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进京证”的实力拼图

作者:李三

​宝马“进京证”的实力拼图0全新BMW i8

宝马集团董事齐普策(Oliver Zipse)早在半个月前就听说了这个消息,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正式公布,他小心翼翼地提起:“也许您能为我证实一下,BMW i3纯电动版将成为首批获得北京市购车摇号资格的进口汽车之一。”但当话题转到车子的性能时,齐普策立刻显示出十足的自信,他说:“作为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新能源车,其可持续性不仅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也要体现在产品使用周期中。我们能够拿出证据证明这款车型的能耗和生产过程,绝对符合可持续要求。”

​宝马“进京证”的实力拼图1纯电动BMW i3 

“进京证”所体现的新能源汽车或许仅仅是一个小局部,而支撑起宝马王国的是集团的综合实力。齐普策是一个“技术控”,大约两个月前,他换了新车,是一辆全新的BMW 7系,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自己尝一尝,当然齐普策的原话说的是:“唯有驾驶过这款车,才能感受到为什么说它是最为创新的产品,驾驶中我总能发现新功能,妙不可言。”

齐普策在汽车行业24年,现在宝马集团负责生产,一个时期以来他尤其关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技术,7系将钢材、铝合金以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合在一起用于车身结构,这是宝马在全球汽车工业中的首创,实施技术创新的同时不但没有增加车体重量,反而让车体最大减重达130公斤。在他看来,这是生产领域最有价值的创新,全新BMW 7系轿车将为宝马集团带来可观的盈利。

​宝马“进京证”的实力拼图2宝马集团董事齐普策

三联生活周刊:汽车制造业的设计部门总要想方设法使产品更漂亮、更吸引人,而生产部门则较看重实际和生产的可行性。有时候设计与生产不无矛盾之处。你是如何协调两者关系的?

齐普策:宝马集团自视是生产优秀汽车的好手,而不是一个蹩脚的生产者,这也是我们的传统所在。生产的创新性使得我们在汽车的外观设计上能够为迎合客户大做文章,设计部门拿出方案,生产部门就可以依据各种材料特性,制造出与设计方案契合的产品。我们能将任何想要的汽车外观设计付诸生产,有的时候在成品之前,简直难以相信梦幻设计居然能生产出来,无论质量、机械性能、受力安全性、着色、使用周期等方面竟然如此经久耐用。生产与设计永远并驾齐驱,所有创新的目的,在于产品投向市场后,能够唤起客户兴趣,带来企业利润的不断增长。

三联生活周刊:可持续性是汽车生产企业最紧要的任务。宝马集团的环境保护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齐普策:宝马的产品周期历时长,集团历史积淀深厚,我们应该具备相当的素养,扮演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再过50年、100年仍旧如此。如果连工业界都不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还能指望谁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生产过程还是产品的可持续性都十分关键,存亡之所系。社会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以及员工的可持续是企业长期成功不能缺少的前提。从技术方面看,在建立每一处工厂时,我们势必仔细考量,怎样降低资源、原材料消耗,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等。最近我们刚刚做出决定,将工厂改接热能联结装置,这样一来未来我们的减排能力、能源高效管理能力都会取得长足进展。工厂实际上变为智能网络的一部分,不再简单地依赖大型发电站供能,将那些生产带来的热能,比如喷漆车间的废热等充分利用,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从而整体上节约能源。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确保在生产和使用环节,一以贯之地与环境友好相处?

齐普策:我们会预先考虑到生产的汽车,能耗将在一个什么范围之内,然后找到很多发展路径,其中之一就是制造车体较轻的汽车,能耗自然较少。即便这不是问题的全部,至少是降低车体重量的一个重要步骤。好比一整张拼图上的一小块,我们还需要相应的驱动系统、车体减重方略,完整的生产流程,最终使在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上销售个性化的乘用车完全成为可能。我们很早以前就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并做出正确的决定。不仅仅在BMW i系列车型上,全新BMW 7系也采用了碳纤维技术。我们将不断丰富这个系列的产品,从小系列推广到大系列车型上去。我现在由衷地为当初的抉择感到欣慰,不然也不会有轻盈的全新BMW 7系面世。

三联生活周刊:汽车制造领域自动化程度很高,使用许多机器人作业,你如何看待生产中机器人的角色定位?

齐普策:长远看,数字化科技的应用会让我们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加现代化,智能的工具可以直接辅助工人执行任务,同时简化复杂的工序。我们在宝马集团慕尼黑和莱比锡工厂的试点项目中,智能手表可以预先提示工人传送带上车辆的特殊需求,手表的显示屏亮起的同时并且产生振动,从而提醒工人下一道工序的特别要求,比如要安装的螺丝数量不同。

机器人系统的使用将保证重复乏味的工序可以得到始终如一的品质。早在2013年,宝马集团就已经开始使用轻量机器人完成各种工作,如在精确控制的高压下安装车门内侧的隔音材料,或者在挡风玻璃上涂黏合剂。如今,先进的机器人系统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对体力要求较高或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生产流程,目前,轻量机器人已经在斯帕坦堡、雷根斯堡、丁格芬和莱比锡工厂的量产车生产中投入使用。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看来,生产线上的工人和机器人是一种什么关系?

齐普策:我认为生产本身是一个社会的核心环节,并非处在社会边缘。工厂里有不同的部门,现今规划、装配都发生了很大变革,比如装配动作,今天我们在有些地方还能看到,工人在某个专门岗位上从事重复劳动,他们并非局限在装配过程上,借助数字化,工人们接触到大量信息,掌握新的能力和技能,以此连续提高生产系统的整体灵活度,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就是我们对未来生产的设想。在一些工序上,数字化将释放更多生产潜能,持续提升生产效率,我相信工人将因此长期受益。未来,生产线上的工人将拥有更大的自由度,甚至可以创造和改造自己的工作环境。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扶助中国未来的高管成长,以便让他们承担更多责任?

齐普策:生产是一个全球问题,并非只在德国或者美国才有,生产是一个网络,这个网络的能力范围至关重要。宝马增强网络能力范围的经验比较独特。我的构想是,在这个网络范围内,不论员工来自哪个国家,网络都能将其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比如,一名中国的装配车间主任,也可以调往美国,从而得到两地轮岗资格。不同的网络通过相互学习强化自身,使能力范围持续扩展。

三联生活周刊:数字化和电动化是两个关键词,你怎么看待目前汽车制造的发展趋势?

齐普策:我们对汽车未来的面貌有清晰的概念。政府对排放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客户对节能减排的需求,都促使我们必须采取更先进的产品技术。这也从根本上说明宝马为什么大力推广电动汽车。一层产品结构依托一个平台,有了两层产品结构就能对市场变化应对自如。我们专门为中国消费市场设计的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续航能力达50公里。

BMW i3纯电动版已经成为获得北京市购车摇号资格的进口汽车之一。在我们看来,作为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新能源车,其可持续性不仅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也要体现在产品使用周期中。我们保持着高度的市场适应性,关注哪些技术规格下的哪种车型有开发潜力,努力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和监管需求。 商业创新进京实力宝马新能源汽车宝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