者:谢九

央行此次“双降”的信息颇为丰富,除了最核心的降息和降准,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下降0.2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下降0.5个百分点。其他内容还包括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对涉及“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部分金融机构额外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对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暂不调整等等。虽然央行此次双降并无出乎市场预计,不过消息公布之后还是在国际市场引发较大反应,美国和欧洲股市大幅上涨,人民币汇率则应声下跌。

触发央行再次降息的主要因素,在于三季度疲软的GDP增速,以及重新调头往下的CPI指数。央行在解释此次双降时表示:“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需要继续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最新公布的三季度GDP增速仅为6.9%,创下了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季度增速,同时也是6年多来首次跌破7%这一重要的心理线。如果四季度经济增长依然没有起色,全年7%的增长目标都有可能受到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降息降准成为当前货币政策的必须选项。与此同时,国内物价指数的回落,也在客观上为降息提供了空间。由于受到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今年国内的物价指数一度出现持续反弹,5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持续上涨,8月份的CPI指数一度上升至2%,在经济疲软的背景下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施展空间。而随着猪肉价格上涨的动力减弱,CPI指数在8月份的高点之后开始回落,9月份CPI指数大幅回落至1.6%,为再次降息提供了空间。

央行降息的本意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而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不过,央行的初衷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可能还尚存疑问。在此次“双降”之前,央行自2014年以来已经实施了5次降息(不算2012年的两次降息),4次降准,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实体经济并未见明显起色,最新的GDP增速已经跌破7%,并且仍未见底。此次央行再度“双降”,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

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角度来看,实施更有力度的经济改革可能比一味降息更有成效。从贷款利率来看,央行在本轮6次降息之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经大幅从6%下降至4.35%,创下10多年来的新低,但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更多的问题还是由于当前经济体制所致。除了因为商业银行偏爱大型国企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大量的僵尸企业挤占了大量的信贷资源,扭曲了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金融系统无法以市场方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即使央行释放出再多的流动性,将基准利率降至再低的水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最终也会大打折扣。

实体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大幅降息,更大的问题在于由于实体经济缺乏足够的投资机会,使得央行的流动性最终没有如愿进入实体经济。今年8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8.8%,降幅比7月份扩大5.9个百分点,创下2012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同时也挫伤了企业家的投资信心,按照央行的调查统计,今年二季度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58.3%,较一季度下降0.9个百分点,到了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大幅下降至50.5%,较二季度大幅下降7.8个百分点。如果企业家信心不足,再低的利率也难以刺激企业家们扩大投资。

而如果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被实体经济所吸收,就有可能引发更多的资产泡沫。在央行的持续降息之下,国内从8月份以来开始进入负利率时代,使得中国经济开始面临新的考验。8月份的CPI为2%,高于当时一年期1.75%的存款利率,9月份的CPI指数虽然大幅下降至1.6%,但是随着央行再次降息,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至1.5%,使得实际利率仍然处于负利率区间。负利率时代,将使得市场资金重新寻找新的配置方式,资产泡沫可能因此而起。首先迎来上涨的是债券市场,下半年以来,由于股市泡沫破灭,大量资金开始进入债券市场,从公司债到国债,债券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债券收益率降至新低,10月中旬,财政部发行的10年期国债中标利率更是跌破3%,显示出当前负利率时代资金无处可去的恐慌情绪。而随着债券市场收益率降至新低,开始有更多的资金重新回归风险资产,10月份以来,股票市场也开始迎来久违的反弹。

负利率带来的更大刺激可能还在房地产市场。二、三线市场由于库存过大,对于负利率带来的刺激还不明显,一线城市的楼价已经开始迎来新一轮上涨,北京的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已经连续7个月环比上涨。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开始连续降息,由此引发楼市大幅上涨,不过随着美联储开始结束降息进入加息周期,美国的楼市泡沫迅速破灭,并由此引发大规模的次贷危机。从中国目前经济形势来看,降息周期还未见底,未来仍有继续降息的可能,不过何时能够迎来加息周期,现在暂时还看不到这种可能性。

或许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负利率带来的负面影响,央行在此次“双降”的同时,宣布取消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之后,意味着银行拥有更大的资金定价权,一些中小银行可以通过上浮利率展开和大银行的竞争,客观上也会抵消负利率的影响。

在央行此次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之前,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已经被逐渐放开至基准利率的1.5倍,加之今年先后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和大额存单,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只剩临门一脚,伴随着央行此次“双降”彻底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已经是水到渠成之事,这也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走完了最重要的一步,狭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剩余的工作,主要在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定价能力,以及提高央行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按照央行的表述:“取消对利率浮动的行政限制后,并不意味着央行不再对利率进行管理,只是利率调控会更加倚重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从这个角度讲,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新阶段,核心是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提高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

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银行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在负利率时代,银行原本已经面临很大的存款搬家的压力,而随着利率市场化完成,银行之间将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为了避免资金过快流失,银行势必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等办法来挽留客户资金,这势必会大幅提升银行的资金成本压力。对于银行而言,为了避免利润过快缩水,势必会在贷款利率上有所提升,以此对冲成本压力。而在银行的贷款客户中,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最有可能会成为银行转移成本的对象。而央行一再“双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反而有可能不降反升,这可能会成为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一大挑战。 数据经济金融双降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