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变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天津 刘希亮

跟我在打工的城市租住在一起的安徽籍老张暑假结束后返城又来学校打工了。他家住在偏僻的山沟里,虽说经济条件不那么发达,但生态环境非常好。他说在老家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天天跟乡亲们到农田、山缝儿里捉蝎子。言说野生的蝎子价格很贵,1斤在400多块钱左右,逮的人很多,并问我老家那一带蝎子的多寡情况,我无不遗憾地告诉他:“我们那儿早就绝迹了。”

30多年前,我的故乡冀中平原腹部那一带的乡村还比较贫穷落后,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是以生产队为基层单位走合作化道路的结构模式。儿时的记忆里生态环境特别优美:天空湛蓝、白云朵朵,树木青葱茂密,各种野生的小动物,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多得数不清。特别是夏季的夜晚繁星满天,一望无际的天宇浩如烟海,各种不知名的昆虫时而呢喃时而奏鸣时而吟唱,多么美好的一幅原生态乡村画卷。那时河里的水清澈碧绿,一眼就能望见不同种类在河草间自由游动的鱼虾等,像鲫鱼、鲢鱼、鳝鱼、嘎鱼、泥鳅、乌龟、河蚌、河虾、大小青蛙、水蛭、癞蛤蟆等随处可见。夏日的傍晚,全村人都在河里游泳、洗澡,洗去一天的疲乏与汗渍泥渍。田间地头河沿沟渠里也时常碰见蝈蝈、蛐蛐、萤火虫、蝎子、蜈蚣、蚰蜒、蜥蜴、刺猬、地哼、菜蛇等一些野生昆虫小动物,真可以说那时候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明显。全村有七八口水井,哪家哪户不是在清晨与傍晚到井台上挑水吃?

自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亲们种地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也越来越注重科学种田。不过,家乡却也从此出现了农药无节制地乱喷乱用、化肥盲目地滥施滥投现象,再加上一些小化工厂、小土炼油厂的出现,原有的生态环境正逐步遭受破坏。虽说粮食生产逐年增高,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河水被污染了,大人孩子们谁也不到河里游泳洗澡了;用污染的河水灌溉农田,农作物难免不深受其害。井水也受到了牵连,人们从此不再挑水吃,而是各家各户开始打小机井,吃深层水,养育了几辈人的多年老井逐步荒废被填埋。田野间的昆虫们逐渐消失,甚至绝迹,那些穿梭于农田之中的野生小动物们也是难觅踪影,经过几千万年进化适应下来的多种小生灵们,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变迁中被现代文明扼杀绝种。

不到40年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那一带的乡村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夏日的夜晚,很难看到繁星满天的星空,原本寂静的乡村正被汽车、机器的噪声扰得喧闹不宁。很多乡村特有的景观也一去不复返,昔日那美好的乡村生活只能停留在儿时的记忆里。故乡,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她的发展变迁势必牵涉我们这些在外漂泊打工者们的心迹,但愿故乡的发展前景别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故乡一个宁静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吧! 变化三农农村乡村读者来信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