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作者:薛巍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0(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达荣·阿西莫格鲁 )

广纳式与榨取式经济制度

9月16日,扎克伯格在他的主页上说,在读了《穷人的投资组合:穷人如何每天靠2美元度日》之后,他接下来要读的书是《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他说:“这本书考察了各国在鼓励繁荣和经济发展、消除贫困时,它们实施的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刺激手段。它是《穷人的投资组合》很好的补充,前面一本关注的是人们如何在贫困中生活,这本书讨论了为何会存在贫困,以及如何减少贫困。”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达荣·阿西莫格鲁与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詹姆斯·罗宾森2012年合著的一本书。书中说,目前世界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很大,“许多人非法越过格兰德河或地中海,以便体验富国的生活水准和机会”。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挪威的人均收入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布隆迪人均收入的496倍(两国的人均收入分别是8.429万美元和170美元)。

对于为何有些国家贫穷、有些国家却富裕,以前有过三种解释,分别是以贾雷德·戴蒙德为代表的地理决定论、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文化决定论,以及源自莱昂内尔·罗宾斯的经济学理论的“无知假说”。而两位作者认为这些理论都解释不了当今世界的贫富差距。对于地理决定论,书中说:“历史显示,气候或地理与经济成功没有单纯或持久的关联。例如热带并非总是比温带贫穷。”宗教与经济成功也没有多大关系。

无知假说认为,世界不平等的存在是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如何让穷国变富裕。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持有的看法。穷国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它们有许多市场失灵,而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不知如何解决它们。无知假说能解释世界不平等吗?非洲国家比世界其他地方贫穷,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它们的领导人在治理国家时持有错误的观念,导致国家陷于贫穷,而西欧领导人则知识较充足且获得较佳的建议?二位作者认为:“虽然有一些著名例子是由于领导人误判政策的结果,但无知假说最多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世界不平等。穷国做错大部分不是因为无知或文化,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有权力的人做出制造贫穷的选择。他们做错不是出于犯错或无知,而是有意做错。”相应地,当国家打破带给它们贫穷的制度模式,努力踏上经济成长的道路时,那不是因为他们无知的领导人突然变得更有知识或比较不顾私利,也不是因为他们获得更高明的经济学家的建议。过去半个世纪让人民变穷的非洲国家,它们的领导人之所以采取那样的政策,是因为他们可以牺牲他人,自己图利并逃过制裁,或者因为他们认为那些政策是好的政治策略,可以收买重要精英阶层的支持而维系自己的权力。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1( 他们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

书中明确提出:“国家在经济成功上的差异是因为制度不同,也就是影响经济运作的规则,以及激励人的诱因不同。”他们区分了两种制度,一种是广纳式的经济制度,它是中央集权加上多元化,政府足够强大,能够约束私有力量,但本身也会受到约束。这种制度能带来经济繁荣。在这种制度下,安全的私有财产权是核心,因为只有拥有这种权利的人愿意投资和增进生产力。企业家如果预期他的生产会被窃取、征收或因为课税而荡然无存,就会失去工作的诱因。广纳的经济制度不只是给精英,也开放给大众,鼓励大众参与经济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与广纳的经济制度相反的是榨取性的经济制度,这种制度的设计是为了向社会的一部分人榨取收入和财富,以便使另一部分人获利。“国家在经济上失败是因为采取了榨取式制度。非洲有津巴布韦和塞拉利昂,南美洲有哥伦比亚及阿根廷,亚洲有乌兹别克,中东则有埃及之类的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有显著的差异,有的位于热带,有的地处中纬度;有的过去是英国的殖民地,有的则曾是日本、西班牙、俄罗斯的殖民地。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语言和文化,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榨取式制度。所有这类制度,基本上就是由一个精英阶层设计一套经济制度,以广大的社会群众为刍狗,达到自肥且永久掌权的目的。”奴隶制和封建制都是榨取式的,受法律管制的市场经济是广纳式的。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2( 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詹姆斯·罗宾森 )

书中进一步提出,榨取式制度下也会发生经济增长,但无法持久,首先是因为持久的经济成长需要创新,创新又与破坏性创造不可分。精英阶层害怕创造性破坏。其次,宰制榨取式制度的人无不是牺牲社会上的多数人以图利自己,因此在榨取式制度下,政治权力成为垂涎的目标,团体与个人争相夺取,其结果是政治动荡。

为什么会有人反对经济增长?

如果说榨取式经济制度不能持久,这些国家为何不主动选择转变为广纳式的经济制度呢?难道不是剥削人民的独裁者也希望让自己的国家尽可能富裕吗?二位作者解释了榨取式制度为何会努力保住自己。1965至1997年之间担任刚果总统的蒙博托和他身边的精英极其富有,他在自己的出生地建了一座宫殿,有一个机场大到足以降落超音速协和客机,他向法国航空公司租来这架飞机,供他去欧洲旅游用。在欧洲他购买城堡,并拥有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大片地产。如果他建立能增加刚果人的财富、而不是让他们更贫穷的经济制度,那不是更好吗?如果他增进全国人的财富,他不是可以有更充裕的经费买下一架飞机而不只是租用,他还可以买更多城堡和豪宅吗?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来说很不幸的是,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能够带来富裕的经济制度可能同时造成所得与权力的再分配,导致独裁者和其他拥有政治权力的人受到威胁。“反对经济成长本身有一套很不幸的前后一致的逻辑。”

经济成长和科技改变伴随着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它们以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新产业从旧产业吸走资源,新公司抢走旧公司的生意,新科技让老旧的技术和技巧过时。欧洲历史为创造性破坏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证。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政府由贵族和传统精英控制,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拥有的土地,或因为君主赐予的独占权。工业化后,工业、工厂与城镇的扩散把资源从土地吸走,降低了地租,并提高了地主必须支付给佃农的工资。贵族不是工业化唯一的输家,许多工匠组织起来反对工业化,破坏他们认为抢走了他们生计的机器。他们是卢德派。1733年英国发明家凯伊发明了飞梭,他的房子在1753年被卢德派人士纵火烧毁。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维斯也遭到类似待遇。

戴蒙德说,二位作者提出的广纳的经济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许提供了对国家在繁荣方面的差异50%的解释。他仍然认为地理因素也很重要,热带的农业生产效率就是低于温带。首先,温带作物储存的能量更多,热带的害虫更多样且常年都能存活,在热带落到地上的叶子和其他有机物会迅速被分解,导致营养物质流失、土地不够肥沃。另一个地理因素是一个地区是否有出海口,每吨货物陆运的成本是海运的7倍,所以玻利维亚、巴拉圭等内陆国家是南美最穷的国家,非洲15个内陆国家是非洲最穷的国家。

(文 /  薛巍) 深度失败为什么经济学思想国家经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