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博会:世界出版新趋势

作者:忆暖/

​北京图博会:世界出版新趋势08月27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新馆)举行的第22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绘本展区吸引了众多读者

一位年轻的爸爸推着儿童车,在主题展示区停下了脚步,他注意到了墙上陈列的“幼儿绘本系列”。饶有兴致地挑选一本后,他顺势坐在墙边特设的台阶上,给儿童车里2岁多的儿子讲起故事来。正在牙牙学语的孩子瞬间安静下来,稚嫩的眼光随着爸爸的手指在五彩斑斓的绘本上游走,仿佛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新世界。

一位年轻的妈妈拿着睡前故事绘本坐在鹅卵石造型的软垫上,4岁的女儿舒服地窝在妈妈怀里,入神地听着妈妈用轻柔的语调讲述绘本里新奇有趣的故事。听到疑惑处,孩子挠挠头,用眼神向妈妈求助;听到精彩处,孩子急切地打断讲述,叽叽喳喳地加入自己的想象,仿佛周围的一切喧闹都无法打扰母女俩沉浸的小世界。

类似的画面散落在绘本展厅的各个角落,整个国际儿童教育馆俨然成了一个有着文化气息的书香“游乐园”。8月27日,是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简称“BIBF”)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新馆)展出的第二天。中午时分,1500平方米的绘本展厅里已经容纳了五六百位大小读者,眼看着人流量接近峰值,为了保障安全,专项活动部媒体宣传经理谭晓丹决定启动暂时限流措施,尚未入场的家长和孩子们在入口处静静地排起了长队。

“绘本是孩子阅读的第一本书,也是孩子第一次通过阅读看到的世界。”身为一个2岁孩子的妈妈,谭晓丹深深懂得绘本之于孩子成长的意义。“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外文原版绘本还是很贵的,一本的价格就在人民币100元左右,多数家庭不太可能一次性买很多本。”而此次国际绘本展则集中展出了全球万余种精品绘本,包括英、法、德、意、葡、西、俄、阿、日、韩等不同语种,以及华语原创绘本,让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们无需跋涉环球,无需花销昂贵,就可以与全球小朋友同步阅读。

放眼全球,国际出版顾问公司尼尔森发布的数据表明,童书已经与电子书并列成为全球图书市场增长最快的两个板块。去年的数据显示,全球6个国家占据了61%的图书市场份额,中国以12%占比仅次于美国,市场规模为187亿美元。拥有1亿多儿童读者的中国童书市场以其卓越的表现吸引了全球市场的关注,近10年来,中国童书市场每年同比增长率达到9%左右,高于整体市场5%左右的增长水平,已经成为拉动整体图书市场的主力军之一。

​北京图博会:世界出版新趋势1李岩

针对童书领跑全球图书销售市场的现状,儿童类出版社在今年的北京图博会上有了新去处——国际儿童教育馆(简称“童书馆”)。“事实上,我们在去年图博会就做了儿童展区的尝试,当时有5000多个家庭参与,非常火爆。今年我们进一步扩大规模,把整个东1馆设为童书馆,总面积达到1.435万平方米。”据谭晓丹介绍,这是图博会历史上首次设立儿童出版社专馆,为中外儿童出版单位创造独立交流空间。根据功能不同,整个童书馆划分为童书版权贸易区、国际原版童书专题展区、国际原版教材及英语培训机构展区、国际绘本展、国际儿童插画展和儿童动漫游戏及衍生品区。

“得知图博会专门设立童书馆并开辟童书版权贸易专区,海外展商非常开心。”谭晓丹告诉我们,“他们在这里可以更容易地找到中国童书出版人。”欧祖(Auzou)出版社是法国一家非常活跃的少儿类出版社,已经有45年的历史。以往欧祖都是以法国联合展台的形式参展,本届图博会他们特意在儿童馆单独参展,并聘请了会说中文的雇员。包括小学馆在内50家日本童书展商;DK、培生教育、牛津、剑桥在内的十几家英国少儿和教育出版社;小布朗、西蒙舒斯特、哈伯柯林斯少儿、麦格劳希尔、圣智在内的美国儿童及教育类出版社等诸多国际童书出版佼佼者都在童书馆设置展台,展出包括绘本、游戏书、立体书、玩具书等多种形态的优秀儿童出版物。

与此同时,我国童书出版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提升。今年图博会期间,30多家国内优秀少儿童书类出版社入驻童书馆,包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中国出版集团、浙江联合出版集团、黑龙江同源文化、接力出版社、童趣出版有限公司、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等国内众多出版社都在这里展示中国童书风采。我国童书对外版权贸易活跃,原创与引进图书比例已由10年前的3∶7变成现在的1∶1。此外,国内外知名童书出版人、绘本作家、插画师、阅读推广人也将来到童书馆,举办多场现场活动。

除了单独设立童书馆,本届北京图博会借鉴国际经验,在场馆分区上进一步打破界限。“以前分区按照地域来划分,北京地区的出版社在一个馆,北京以外的出版社在另一个馆,造成大众图书、专业图书和儿童教育图书毫无章法地混杂在一起。”北京图博会承办机构、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张纪臣告诉我们,“今年的展区分布打破了北京与外地的界限,根据规模和专业性来重新布展,使得展区分布更加细分化。”

据了解,本届图博会共设立了5个展馆,展览总面积达6.6万平方米,展出中外出版物约27万种。其中,东1馆为国际儿童教育馆,是图博会今年为加强国际童书版权贸易而首次设立的新馆;东2馆为海外馆,海外各出版机构及其图书出版物在该馆集中展示;东3馆为销售馆,是中外图书现场销售和图书馆馆配的专馆;西1馆为综合馆,国内大型出版集团及其图书产品在此集中展示;西2馆为专业馆,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阿联酋主宾国展台、中国图书专题展、作家馆,以及国内学术类出版单位和数字出版企业集中在此。

作为与法兰克福、伦敦和美国BEA齐名的世界四大书展之一,北京图博会的影响力逐年提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出版商的重点关注和积极参与。本届图博会的参展国家和地区达到82个,比去年增长5%,参展商达到2270家,也比去年增长5%。其中,塞尔维亚、罗马尼亚、斯里兰卡和哈萨克斯坦四国首次参展,企鹅、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国际各大知名出版集团持续参展,还有俄罗斯、沙特、伊朗、马来西亚等20个“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参展。包括当下热销的《秘密花园》一书的出版商Laurence King和发行商Thames & Hudson也在英国联合展台参展。

“过去外国出版商到这儿来,更多是卖他们的版权和产品,但现在他们越来越重视引进中国的出版物和版权。在中国出版社的展台上,随处可见正在谈版权的外国人。”张纪臣欣慰地说,这对中国出版“走出去”是非常好的机遇。“北京图博会去年的版权引进与输出比达到1∶1.43,实现顺差。事实上,图博会每年输出版权2000多种,已经占到全国全年版权输出的20%多,本届图博会更有可能突破2700项。”

作为家门口规模最大、效果最明显的“走出去”平台,国内各大出版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参加北京图博会。中国出版集团、凤凰传媒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出版企业,中文在线、亚马逊、天翼阅读等数字出版企业,以及一些文化工作室都积极报名参展。在张纪臣看来,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中国的出版人和版权经理人变得越来越自信,有能力跟国际出版人在同一个平台上平等地交流和对话”。

“数字时代我们还要不要书展?”这是张纪臣见到我们时开门见山抛出的问题。“虽然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便捷,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时还是需要面对面。”在他看来,数字时代对书展反而是一个机会,“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目前,国际书展业的发展趋势在向综合性书展发展,北京图博会也在实现从专业化到综合化的转型。“由原来比较单一的以版权贸易和展览展示为主,到现在越来越凸显文化功能,促进大众阅读,成为国际交往的一张文化名片。”

“但版权贸易始终是北京图博会的第一功能。”张纪臣强调。为了确保贸易效果,今年参展的所有出版单位特意为自家的参展图书配备了英文说明和版贸联系方式,方便外商更好地了解图书的内容。地处北京的各大出版社还特别安排编辑们到场“扫馆”,抓住外商集中来华的时机,主动推介本版图书、洽谈版权业务。在张纪臣看来,这些年我国版权输出类型有着明显的变化。“过去输出的图书更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比如美食、中医、武术、京剧、剪纸等等。但现在,特别是近几年,国外对涉及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文献和著作,包括文学类书籍,越来越感兴趣。”

“几年前,法兰克福书展主席曾这样说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与法兰克福书展,共同成为世界出版业的两面镜子,因为它们基本上反映了世界出版业的现状和趋势。”张纪臣说,北京图博会已经成为世界出版人每年固定的行程安排。“在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如期而至。以至于如果一家出版社连续几年没来参加图博会,人们甚至会怀疑这家出版社还存不存在。”

出版是人类智慧成果的再创造

——专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

三联生活周刊:先请李总介绍一下本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亮点有哪些。

李岩: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自1986年举办首届以来,到今年已经是第22届,经过29年的发展,今年参展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82个,为历届之最。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与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同期同地举办,首次实现了北京两大国际性图书展览的强强联合,极大地增强了图书博览会的复合型功能。另外,今年还有很多重要变化,包括专门增加了国际儿童教育馆,增加了一些现场活动。今年的主宾国阿联酋馆也别具特色,阿拉伯世界各国对这次书展特别重视,来了30多位嘉宾,其出版商会主席和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谭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层面,本届书展的整体战略合作是围绕“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展开,这是我们今年最大的主题和亮点。本次参展的82个国家和地区里,有一半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占到沿线全部64个国家和地区的将近70%,可见“一带一路”战略在文化和出版领域越来越深入人心。

三联生活周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和出版领域有什么特色?未来与我们的合作空间在哪里?

李岩:基于历史文化的深厚渊源和交往传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呈现出程度不等的高度认可,使得我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更为顺畅,这是很重要的特点。比如本届图博会上,阿拉伯世界派出了30多人的高端代表团,其中很多代表都是本国的出版商协会主席或大型出版社总裁。事实上,阿拉伯世界出版领域与我们的交流始于2011年,虽然时间不长,但热度一年高过一年。还有印度,也派出了重量级的出版界代表团来本届图博会做深度交流。自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印度后,两国出版界的交流明显频繁起来,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为例,我们去年出版了《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现在正在开展“中印经典互译工程”。明年1月的印度新德里书展上,中国将作为主宾国,届时我们也将派出庞大的高级参访团。我们与阿拉伯世界、中亚国家、南亚印度等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接下来的重点将放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国家,通过文化交流与输出加强民间交往。总之,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做好出版与对外文化交流,是集团明年以及整个“十三五”期间的核心战略。

三联生活周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发展到今天,它所承担的功能和目标是否发生了变化?跟国际上的老牌书展比起来,它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李岩: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经过29年的努力,从一个规模很小的图书版权交易平台,发展壮大到与伦敦书展、美国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并列的国际四大书展之一,由单一的图书版权贸易变成了更具复合功能的中外文化交流盛会。自2005年起,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始设立主宾国项目,至今已有法国、俄罗斯、德国、希腊等10个国家担任主宾国。而我国也先后12次担任全球重要书展的主宾国,包括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2012年伦敦书展和今年5月的美国书展。我本人参加了6次,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图书出版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新月异。

另外一个数字也可以显示中国出版业的壮大,2004年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为8.4∶1,而10年后,2014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1.6∶1,也就是说我们的图书版权输出比重在大幅上升。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内部早已实现图书版权的输出顺差,版权输出量连续多年排在全国首位,体现了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的中坚力量。

三联生活周刊:从一个出版人的角度来看,目前的世界出版业中,有哪些新的趋势值得关注?比如说童书出版,为什么最近几年火了起来?

李岩:大量的数据表明,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出版领域,最近几年童书出版的增长空间和增长幅度最大。为了适应童书快速发展的大潮,从前年开始,上海书展增加了一个国际童书展。今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也专门增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国际儿童教育馆,人气很旺。与此同时,中国多家出版社也开始介入童书出版,包括我们集团也在童书出版上陆续发力。

在我看来,童书出版之所以火起来,除了跟我们日渐重视幼儿教育有关,还跟童书本身的发展有关。除了传统的纸质童书,互动电子童书也有很大发展空间,不只是单纯呈现纸质印刷,还融合了音响、影像、立体3D等多种形式,把童书从一个简单的产品线扩充成为一条完整的复合产业链。我认为这是童书带给我们出版界更大的启示,有很大发展前景,很值得关注。

三联生活周刊:比如最近很流行的一本书《秘密花园》,从出版业务上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李岩:我做出版这么多年,想不到这类涂色书怎么会流行起来,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实际上,《秘密花园》在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就已经开始火起来了。这类涂色书,我觉得可能还是和心理学有关系,人需要从浮躁的社会生活中暂时抽离出来静下来,这可能是对人的一种心理禅修。这是对我们传统出版人的一个刺激,要求我们对现在的新读者群更需深入研究。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年谈论起网络对传统出版的冲击总有点风声鹤唳的感觉,从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来看,这两年有什么新的发展方向和启示?

李岩:前几年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曾经有这样一个预言,说到2018年纸质书将消亡。但现在看来,这个预言早就破灭了。面对新媒体,传统纸质书逐渐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适应新媒体,并和新媒体通过新的传播手段建立了互动交流,找到了一些融合发展的方式,这两年传统出版反而有增长上升的趋势。

但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传播,是我们面对的新课题。我们一般把传统出版分为三大领域: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这三大领域与新兴出版的融合有不同的选择。在专业出版上,主要是学术类、科技类的专业内容,它的融合方向基本上是做数据库。比如威科在法律领域、爱思唯尔在医学领域,通过大型数据库打造便捷的工具优势,与固定读者群体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在教育出版上,比如做电子书包、电子课本等尝试,但到目前为止暂未找到清晰的融合路径。我认为有可能会在儿童图书的电子互动上找到结合点,因为大部分教育出版还是面对未成年人,与童书出版有类似的相通之处。在大众出版上,现在更多的是在电子书和阅读器领域做尝试,或者是依托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手机阅读。这两种方式已经找到了清晰的商业模式,但我觉得这还只是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

未来出版业的融合发展,我觉得就是深度整合内容资源。所有的内容资源通过数据加工整合到一个大平台上,就像是一个中央厨房,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口味和不同的习惯选取已经重新整合过的内容,根据个性化的需求来定制产品,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当然这要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只有数据量特别丰富才能做到。实际上国外已经有人在做这个尝试,美国做了一个世博会的数据库,先把一届世博会的所有材料集合到数据库里,将来还会把历届世博会的东西整合进去。英国做了一个“十八世纪文献数据库”,从1700年到1799年这100年里所有的文字、图片和影像都囊括在这个数据库里。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检索和匹配,检索和匹配的结果是生成新的知识内容,在这里,读者同时就是作者。你可能会说这还叫一本书吗?我们不能再概念化地去理解一本“书”,它应是人类智慧成果的再创造与重新聚合。人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回到以内容为核心,技术不应成为你的障碍,书的物理界限也不应成为你的障碍。 秘密花园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趋势出版图博会世界北京

上一篇: 金属压制的梦想
下一篇: ​被误读的梭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