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的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湖南  罗冬蕊

近两年,国家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由于大量的危房位处偏远山区,地点分散,交通不便,改造难度大,且浪费严重。为此,国家又对农村危房实施了“整体推进”试点,鼓励分散的居户集中连片改造,但效果仍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农户大多选择原址重建的方式,居住的多为年事已高的留守老人,这些私有房屋的使用期又相对有限。前不久,我走访了湖南祁阳县观音滩镇敬老院,这也是一个农村危房“整体推进”项目试点,但通过市场化手段运作之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先说敬老院的房子,既不是原址重建,也不是异地新建。十几年前,撤区并乡,原来的东泉乡合并到观音滩镇,由于原小学校园离镇中心约有10公里的距离,加之“村村通”道路改善之后,原来乡里的孩子都选择到镇里上学,渐渐地,乡小学就废弃了。这一次,镇里准备修一所敬老院,首先想到的是这所废弃的小学。一楼三层的教学楼,外墙被修整一新。所有的教室被划分成大小不一的厢房,另一栋办公平房,被改造成大食堂。镇负责人解释说,这是镇里的五保老人即将入住的院子,所有厢房既独立成套,又相互照应,老人们住在这样的集体环境里,环境幽静,生活热闹而不失乐趣。更主要的,敬老院的建设,实现了旧房再利用,从选址到建设,节约了一大笔资金和时间。

单从外观看,敬老院仍显普通。不过,如果你听说了它的建设筹资方式,便不由得不佩服里面有学问了。和其他敬老院的建设不一样,这是一个“杂交体”。最先提出这个方案的,是镇里的民营企业家于忠良,方案出台之后,县住建和民政部门积极参与,通过政策性融资的办法,利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和五保户养老资金共同承建。在入住户的安排上,将全镇的五保户集中到这儿来,不仅解决了他们养老的后顾之忧,还找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同时,敬老院的公寓归集体所有,老人们百年之后,房子还可为更多后来的老年人服务。

于忠良是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近些年,他在外地创业赚了钱,想着回报家乡。比较了多种回报方式,最终他决定投资这座敬老院。按他的设想,敬老院建成后,由他另行出资组建一家管理公司,利用镇里的闲余劳动力,经营和管理这家敬老院,为镇里的中青年人务工开辟新的就业门路。

这座养老院凝结着民间的智慧,在这里,人们看到的不光是敬老,更多的是适用,是节俭,是远见。在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时代,那些敬老院里匆忙的身影,给新时期下的农村养老和危房改造,提供了一个好样板。 故事民生敬老院农村读者来信

上一篇: 圣城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