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背后的悲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山东临清  卢长平

农历的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按照我农村老家的风俗,从中元节开始,一直到七月底,整整半月的时间,是给逝去的长辈上坟祭奠的日子。9月3日放假第一天,我便驱车赶回了百公里外的老家。

这些年,农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村里不光通了柏油路,而且大街上还都安上了路灯。大街上和城市一样又干净,又亮堂,而且还不像城市道路那样有嘈杂的车辆,在街上散散步,比在城市里还惬意。晚上,我陪母亲在大街上散步,忽见村东头腾空绽放了好几个烟花。我好奇地问母亲:“这该不会是为纪念抗战胜利搞的庆典活动吧?”母亲笑着打断我:“哪里呀?这是村东头一户刚死了人的家庭,为了表示孝顺,才放的烟花……”

我一头雾水,吃惊地问母亲:“燃放烟花可是庆祝欢喜的事情,老人死了,家人却‘庆祝’,这晚辈们可忒不靠谱了吧?”“才不对哩!如今,放烟花表示丧事的隆重,烟花放得越多,表示这家子女对逝去的老人越尊敬,在村上越有面子。丧事办下来,光烟花少说也得两三万块钱呢!”据母亲给我讲,有老人去世的人家,时下除了要燃放大量烟花,还要在停灵的日子里,像办喜事一样,请戏班子表演。为迎合这种需求,戏班子规模也越来越大,档次也越来越高。现在不少人家办丧事,都请两台戏班子。为了竞争价码外的几千元“赏”钱,两帮戏班子往往会把节目搞得相当“火爆”——农村的草台班子,没有什么高雅的艺术水准,拼到最后,无一例外都沦为拼“脱裤子”的低俗表演。最后,哪一方脱得光,哪一方吸引的观众就多,拿到“赏”钱就更有胜算。所以,村上只要有办丧事的,三乡四里的年轻人都会围着戏班子凑热闹。不少年轻人因为极度兴奋而疯狂,打架斗殴也时有发生。母亲说,去年冬天,邻村一天死了两个老人,而这两个老人恰好距离又很近,两户人家为了显摆比对方家丧事办得更隆重,都请了两台戏班子。结果,由于表演过度热烈“刺激”,人多场面极度混乱,最后发生了群殴事件,不少人受了伤,还有人差点儿丢了性命,连当地派出所都惊动了。

母亲还给我说,现在,办丧事不光要雇戏班子,还要花钱雇“孝子”。所谓“孝子”,实际是指守在死者灵堂前的子女亲人。而雇“孝子”,就是请死者子女之外的其他人来充当“孝子”。在农村,这也催生了一种新职业。被雇用的“孝子”,要在死者的棺椁前,以死者子女的身份哭爹叫娘,“哭诉”对死者的哀思之情。当然,当事家庭同样会以“孝子”哭诉的投入程度发放酬金。 背后喜庆悲哀丧事读者来信

上一篇: ​敬老院的故事
下一篇: ​毕业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