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违约破产的示范效应

作者:谢九

以新能源为主业的天威集团近日发布公告,天威集团及三家子公司已具备破产重整的条件,经上级批准,拟申请破产重整,天威集团将积极配合主承销商召开持有人会议,商讨破产重整后续相关事项。

早在此次宣布破产之前,天威集团就已经发生过债券违约,由此创下了首家央企债券违约的纪录。天威集团曾经发行两笔中期票据,分别是发行额10亿元、期限5年的“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11天威MTN1,以及发行额15亿元、期限5年的“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11天威MTN2。今年4月份,天威集团发布公告称,因发生巨额亏损,公司未能按期支付“11天威MTN2”的利息,应付利息总额8550万元,“11天威MTN2”成为首只银行间利息违约的中期票据。如果此次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天威集团还将创下央企债券本金违约的纪录。

天威集团陷入现在的困境,主要在于过去几年误判形势,对新能源的过度投入导致公司陷入巨额亏损以至于资不抵债。自2011年以来,天威集团已连续4年亏损,截至2014年末,天威集团总资产129亿元,总负债209亿元,技术上已经破产。公司原本是国内领先的变压器企业,前身是保定变压器厂,2008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成为其大股东,在新能源热潮时公司大举进军光伏和风电等产业,结果导致今日的败局。按照公司的公告,“自2011年起,受全球经济放缓、整个新能源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低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天威集团及部分下属新能源企业逐渐陷入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且日趋严重。目前,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本部)、保定天威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和保定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资金已枯竭,已严重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保定天威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停产已超过两年,资金已枯竭,对到期的债务已无偿还能力”。不过,对于天威集团而言,破产也并非意味着坏事,公司将可以在法律保护下有序清理债务,债务清理完毕之后还有望再次获得重生。

天威集团陷入今日的困境并不让人意外,真正意外的是作为一家央企背景的公司,能够以市场化的方式发生债券违约,并且进入破产重整的程序。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一直维持刚性兑付的怪圈,尤其是债券和信托市场爆发过很多处于违约边缘的风险事件,但是最终都由政府资金出面维护了刚性兑付,虽然从表面上看保护了投资人的利益,避免了社会动荡,但实际上这种违背市场原则的刚性兑付,对中国金融体系乃至中国经济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刚性兑付的怪圈干扰了金融市场的正常定价。在刚性兑付的保护伞之下,一些原本不应该获得资金支持的行业,都可以很轻松地以债券、信托等融资方式获得资金,而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金融市场从未发生过真正的违约事件,投资者也完全不关心金融产品的安全问题而随意购买,因为即使发生违约事件,最终也会有政府资金出面担保。

按照正常的资源优化配置原理,原本应该是有合理回报的项目更能够在市场上融到资金,但是由于缺乏正常的风险定价,真正能够融到资金的反而是一些有政府背景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即使没有合理的回报前景,也会因为其政府背景而顺利募集资金,这就导致一方面是大量的僵尸国企挤占了有限的资源,一方面则是民营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难题。而大量国有僵尸企业的存在,不仅极大浪费了社会资源,扭曲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导致我国很多行业陷入严重的产能过剩,多年来难以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由此成为中国经济难以治愈的顽疾之一。

去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刚性兑付的怪圈开始被逐渐打破。去年3月份,超日太阳能公司宣布无法按期足额支付债券利息,我国债券市场终于爆发了第一起真正意义的违约事件。今年4月份,更名为中科云网的湘鄂情公司发生本金违约,在公司4亿元债券即将到期之日,公司公告称“公司通过大股东财务资助、处置资产、回收应收账款等方式已收到偿债资金1.614亿元,但尚有2.406亿元资金缺口,无法在4月7日之前筹集到足额资金用于支付利息及回售款项”。而这次有央企背景的天威集团从违约到破产,则更具有象征意义,显示出管理层对于金融市场的违约事件有了更高的容忍度,不再以政府信用为金融市场的违约事件背书。

央企背景的天威集团从违约到破产,同时也预示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将会进入到新的阶段,对于大量的僵尸企业,天威集团的破产将起到极大的示范效应。

今年9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其中提及商业类国有企业,要“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优胜劣汰,有序进退,这就表明了国有企业将要引入必要的淘汰机制。

9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李克强指出:“国企改革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最终成效也要体现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要做好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抓紧处置‘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加快技术改造和内部挖潜,减少亏损、扩大盈利,增强企业活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促进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改善。”

出于保住GDP增长以及就业、税收等原因,地方政府近年来扶持了大量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自身没有造血能力,仅仅依靠银行信贷或者政府补贴等维持经营,这些原本应该倒闭而又苟延残喘的僵尸企业,不仅挤占了宝贵的资金资源,同时也加剧了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

国务院总理明确提及抓紧处置“僵尸”企业,在近年来也并不多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天威集团违约并且进入破产程序也就不难理解,预计在天威集团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僵尸”国企步其后尘,该违约的违约,该破产的破产。同为央企的中国二重(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也陷入了违约和破产的边缘。二重集团发行的“12二重集MTN1”将于今年9月28日偿付利息5650万元,二重重装发行的“08二重债”于今年10月14日到期,届时需偿付本金3.10亿元及利息0.21亿元。由于公司违约风险较大,债权人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及具有重整价值为由,向四川德阳中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和天威集团主动申请破产重整不同的是,中国二重是被债权人向法院申请重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国企破产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对于身处困境的中国经济,摆脱更多“僵尸”企业的包袱,才能够获得更多继续前行的动力。 央企破产经济违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