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亚公开课”:体验艺术诞生的秘密

作者:石鸣

​“茱莉亚公开课”:体验艺术诞生的秘密0今年5月28日,苹果应用商店上线了一款名为“茱莉亚公开课”(Juilliard Open Studios)的应用,很快就被评为“编辑之选”。《华尔街日报》报道这款应用的标题是《在世界顶尖的音乐学院学习是一种什么体验?》这很像一个“知乎”问题,而且“知乎”上还真的有人提过这种问题,就读茱莉亚音乐学院的体验?就读柯蒂斯音乐学院的体验?答题者寥寥,且至今为止尚没有一个真正的知情人士出现。毕竟,像柯蒂斯音乐学院这种全美最难进的音乐学院,全校不到200个学生,90年建校史,毕业生才4000人多一点,而全美第二难进的茱莉亚学院全校学生也不过才800多人,这么小的样本,能有知情者上“知乎”来给大众解疑的概率可想而知有多低了。

然而,现在,“茱莉亚公开课”为这样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官方答案。和其他的古典应用不同,后者往往是英文版先上线,其后才有中文版,“茱莉亚公开课”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同一天上线。开发方之一Touchpress公司开诚布公地说:“我们非常重视中国市场,这个市场过去十几年上升趋势一直很明显。”的确,古典音乐在西方越来越成为“老年人的艺术”,在音乐厅里放眼望去,从后往前一片白花花的脑袋——最忠实的拥趸还停留在如今已满头银发、渐入耄耋的“婴儿潮”一代。然而,在中国,古典市场却有方兴未艾的趋势,最重要的是,年轻人愿意去接触和了解古典音乐。

尽管中文名翻译成了“公开课”,实际上,这款应用提供的内容与我们通常以为的公开课相去甚远。它并没有提供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教授的某一门课程,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借助这个应用,在某个领域进行学习深造的话,那就想错了,不如说,这个应用主要展现了艺术家们如何创造艺术的幕后故事和氛围。内容主要是各种短视频,短一点的两分钟,长一点的五六分钟,两三个视频聚合在同一个主题节目下,这些节目就像艺术类杂志的选题:“爵士乐的语言”、“内化柴可夫斯基”、“探索《费加罗的婚礼》”……应用本身是免费下载的,但是内容需要订阅(第一次使用可以免费体验一个节目)。“茱莉亚公开课”刚刚发布的时候,节目库里有7个节目,现在已经增加到了14个,还有6个节目在预告中。

“这个应用是一个数码互动杂志。”茱莉亚学院的教务长兼院长阿拉·古策里米安(Ara Guzelimian)这样解释“茱莉亚公开课”的定位,“旨在让舞蹈、戏剧和音乐更为神奇并为每个地方的每个人服务。”

大部分的视频都具有一个“循环式评论”的功能:像一根树枝长出旁枝那样,在视频的某些时间节点上,观者可以跳出,观看另外一段相关视频,往往是对主干视频的补充或者评点,然后接着跳回来,跳入跳出基本上是无缝连接。这很像是平面杂志的某种排版方式,正文旁边有着小小的附文,供人随时参考。同时,这个功能也使得这些视频“不同于纪录片,每个人都可以自定义自己的观赏体验,有的时候你可能就想浅浅地浏览”。

“我们开发这个应用的时候,主要做的是减法。”Touchpress市场营销部经理汤姆·威廉姆斯(Tom Williams)说,“原本我们设计了各种功能,都塞进了这个应用中,之后发现可能使用者并不需要这么多花哨的功能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我们集中于这个应用的核心宗旨上——如何让人们更好地体验艺术?”

艺术是如何诞生的?这才是“茱莉亚公开课”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这个应用的欢迎页面上写着:“故事从琴房、彩排厅或舞蹈排练室开始,故事在舞台上结束。”

从排练室到舞台,中间这段大众不得而知的空白,往往也是一个令人好奇的秘密。我们普通人或许无法像艺术家那样去思考,但是我们常常会好奇艺术家到底是怎么思考的,并渴望从这些高于人类平均水准的大脑汲取养分。“使‘茱莉亚公开课’具有趣味性的,是它展现了在舞台上创造一个艺术品需要的过程和努力。即使是最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表演也不是一挥而就的。准备、训练和批判式思维,都是台上奇迹发生的必备条件。这个过程一般都是无人问津的,但现在大家都可以看到、体验这些过程,并产生共鸣。”

首期发布的节目库中有一个系列节目“莱瑞·凯根的《新舞蹈》”,其中有一个视频片段,展现了编舞家的编舞过程:它采用了某种叠加显示的方式,可以选择同时播放录制时间不同的两个视频,时间靠前的那个视频里面的每个舞者变成了某种淡淡的影子,和时间靠后的视频里的舞者放在一起,有的时候完全重合,有的时候却走位、动作都完全不同,从而能直观地看出同一段编舞之前和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编舞家的思路如何慢慢成形,最后变成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成品。

这样一种展现和体验方式,是前所未有的,甚至也是语言本身很难复述的。茱莉亚学院方面把这个视频效果称之为“层层探索”(layer-in-layer)。“这个功能是我们在拍摄时偶然发现的。我们在编舞开始时,将摄影机设定在一个固定位置,以便全面捕捉舞蹈动作。在看底片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编舞变化发展得如此之快,你可以看到在视频的每个阶段,舞者穿的都是同样的服装,这是因为整个编舞是在一天之内完成的,于是我们与Touchpress公司的开发伙伴们合作,创造了一种能使观众更清晰地看到舞蹈创作演变过程的方法,也就是‘层层探索’的视角,最终完美地达成了这个目标。”古策里米安说。

“茱莉亚公开课”采用的这种视频手段,对于表演类艺术来说尤为适合:它们总是在时空中转瞬即逝,自古以来人们发明了很多手段来固定它们,然而无论是剧本、乐谱还是舞谱,最终总是只能以相当机械的方式保存其艺术魅力的一部分,而它们大部分的魅力都消散在观者的记忆之中了,更不用说它们诞生的过程,基本上是无法被重现的。

应用里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戏剧、舞蹈、古典音乐,这种分法源自组成茱莉亚学院(Juilliard School)的三个系。或许是时候给这所学校正正名了:长期以来,校名的中文翻译都多了英文原文并不存在的“音乐”二字,大概是因为中国人去这个学校念得最多的是古典音乐专业的原因,实际上,这个学校的舞蹈和戏剧专业甚至比古典音乐还要出名。著名的美国现代舞奠基人玛莎·葛莱姆就是茱莉亚学院舞蹈系的建系成员,后来她的许多学生都任教于茱莉亚学院。茱莉亚学院显然对这一渊源相当引以为豪,应用中的第一个舞蹈节目,就做了连续四期的“继承玛莎·葛莱姆传统”,选择的作品也是大多数人并不熟悉的葛莱姆的转折期作品《黑暗草原》。“分四期来了解作品的故事,可以让你全方位地理解玛莎,她的传统和舞蹈,以及心理学和人的本质。我们认为对一部作品进行探索,了解它的背景和传统,会引导你在更深的层面上欣赏一场演出。”

茱莉亚学院对这个应用的期待是,既能够学习,也能够娱乐。“对于新手来说,可以借此了解一些关于舞蹈、戏剧和古典音乐的知识,对于经常听歌剧的人来说,也不会觉得太过简单而厌烦,反而能够加深他们对最喜爱的咏叹调的了解和洞察。”

目前,节目的制作已经形成了清晰的流程,每一集节目的准备工作大概6到8个月,所有素材都来源于茱莉亚学院自己的课程和演出资源。“学院每年举办700多场演出,每学期发布的节目数量只有9到12个,要想预测最棒的艺术时刻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又有哪些能在应用中有效地体现出来,是很复杂的事情,实在是一种艺术的挑战。”尤其是,“这种节目是没有先例的,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古策里米安说。与此同时,茱莉亚学院还为应用的内容制作邀请外援,据说今年圣诞节将会发布一集“激动人心的”、“关于一位成功的电影演员”的节目,官方的态度很神秘,不肯透露此人姓名。

每个月花两杯星巴克咖啡的钱,窥视艺术家们在台下奋斗的经历,了解他们成功的秘密,值还是不值呢?很有可能的是,尽管我们能够看到艺术家们的反复演练,却仍然无法听出钢琴从降D调进入降B调的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探索肖邦”),或者无法理解为什么在F音上发元音“u”要比“i”困难得多(“歌曲之中的诗句:德彪西《黄昏的和谐》”)。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看完这些视频,就掌握相应的技艺,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款应用的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还原到了实践的层面。“你甚至可以自己试着唱唱歌曲。”古策里米安建议。“茱莉亚公开课”使普通人“前所未有地近距离体验艺术作品”,而艺术教育、艺术体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即便是茱莉亚学院的学生们,也未必每一个都选择舞台生涯,成为光芒万丈、国际知名的艺术家,然而,一个人习得的艺术教养,“会对他/她的自律性、创造力都大有帮助,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和阐述伟大艺术的能力,并能与各种不同文化建立连接,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技能”。 诞生艺术戏剧公开课茱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