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国界艺术

作者:李晶晶

15世纪 西藏 鎏银四臂观音菩萨像

安德鲁·斯波尔和爱狄塔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纽约的一间手术室内。安德鲁会五国语言,在匈牙利和法国都获得过医学博士。他是著名的泌尿科和外科医生,在美国各地演讲,担任过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阿富汗喀布尔医学院的教授。爱狄塔也毫不逊色,她在布拉格和布拉迪斯拉发的两所大学均获得过麻醉师学位,她还是最早被哈佛大学录用的非美国的女性博士后之一。1947年,爱狄塔成为美国麻醉委员会的专科医师。在她5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从来没有失去过一位病人。

安德鲁和爱狄塔出生在“二战”前的东欧,当时东欧尚处于奥匈帝国的控制下。职业的关系,两人走到了一起,成为夫妻,其医学上的成就也非同凡响。更令世人羡慕的是,在工作之外,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终生投身于艺术、旅游和文化探索的生活中。安德鲁和爱狄塔在30多年的时间里收藏了不少喜马拉雅佛像,有趣的是,他们都很热爱喜马拉雅艺术,而对这门艺术的喜爱是在他们二人相互认识以前的事。喜马拉雅艺术是指喜马拉雅山脉及周边地区的艺术,涵盖了从尼泊尔、不丹、印度到中国等地具有喜马拉雅艺术风格的绘画、雕塑、饰品等作品。

爱狄塔的父亲是一位文物修复专家,专门修复古董和具有艺术品质的装饰和家具。学医之前,爱狄塔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但爱狄塔的父亲最终还是说服她从事医学,但她对艺术的热情和美感的形成却仍然是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她收藏艺术品,还能够将印度织物手工裁制成焕发异域风情的晚礼服。此外,爱狄塔在水墨和水彩方面颇有天赋。而安德鲁则在很年少的时候便开始行万里路,走遍了世界各地。他在大学的暑假里,在一艘船上做船医,从法国航行到北非,然后又转航到了暹罗(泰国)。安德鲁在亚洲待了一段时间,然后作为国际红十字会的外科主任被派驻中国南方三年。安德鲁的这些旅程,以及他在中国时听说的关于西藏的种种传说使他深深爱上了喜马拉雅地区的文化。而爱狄塔也爱上了印度,并第一次前往尼泊尔游览。斯波尔夫妇可能是第一批到达不丹的西方人。

安德鲁和爱狄塔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收集喜马拉雅造像。喜马拉雅造像散发着严肃典雅的美感,做工精细。夫妇二人如饥似渴地研究喜马拉雅艺术,阅读他们能够找到的每一本书。1973年3月,夫妇俩在尼泊尔购藏到一尊尼泊尔15世纪铜鎏金佛像,精美铸造的佛像,端坐于双莲花底座上,双手自然搁在两腿之上,呈冥想态。佛祖身上以佛珠和宝冠等装饰,面容安详,双目下垂,发髻高突,有蓝色晶状染料的痕迹。

尼泊尔的早期马拉王朝(Malla period,1200~1769)出现了一个持续而稳定的转变,即摆脱尼波罗国风格。马拉王朝是尼泊尔艺术、文化发展蓬勃的黄金时代。这时,不但语言被统一了,连加德满都谷地和较偏远的小镇,到处都洋溢着文艺复苏的生机。而今天在尼泊尔所见到的许多伟大建筑物和雕刻,大部分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1200至1482年间,对神佛的描绘仍然保留了尼波罗国时期简单的人形形态。这尊佛像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坐姿自然,面部圆润,表情柔和。同尼波罗国风格造像的面部特征非常不同,如弯曲的嘴唇和鹰钩鼻等。

无国界艺术116世纪 西藏 鎏金铜大威德金刚与明妃金刚露漩像

这尊铜鎏金佛像是经典的尼波罗国风格向后来的马拉朝造像重视装饰和夸张比例之间的过渡,可以说这尊佛像是美国古董商威廉·沃尔夫(William H.Wolff)收藏中的一尊16世纪菩萨像的前身(见施罗德《印藏青铜器》)。沃尔夫在纽约麦迪逊大道开设画廊,经营亚洲艺术品超过30年,出售亚洲青铜器、陶瓷和雕塑,1959年退休。许多著名的收藏家及博物馆都是他的客人,如约翰·洛克菲勒、阿瑟赛克勒、诺顿·西蒙、艾弗里·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克里斯坦·赫曼斯(Christian Humans),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两尊造像都有类似的头身比例和面型,沃尔夫收藏的菩萨像有更多的纹饰和更具特色的底座。安德鲁和爱狄塔收藏的这尊佛像,不论是珠宝还是五佛宝冠,都让人联想到加德满都谷地的尼瓦尔工艺,尼瓦尔传统以及铜绿色的包浆都使这尊佛像更具尼泊尔式的优雅。

安德鲁和爱狄塔钟爱旅行。每年夏天,夫妇二人和他们的女儿会花整整六周,将自己完全沉浸在某一个文明之中。斯波尔一家每到一个地方就寻找当地的歌剧、芭蕾舞、画廊和博物馆,一家人渴望经历新奇和充满活力的文化,并组成一个国际性的小社交团体。在安德鲁和爱狄塔的收藏中,有一尊西藏16世纪四臂大慈大悲观世音像,是夫妻俩20世纪70年代在伦敦旅行时购藏的。这尊佛像是佛教六字真言(妙哉莲花生)的具象体现。这六个音节分别表示:唵为白色,代表天道;嘛为绿色,代表阿修罗境界;呢为黄色,代表着人间道;叭是蓝色,代表畜生道;咪是红色,代表了饿鬼道;吽是黑色,代表着地狱道。观世音为六道指点迷津,普度众生。

16/17世纪 西藏 鎏金铜上漆阎摩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尊佛像的整体形态,如宽阔的肩膀和胸部,仿佛充满了普拉纳——神圣的气息,体现出菩萨像正处于冥想之中。这尊菩萨像是16世纪西藏中部地区使用华美银器的一个极好的例子。这种形态的菩萨像灵感来自于印度东北部,尼瓦尔工匠使用各种金属材料试图还原出印度早期波罗朝的造像艺术。约翰·洛克菲勒三世收藏的一尊17世纪的白度母与斯波尔夫妇收藏的这尊观音像,面部特点都是高挺的鼻梁、圆润的鼻孔,以及皱眉。两尊像的体态也非常类似,四肢简单而细长,脖子和腰部有肉感。头发卷曲并有编织。上臂、手腕和脚踝上挂有同样的珠宝。披肩上都有非常复杂的纹饰,令人印象深刻。

斯波尔夫妇的收藏及品位不断提高。二人购买的造像一般都极有个人意义,主要在纽约购买。安德鲁会跑到阿尔伯特·鲁道夫的公寓去寻找喜马拉雅造像。鲁道夫昵称鲁迪,是一位精神导师,是鲁迪东方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鲁迪一般不会展示自己的藏品,但会在一些特殊场合从库房中搜罗出来供安德鲁参观。然后安德鲁和鲁迪就会开始争辩和讨论。安德鲁非常喜欢同别人谈判和辩论,这是他人格的一部分。埃莉诺·奥尔森是纽瓦克博物馆亚洲艺术的第一位策展人,她常常会出席斯波尔一家的晚宴,经常与安德鲁讨论喜马拉雅青铜器文化。他们甚至时不时会争吵起来,但埃莉诺仍是斯波尔一家的好友,在她1974年题为“密宗佛教艺术”的展览中,她展出了斯波尔夫妇收藏的多件造像。

15/16世纪 西藏 鎏金铜药叉将像

今年夫妇二人的收藏在纽约佳士得拍卖。安德鲁和爱狄塔的女儿回忆说,一次收购成功,一家人高兴地在阳台上吃冰淇淋庆祝。她记得她的父亲花好几个小时盯着一尊造像,欣赏它的复杂性,并思索其在喜马拉雅艺术中的地位。这些珍品现在仍然是斯波尔一家生活的重心,并常年在家中展出。

无国界艺术4斯波尔夫妇在喜马拉雅山(摄于1973年) 艺术佛像安德鲁无国界文化收藏斯波尔密宗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