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邦德的英伦审美:谁是下一个男主角?
作者:驳静《007:大破天幕杀机》(2012)剧照。丹尼尔·克雷格出演第六任007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人们对“邦女郎”的人选失去了早期的关注度,而开始逐渐聚焦到电影男主角身上,除了一直以来对“谁”这个终极命题的无法割舍外,还有存在感逐年增加的男性审美。
索尼公司遭遇黑客攻击后,流传出来的信息中包括“谁将是下一任邦德的扮演者”这个永远令英国人着迷的话题;另一个同样永远无法下论断的则是,谁是最好的邦德。
尽管第六任邦德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的拍摄计划是四部电影,第三部在英国的上映时间是11月,而第四部则要等到2017年,他合同到期的新闻已使得“下任邦德竞猜”开始了新一轮的热议,这一次,甚至连贝克汉姆也在博彩网站上榜上有名。仅从赔率来看,英国人将这一选项当作笑话,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无论年龄、外形和知名度,还是其作为英国人的事实,这位正当年的前球星确实与邦德本人有相应的契合度。
事实上,从1953年开始,英国人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共创作出15部以“007”为主题的小说。其中《俄罗斯之恋》(From Russia with Love)清楚地表明了邦德的形象:183厘米,76公斤,蓝色眼睛,黑色头发,嗜好抽烟、喝酒和女人,而他出生于苏格兰、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履历,无疑使英国口音以及良好的教养和品位才更令人信服。
自然,这还包括著名的英系跑车阿斯顿·马丁在内的贵族式生活方式,以及他面对邦女郎时“万花丛中过”的立场。有趣的是,早在1958年,《诺博士》刚刚出版之际,英国评论家伯项齐(Bernard Bergonzi)就在《二十世纪》杂志(The Twentieth Century Magazine)中称其为“毫无节制的施虐狂和色情狂”,当时的《曼彻斯特卫报》(现《卫报》)则认为他“象征着品位的败坏”。弗莱明在回应后者的信中写道,这些细节不过是“丰富邦德形象而创造的深度幻觉,是戏剧化的细节”,并且还大方地列出“读者偏爱的正是这些幻觉”,而这句话无法否认,因为从某种程度而言,获得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快乐,正是文学作品的作用之一。
《太空城》(1979)剧照。罗杰·摩尔出演第三任007
当时年32岁、还未成名的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出演007系列电影的首部之《诺博士》(Dr.No)时,还是个不怎么会穿西装的男人。而导演特伦斯·扬(Terence Young)需要的效果显然是邦德与高级定制西装之间的自在和天生感,于是他要求演员全天候都身着套装,以期尽快减少肖恩的生疏,这种“同行同眠”式的预热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只不过是邦德作为经典英式特工的众多元素之一。而特伦斯·扬对西装的发言权在于,为肖恩定制西装的,正是导演本人的“裁缝”安东尼·辛克莱(Anthony Sinclair),后者专为邦德新设计出了一款名为“conduit cut”的西装款式,自然肩线,腰身收窄,下摆微现喇叭,呈现出一种“沙漏形”——从一开始,邦德走的就是英式高级定制路线。
正是出于50多年的传统,当第六任邦德丹尼尔·克雷格首次在《皇家赌场》(Casino Royal)亮相时,确实引起了许多邦德迷的不适,认为他“失掉了那种绅士典范”,甚至与一直以来邦德这个形象所呈现出来的“优雅温和、魅力十足”特质画下分界线。而电影上映后,影评又呈现出一边倒的赞誉之声。
《明日帝国》(1997)剧照。皮尔斯·布鲁斯南出演第五任007
如果说《皇家赌场》中邦德“居然陷入了爱情中”乃出于某种前传式的剧情铺垫,那么这位新邦德拥有的诸多有别于前五位的特质,则是“007”在50周年之际寻找的某种“与时俱进”。特别是当他裸体出现在地下室中即将被严刑拷打时,对邦德迷而言,确实具备一定程度的“进化”,另一个被一再提及的细节则是他在沙滩上所穿的泳裤,这条“时髦得体”的泳裤在上映当年的拍卖会上以4.45万英镑成交。而在名为“邦德生活方式”(Bond Lifestyle)的网站上,从着装到食物饮料上的偏好,从各类先进装备到座驾,邦德的一行一言都以统计数据的方式呈现;“Vodka martini,shaken,not stired”是与“Bond,James Bond”同样著名的台词,配上邦德的不羁语气,已然是存留在一代人心中的邦德形象。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人们对“邦女郎”的人选失去了早期的关注度,而开始逐渐聚焦到电影男主角身上,除了一直以来对“谁”这个终极命题的无法割舍外,还有存在感逐年增加的男性审美。在下任邦德竞猜的赔率榜上,以扮演福尔摩斯成名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同样榜上有名,这位引领“smart is new sexy”现象的演员,同样十分符合英国大众的口味。除了后者毫不掩饰的“福尔摩斯和华生之间超乎寻常的友谊”,证明消费主义影响力的另一个事实则是,克雷格主演的第二部007系列《大破天幕杀机》(Skyfall)中,也增加了类似的桥段。
007系列电影:首部之《诺博士》(1962)剧照。肖恩·康纳利出演第一任007
除了肖恩·康纳利由于属于上世纪60年代的经典,成为“无法批评”的邦德之外,出生于爱尔兰的布鲁斯南,其演绎一度被认为最接近康纳利。但在国际声名上远不及其余几任的罗杰·摩尔,出演了共计7次邦德,长过此前或此后的任何一任演员,其戏剧演员的出身为英国人带去了自然贴切的英式幽默,大概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1969年,乔治·拉赞贝(George George Lazenby)饰演的邦德穿起了令人长嘘一口气的三件式西装,而到了布鲁斯南时代,意大利品牌取而代之,直至克雷格,设计师汤姆·福特(Tom Ford)则显然十分国际化——仅从西装一个角度,邦德作为一个文化品牌,也从最初深入骨髓的英范儿,到如今结合市场继续前行。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延续,对许多人而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诞生的年代,正是“二战”结束后不久,26岁的伊丽莎白女王登基未满一年,被描述为“忠诚勇敢”的邦德与女王的关系,不免无意中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产生了某种含糊却令人心领神会的联系,而这种虚构的联系,不只体现在从不缺席的M女士所影射的邦德誓死效忠的女王陛下,更有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由第六任邦德扮演者写进现实——克雷格前往白金汉宫,将女王接上直升机后,二人一同空降之开幕式现场。较之邦德在外部形象上的英伦元素,这一幕无疑佐证了这句话,半个多世纪的角色构建,足以在英国文化中添上一笔——至少是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邦德的英式特征又增加了供人仰望的部分。而乔治·奥威尔所说的“流行文化中虚构形象的现实意义”,也愈发清晰起来。 英伦邦女郎审美男主角邦德诺博士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