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的乡镇旅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湖南  一读者

前不久,参加了一次省级重点城镇试点座谈会,其中一位镇领导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是一所位置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小镇,因为有一条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被多家部门列入“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古村落”、“旅游特色名镇”等。借此,从县到乡的各级政府部门认为大打旅游牌的时机已到,短短几年时间内,对小镇进行了大手笔规划,通过民间借贷和政府举债,先后投入10多亿元,全面翻新镇里的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先后修建了仿古城墙、博物馆、游客中心等。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实现他们最初的期望值,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一些后续项目进入负债和停工的恶性循环,不得不打报告四处“化缘”,请求追加投资。

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几个去过该镇的局外人帮他们把了脉:即使该镇彻底改头换面,还是吸引不了多少游客。首先是当地大交通格局没有改变,游客需要长距离驱车到一个名气并不太响的小镇旅游,肯定不太现实;其次是该镇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品牌价值,镇里只有一条古街,且原住居民多数已搬迁到县城,如今街道里住的大多是现代商人,已经失去原生态优势;再次是该镇一次性申报一个国家级5A景区和两个4A景区,外加一项“申遗”计划,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规模过于宏大超前。更重要的是,因为缺钱,从已竣工的部分项目来看,不是偷工减料,就是“半拉子”工程,留下很多质量及安全隐患。

在其他的几个旅游镇中,也存在诸如此类大兴土木、盲目超前大打旅游牌的情况。其中有一边界小镇,为开发一温泉项目,举债6个亿,建设了景区大道、宾馆和停车场,但它们的市场价值明显被高估。在该镇周边城市,已有多个温泉项目,它们的效益多数不太理想。虽然近些年,国家对搞特色旅游的乡镇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但对庞大的工程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过度超前的建设规模,不仅无法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更有背上巨额债务的风险。同时,在乡镇基础及公益设施普遍欠完善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服务,无疑更有意义,也可为时机成熟时扩展乡镇旅游打下基础。

我以为,优质旅游资源,七分天然,三分打造,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发展乡镇旅游,一定要审时度势,准确定位,量力而行,切不可为了争取国家有限的配套经费,过度包装和超前建设。 旅游发烧乡镇读者来信

下一篇: ​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