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有多少书画收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整理 / 刘彭媛
故宫到底有多少书画藏品?历时7年的第五次藏品点查结束后,故宫曾公布一份文物普查的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故宫共有藏品180.7558万件。其中,绘画5.3492万件,书法7.5035万件,碑帖2.856万件,共计15.7万余件。故宫博物院的书画藏量,约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的四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拥有近420件元以前的各类绘画,近310件元以前的各类书法。
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以清宫旧藏为主。据统计,故宫博物院的180万余件藏品中,有近156万件为清宫旧藏文物,占藏品总数的86%,24万余件藏品为建院以来的新收藏。就书画而言,故宫有清宫旧藏绘画1.5万余件,书法2.2万余件,碑帖5800余件,共计4.28万余件。
故宫清宫旧藏文物的主要来源,包括对历代皇家收藏的承袭、进呈及查抄没收物品、宫廷制作等。中国历代宫廷都收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到乾隆朝,法书名画大量集中于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著录了历代书画藏品万余件。乾隆皇帝更是集齐了“三希堂”与“四美具”,即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以及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清宫基本把当时存世的唐、宋、元、明名画和法书搜罗殆尽,收藏唐、宋、元书画近2000件,明代作品亦存2000件左右,可以说是继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
除明代及以前的书画珍品外,清宫还收藏了不少当朝正统书画名家的精品,如清初“四王”等。但因乾隆排斥明代遗民画家和新派书画家的作品,嘉庆、道光以降则国势日衰,无力搜集,使“四僧”、“金陵八家”、“黄山派”、“扬州八怪”、“京江画派”、“改费派”、“海派”等作品几乎未能得以收藏,成为清宫书画旧藏的缺憾。
清宫书画收藏在乾隆年间达到了巅峰,然而之后因各种原因,散佚甚多。嘉庆时,皇帝喜用宫中所藏法书名画颁赐亲王和大臣。赏赐成亲王永瑆的书画中,就有西晋陆机《平复帖》。道光以后,用书画作为赏赐品则有增无减。
近代以来,清宫文物更是遭到了三次严重的劫掠和损毁,对书画藏品亦造成了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据《石渠宝笈》记载,圆明园内藏有历代书画200多件,均被烧毁或劫掠,如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被劫往伦敦。第二次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大量宫廷文物被抢掠。其中,颐和园所藏的大量图书、字画等被掠走。第三次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前后达13年的逊帝溥仪“小朝廷”时期。1922年7月13日至同年12月12日的五个月内,溥仪以赏赐溥杰为名,将书画、器物等转移出宫外,作为日后复辟的资金。其中,珍贵书籍210部,字画手卷1285件。运出去的字画,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曹娥碑》、《二谢帖》等,有钟繇、僧怀素、欧阳询、宋高宗赵构、米芾、董其昌、赵孟頫等人的真迹,有王维的人物画,马远和夏珪以及马麟等画的《长江万里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阎立本、宋徽宗等人的作品。《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称,被溥仪兄弟盗运的书籍字画“皆属琳琅秘籍,缥缃精品,《天禄》书目所载,《宝笈》三编所收”。当时宫内自上而下,偷盗成风,大臣和官员们以借出鉴赏、请求赏赐等方式收敛书画珍宝,太监们则拨门撬锁,暗中盗窃。1923年,溥仪决定整顿内府,清点库房。1923年6月26日晚,建福宫花园突然起火,大火共烧毁房屋三四百间和大量珍贵收藏。内务府称,仅书画就烧毁了1157件。
溥仪偷运出宫的珍贵文物,一些在天津被变卖、作为礼物赠送,另有大批运至长春伪皇宫内。1945年8月,溥仪将精选出的珍贵文物57箱并随身携带的珍宝,转运到了通化临江县的大栗子沟。溥仪被俘虏后,遗弃在大栗子沟的眷属将100余件法书名画上缴给东北民主联军派来接收的代表。这些法书名画包括晋、唐、五代、宋时的名家佳作,大多数是《石渠宝笈》所著录的乾隆皇帝鉴赏的名品,都是见于《赏溥杰单》的。贮放在小白楼的书画则遭到了哄抢,成为“东北货”。这些书画流散出来后,大部分是流往关内,一部分则经香港等地流往国外。
1924年11月,溥仪被驱逐出宫。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原属于皇家的私藏自此为社会公共所有。据《清室善后委员会物品点查报告》,对清宫遗留下来的物品进行初步点查后,计有文物9.4万余号,117万件之多。但因当时有些殿堂尚未清点,清点过的一些物品,因计算方法的原因与实际数量亦有不少出入。《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称,据估计,故宫博物院成立时,清宫旧藏及遗存文物数量约在千万件左右。
为避免日本的掠夺与战火的摧毁,1933年,故宫博物院开始进行“文物南迁”。自1933年2月5日夜至5月15日,故宫博物院共迁移文物1.3427万箱又64包,分五批运送至上海,后又辗转西迁。南迁的文物中,书画有128箱、8852件。事实上,南迁文物并非故宫的所有文物,也并非所有的书画精品。当时故宫各库藏品数以万计,大量珍品贮藏期间,大部分仍保存未动,有的库甚至整库文物未动。同时各个陈列室须要维持正常开放,就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展品。另外,限于南迁时期的运输条件,明清宫廷画家的一些超大画幅留在了北平故宫;还限于管理水平和时间紧迫等原因,遗留了一些早期作品。《故宫绘画图典》介绍,遗留的早期书画文物包括宋元卷轴画计18件、47开宋人册页及80件唐宋法书,总计145件。
随故宫文物南迁的,还有古物陈列所等单位的文物。古物陈列所成立于1914年,主要保藏、陈列沈阳故宫及热河行宫的文物,其南迁文物计5417箱、11.1549万件,留平文物8.8202万件。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留平的文物也归了故宫。
1947年6月,文物东归南京,十余年间文物管理较为妥善,没有较大的损伤。20世纪40年代末,有2972箱文物被送往台湾,占南迁总箱数的22%,其中书画有91箱。余下的大部分文物则于1950、1953和1958年三次返回北京故宫博物院,共计6036箱。仍有2000余箱封存于南京库房,由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
1946年分两次接收溥仪存津文物1305件。其中,有宋马和之《赤壁赋图卷》、元邓文原《章草千字文卷》、元赵孟頫《秋郊饮马图卷》等宋元人手卷四件。1946年底到1947年上半年,故宫博物院还收购到《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中曾著录的一些书籍和书画。
新中国成立之后,故宫博物院主要通过政府拨交、文物收购和接收捐赠三个渠道补充文物,经过几十年努力,藏品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增补。当年被溥仪转移走的1200余件珍贵书画,除少数藏于国外博物馆、私家之外,大部分书画进入了国内的博物馆,其中有370多件回到了故宫博物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故宫接收国家领导人、政府部门、各地博物院等拨交的文物约16万件,其中一级品约700余件。1951年,国务院批拨专款,批示文物局从香港重金购回“三希堂”中的二希——晋王珣《伯远帖》和晋王献之《中秋帖》,并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据《天府永藏》,同期从香港收回的书画还有:唐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五代董源《潇湘图》、宋赵佶《祥龙石图》、南宋李唐《采薇图》、南宋马远《踏歌图》等。经调拨给故宫的文物,多是原来的清宫旧藏。1952年,文化部向全国发出通知,要求收回各地“三反”、“五反”运动中发现的故宫古物,促使众多国家级珍贵文物重回故宫的怀抱。例如,辽宁博物馆就将已入藏的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清理出来的清宫散佚书画130件调拨给了故宫。
20世纪50年代以来,故宫确立了以清宫流失出去的珍贵文物为主、兼及中国历代艺术珍品的文物收购方针。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故宫购藏文物的高峰期。1950年,徐邦达、张珩、启功等在北海团城的收购点,征集、鉴定历代书画3700多件。1953年,徐邦达随着这些国宝到故宫博物院开辟了绘画馆。另外,国家每年都拨有专款用于购买文物,当时民间的文物仅限于个别交易,价格也低,因此故宫购画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在华北地区,民间售画者把故宫作为首选对象,十几年间,诸多书画名迹如百川入海,汇集故宫。据《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截至2006年12月底,故宫博物院共购得文物5.3971万件,一级文物1764件。书画珍品有隋人书《出师颂》,唐代周昉、颜真卿,以及宋代王诜、刘松年、马和之、夏珪、马远、张先、欧阳修、苏轼、米芾,元代顾安、钱选、赵孟頫、迺贤,明代吴伟、唐寅、沈周、董其昌、祝允明,清代原济、赵之谦等名家的作品。
自1939年文纳向故宫博物院捐赠文物,故宫博物院累计接收了775人次的文物捐赠,共计接收文物3.34万余件。除民国时期的13人次外,均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捐赠。私人捐赠的书画藏品,最大宗的是张伯驹,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宋蔡襄《自书诗册》、宋范仲淹《道服赞》等,皆为精品。
(资讯参考书目:《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绘画编》、郑欣淼《天府永藏》、朱家溍《故宫珍宝》、余辉《故宫绘画图典》、单霁翔《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来自故宫博物院文物普查的报告》、郑欣淼《清宫书画鉴藏、佚存与研究述评》等)
故宫书画藏品之珍宝
根据文物专家朱家溍先生所编《故宫珍宝》一书,本文尝试梳理一批故宫书画珍品中的珍品,展现故宫所藏书画的杰出面貌。
碑帖、法书珍宝
战国秦献公十一年的石鼓。这是中国最古的石刻,为10块巨石,上刻10首诗,其书法在书法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的《张迁碑》。这是东汉末年隶书的代表作之一,为汉隶中雄强风格的典型之作。
东晋王珣《伯远帖》。晋代书法以王氏一门成就最著、影响最大。但王羲之、王献之墨迹真本早已失传,唯一二王系统的书法真本,只有王珣所书的《伯远帖》,为稀世之珍。
唐代欧阳询《张翰思鲈帖》。欧阳询为唐初四大家之一,开创了唐代楷书的先端。其书法自成面貌,人称“欧体”。《张翰思鲈帖》,行楷书十行,为欧书精品。
宋代法书珍品:“宋四家”之蔡襄的《自书诗》,是其行书趋于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宋四家”之苏轼的《新岁展庆帖》,是其行书佳作,也是宋代新书风的代表作品;“宋四家”之黄庭坚的《诗送四十九侄帖》,是其大行楷书的代表作;“宋四家”之米芾的《苕溪诗》,是其中年时期书法代表作。
绘画珍宝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名家人物画,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现存两图均为宋人摹本,但其画法仍保持原作特点与六朝风韵。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展子虔的山水画为初唐开创了端绪,人物画被视为“唐画之祖”。《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唐代绘画珍品:阎立本《步辇图》,代表了初唐人物肖像画的成就;周昉《挥扇仕女图》,代表了中唐的风格;韩滉《五牛图》,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五代绘画珍品: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标志着当时人物创作的最高水平;卫贤《高士图》,此为其流传至今的唯一作品;董源《潇湘图》,为当时山水画的代表作品;黄筌《写生珍禽图》,是这位西蜀画派代表人物存世唯一可信的画作。
宋代绘画珍品:山水画大师郭熙的《窠石平远图》、画马大家李公麟的《临韦偃牧放图》、山水画大家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四大家”之马远的十二段《水图》,以及风俗画《大傩图》和表现民间传说的《搜山图》。
元代绘画珍品:元初大书画家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元四家”之倪瓒的《秋亭嘉树图》、“元四家”之王蒙的《夏日山居图》。
明清绘画珍品:戴进《三顾草庐图》、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文征明《绿阴清话图》、唐寅《事茗图》、仇英《明妃出塞图》、徐渭《墨花九段》、陈洪绶《升庵簪花图》、项圣谟《放鹤洲图》、弘仁《陶庵图》轴、石谿《仙源图》、朱耷《猫石图》、石涛《巨壑丹岩图》、王翚《岩栖高士图》、郎世宁《哨鹿图》、恽寿平《蓼汀鱼藻图》、华嵒《桃潭浴鸭图》。 文物博物馆古画石渠宝笈故宫博物院溥仪游春图故宫收藏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