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存粮两极分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北京 李成义
不觉然立秋了,而甘肃天水农村老家刚碾完麦子归仓,还处于夏忙时节。每年这个时候,村民们就讨论上粮食了,看谁家新麦子多,谁家旧麦子还剩多少。搁以往,户与户间存粮的差别最多一两千斤,可这两天,我通过电话、微信与老家人聊天,发现存粮的差异已是两极分化。
我所在的秦安县王窑乡硬湾村,只有70户人家,今年收小麦的只有22户,多数人家两三年不种小麦了。一部分人家还在吃前几年的旧粮,旧粮见底的只能去30里外的县城买粮——农民不种粮买粮吃,放在10年前是匪夷所思的事,而现在成为平常,我们村三分之一人家干脆是没有存粮。那22户种小麦的人家,新粮、旧粮加一起就是存粮,一些人家有八九千斤小麦,足以吃上三四年。老乡马风舞在新疆工作,前几天回秦城区玉泉镇的农村老家,她说自家光旧小麦就有1.2万斤,她用微信发来粮仓的照片——4个圆柱形大筒一人多高,都装满小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相当于城里人的两个卧室塞满了粮食。接着,她又发来一摞白袋子照片,是2000斤菜籽,用来榨油的,不算粮食。马风舞还说,她五爸家存粮还多,光旧小麦就有3万斤,另有5000斤菜籽。年轻人外出,家里就老人小孩,存粮足以吃上十几年,且每年的新粮有盈余,存粮是逐年递增。当然,她所在的村也有好几年不种小麦的,没一点儿存粮。她们村农民存粮“两极分化”更是大。
你可能会问,一户人家多少年存了这么多的粮,放时间长了不怕变质?在北京的老乡康保盛是秦安县郭嘉乡人,他说自家最早的存粮还是1996年收的小麦,放了19年,依然完好无损。他家存粮的秘方是祖传——爷爷老早栽种了香椿树,粮仓贴着大树而建,这样粮食就不会生虫。解放前这样存粮,解放后没了存粮,土地承包到户后又如此存粮,屡试不爽。
农民存粮的两极分化,其实是观念上的两极分化。不种小麦者是有了“经济头脑”,小麦一斤1元多一点,即使将所有土地种小麦,一年收上四五千斤,也就四五千元。而将所有土地栽上花椒和苹果,好时一年收成四五万元。这5年花椒从每斤20元一路上涨到50多元,而小麦价格一直不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弃粮种树”。而种粮存粮的多是老人,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荒,便有了“一根筋”:努力存粮,不让子孙后代再挨饿。饥荒时钱再多不顶用——这些观念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不少老人看着家里的粮仓年年变大,就喜上眉梢。其实,种粮存粮大户也种花椒,只是比例不大,这样也能变卖些钱,再加上外出打工挣钱,就不需要将存粮变卖。此外,这些人家对粮食很有感情,舍不得卖。全国其他地方都有种粮大户,人家是将粮食当商品,为换钱,而我们老家种粮与钱无关。
天水老家存粮的两极分化,似乎还说不好哪种选择更有“战略眼光”。不过,农民不种粮,土地没有好好利用,总是一种浪费。从当前来看,不种粮者似乎赚了,但未来的路变幻莫测,谁敢肯定存粮的人不会“时来运转”赚一把呢? 两极分化存粮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