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抗战,是一个整体

作者:李伟

中华民族的抗战,是一个整体0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统

持久战

三联生活周刊: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毛泽东对于战略有怎样的想法?

刘统:抗战初期,毛泽东就已经有了持久战理论和游击战理论的构想。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7月17日发表“抗战宣言”。共产党在8月22日召开洛川会议,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次洛川会议由共产国际派回的王明主导,他是党的领袖。王明当时提出共产党要和国民党并肩战斗,服从国民政府领导,蒋介石怎么打我们怎么打。

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是少数持不同观点的人。毛认为,第一我们还是要独立自主;第二,红军不大适合打正规战,要坚持打游击战。但他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当时联络阎锡山的是彭雪枫,毛泽东就给彭雪枫写了一封信。他告诉彭雪枫:要把我们的弱点明明白白告诉对方,红军的战斗力很弱,不能担负正规作战,只能担负敌后作战,不能担负阵地防御战,只能担负游击战。

三联生活周刊:平型关战斗是八路军与日军的第一次交手。这场战斗给毛泽东怎样的触动?

刘统:在平型关,林彪决心要打歼灭战。如果亲自到平型关看过当地地形,就知道林彪的想法是正确的。弯弯曲曲几十里小道上到山脊,平型关在山顶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按照国民党军的打法,一定是正面战役。但林彪在山底下选择了一条关沟,做关门打狗。

结果没想到平型关这一仗打得非常艰难,打了整整一天,才把日本运粮部队全部解决,而且我军伤亡比日本人还多。发布战果说是消灭日军1000多人,但是没法核对数据。日军方面资料说只有200人,其中100多人是押送部队,剩下的都是苦力,韩国苦力、中国苦力等。所以以我们当时的战斗力、武器装备都很差,平均三个人大概才能对付一个日军。所以毛泽东有喜有忧,后来给林彪回电报说:要鼓舞士气,但今后不能再这样打了。

平型关一战是两军实力的真实比较。从这时开始,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了我们和日本的差距,明确了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在毛泽东的战略中没有硬碰硬,因为平型关就给了他一个教训。这个教训不能再出现了。

三联生活周刊:《论持久战》是否在这样实战基础上写出来的?

刘统:日本的优势和我们的劣势,毛泽东看得很清楚。日本先进,我们落后;日本兵少,我们国土广;日本战到一定时候就没有后劲了,而我们还有广大人民可以依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根据平型关之战,以及国民党失败的教训等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他写《论持久战》的时候非常焦虑,恨不得马上写出来,几天几夜不睡觉,一气呵成。他是一段一段,一章一章写的,像语录一样。

三联生活周刊:国民党也曾提出持久战的看法,毛泽东的理论有何不同?

刘统:大概在毛泽东提出“持久战理论”前后,蒋百里、白崇禧都提出过类似观点。尽管提法不同,但都意识到抗日战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斗争。

在这方面实际上蒋介石看得更早,在围剿红军时就有这种想法。1935年他第一次入川,写的日记就提到四川可以做战时后方。所以后来他有迁都重庆的想法。但是大家真正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还是在武汉会战之后。

毛泽东的持久战,最大特点是依靠人民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打持久战。这是人民战争的思想,也是共产党的工作特点。

根据地

三联生活周刊:为了对抗日军,共产党军队做出了怎样的具体部署?

刘统:太原保卫战失败之后,华北出现了大片空白。国民党军队撤了,国民党政府也不存在了,而日本人又尚未完全占领。这时,毛泽东下了命令:三个师化整为零,到敌人的后方去,开辟抗日根据地。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有一个口头报告。他说,那个时候共产党是麻雀满天飞,哪里有粮食到哪里去。

于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局面。正面战场是阵线分明,你攻我守,节节退却。敌后战场呈现犬牙交错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谓犬牙交错,换而言之就是分散。把兵力渗透到山区、平原以及公路铁路线中间地带等日本人难以到达的地区。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共产党审时度势的选择。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要在敌后开辟根据地?

刘统:毛泽东从井冈山时期就是弱者,他始终从弱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我如何生存下去,如何不被消灭还能发展。他在想怎样把对手的长处抵消,把自己的短处变成长处。这种考虑的结果,就是把兵力分散,渗透到山区。

以太行山根据地为例,那里交通不便,只有羊肠小道,日本人的车用不上,只能靠两条腿。但是靠两条腿日本人绝对跑不过共产党。当时日本主力部队都南下了,华北地区主要是防御部队,地广人稀,只能守城市,根本力不从心深入太行山深处。敌人到太行山深处扫荡又很困难。共产党军队都是小股部队,扫荡这些小股部队有没有价值?进去之后,人少了解决不了问题,人多了还得考虑给养,需要多少人跟在后面提供粮食?所以这一策略把日本人的优势变成劣势,八路军就有了生存空间。

战争是双方统帅谋略的较量,要有长远的眼光。不仅要看到敌人的优点,更要看到敌人的弱点。我认为,这种全面的评估能力,毛泽东胜过蒋介石。蒋介石作为一国领袖,对国土丢失看得过重:不能后退,一定要顽固抵抗。其结果,就是人数占优势的部队,每每被精锐的日军突破,被动挨打,不得已又决黄河口,造成巨大人道主义灾难。他每次听说百姓被杀、土地丢失、军队失败都很痛苦。而毛泽东通过战前谋划为自己创造了主动空间。

三联生活周刊:根据地都在偏僻山区,部队如何能生存发展?

刘统:一开始建立根据地,生存问题是第一个问题。八路军刚进去时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化整为零。不保留大规模的主力部队,一个军区只有两三个团是主力部队,其余都是活跃的游击队。这些游击队变成骨干,深入各个村,当种子。他们作战单位规模很小,甚至不到一个班,有时候进入一个村里只有三五个人。

深入各个村之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宣传抗日;第二建立共产党的民主政权。国民党政权已经撤了,伪政权也没真正建立,各地都是土匪、散兵,权力处于真空状态。所以共产党一下让老百姓觉得有一个主心骨。

共产党首先占了一块地,然后把地主、民主人士、方方面面的人都请来,建立各级政府,进而把共产党的组织推进到每一个村。就像下围棋,共产党做“眼”,“眼”做得越多越有生命力。从县委到区委,由区委到村,都建立自己的党支部,建立自己的抗日先锋委员会,建立自己的游击队。

三联生活周刊:根据地建立后,对日军控制区有怎样的影响?

刘统:日军的实际控制区就被压缩在交通线和城市。当时北京是华北的日伪统治中心,但其控制范围只能到香山。香山以西,就是萧克的天下,当时他们的司令部在门头沟爨底下村,叫挺进军。

根据地和敌占区之间还有大量的中间地带,这个区域叫游击区。日本人称之为准治安区。游击区主要体现在华北平原,如冀中根据地的安国、献县等地方是中心区。保定周边如易县等几个地方就是游击区,即双方都能往来的地方。

三联生活周刊:共产党军队如何组织游击战?

刘统:在这些地方如何坚持游击战,有很大的学问。

共产党打游击战第一条原则,就是尊重老百姓利益,以乡土为根据地,也即“人自为战、村自为战”。尽量不让老百姓离开家乡。若是一开始组织游击队,让老百姓离乡背井,几天之后老百姓就想回家了,没有斗志了。共产党把武装留在村子里,就为了保护他们的家乡,这符合老百姓的利益。

第二条是允许农民两面政权,我们称之为资敌,也即可以给敌人提供粮食、交租。不要求老百姓和敌人拼死斗争,但是要让老百姓自己觉悟:做亡国奴没有好下场。比如,一开始百姓屈服了,给伪军和日军交租。但是日本人和伪军的贪欲是无止境的,立出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例如“大姑娘费”,要想不被日本人强奸就要交钱,还有如过年税、杀猪税等。百姓们自己算,究竟站在哪一边。所以老百姓就从害怕日本人,到自觉拥护共产党了。

在这一点上,共产党也犯过错。比如说八路到村里,游击队去袭击炮楼,袭击炮楼以后,敌人就来报复,把村子烧了。老百姓就非常反感:本来我们还能活下去,你们为什么找事?这就叫“左”。后来共产党严禁盲目发起攻击,因为会考虑后果。这些方面共产党做得很人性化,逐渐得到百姓的拥护。

所以共产党当时是三分战斗、七分发展。按毛泽东的说法,要拉队伍,不用过多战斗,不求赫赫之功,只求能站稳脚跟能发展。

百团大战与日军扫荡

三联生活周刊:既然重心在发展扩大自己,共产党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

刘统:1939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日军占领了华南,控制了全部海岸线,向西打到了三峡。国民党在石牌血战把三峡守住。国破山河在,国民政府退到最后还是依靠自然地貌取胜。太行山、秦岭、三峡这些复杂的地貌和困难交通终于挡住了日本的侵略步伐。于是日本人封闭了三峡出口,开始对重庆狂轰滥炸。

蒋介石处境极为艰难,希望八路军在敌后作战,吸引部分日军,缓解正面战场的压力。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彭德怀认为,八路军已发展到40万人,具备了打击日军的力量。他决定发动“百团大战”,给华北日军来个沉重打击。

从八路军自己的角度看,这一仗也很有必要打。因为八路军走出太行山,在华北平原、山东建立根据地,扩充队伍,力量日趋壮大,成为敌后抗日战场的主力军。这是日本侵略者不能容忍的。1939年秋,多田骏任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他制订了“囚笼政策”,企图彻底摧毁华北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所谓“囚笼政策”,就是对根据地实施军事讨伐,大修铁路、公路和据点、碉堡,在平原地区修筑封锁沟,在山区采取并村和制造无人区,对根据地构成网状分割包围,然后发挥其交通工具的优势,分区扫荡。日本人进行的一项大工程,就是把阎锡山原来在山西修的窄轨正太、同蒲铁路改成宽轨,与华北平原的平汉路并轨,实现了华北和山西铁路运行的一体化。在华北平原上修了纵横的公路网。公路网加封锁沟,使日本人交通、增援非常快捷,却把我军的根据地封闭在一个个“格子”里,给我军的机动和联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在这种困难情况下,彭德怀提出要打一场破袭战,粉碎日本人的囚笼政策。

三联生活周刊:百团大战与正面战场的战役有什么不同?

刘统:百团大战不是一场正规战役,不是集中兵力与日军进行会战,而是各部队就地展开破袭战。作战的队伍也不是正规的主力部队,有土八路、正规八路、民兵游击队,以及妇女、老太太组成抱娃娃团等,是一个庞杂的团体。他们在上千个点同时开始,破坏同蒲、正太铁路和山西、河北的公路,以及矿山、车站等基础设施,拔掉日军的一些据点。所以“百团大战”第一不占领城市,第二不跟日军的主力交锋。他们的最大目标是捣毁煤矿和正太路,破坏其交通和生产能力。“百团大战”持续了三个半月,这是八路军在抗战期间打的规模最大的战役。

三联生活周刊:怎样看待这场战役的价值?

刘统:百团大战最直接的作用是支援正面战场,把日本人的注意力拉回来,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百团大战之后,正面战场就没有很大的战役了。一方面,百团大战吸引了日军后方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调走了中国战场上的主力。同时这场战役也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但是也有失误,即不适宜地暴露了我军的真实实力,引起了日军的高度重视。本来日军没把共产党放心上,但没想到共产党在短短两年发展到这么强大。这导致了后来残酷的大扫荡。

三联生活周刊:日军后来如何对根据地进行报复?

刘统:百团大战后,冈村宁次接替了多田骏的华北方面军总司令职务。冈村是中国通,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制订了《肃正作战实施纲要》,确定日军的重点是首先对冀东、冀中和山东进行扫荡,然后对太行山区及冀鲁豫地区进行扫荡,集中兵力消灭八路军的指挥机构。

与前任不同之处是,冈村由过去的军事进攻为主,变为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实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总力战”。他将华北分为“治安区”(敌占区的城市、交通线及附近地区)、“准治安区”(八路军游击区和敌我争夺地带)及“未治安区”(抗日根据地),采取不同对策。

在“治安区”建立伪政权和各种伪组织,并村编乡,实行保甲连坐,强化控制。在“准治安区”大修封锁沟和碉堡,制造无人区,防止八路军深入活动,切断其与根据地的联系。对“未治安区”进行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摧毁抗日根据地,袭击八路军的党政军领导机关。

1941年8月开始,日军对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扫荡。战争进行得非常残酷。党的基层组织也遭受严重破坏,多数无法公开活动。人民群众被杀被捕多达5万人。日军在冀中平原上修造据点、碉堡,挖封锁沟,一马平川的冀中平原被分割成2600多个小块。这次打击是百团大战带来的直接后果,也给了共产党深刻的教训。

三联生活周刊:面对惨重的损失,中央如何应对?

刘统:“五一大扫荡”之后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毛泽东下令,把各战区的高级司令全部集中到延安,暂时退却,做最坏的打算,保留干部,保存力量。

当时刚刚下了这个命令,就发生了惨案。根据中央命令,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兼苏北军区参谋长彭雄和第八旅旅长田守尧率11名团以上干部赴延安。他们是从苏北淮阴根据地出发,坐船绕过山东半岛,到渤海根据地,在那里登陆后再去延安。结果在烟台海上与日军巡逻艇遭遇,在激战中彭雄与船上全体干部壮烈牺牲,这场惨案震动了延安。

于是各根据地开始着力开辟秘密交通线,建立好交通线之后才把他们这些高级首长送过去,对干部实行一站站的接力护送。

三联生活周刊:剩下的部队如何坚持战斗?

刘统:部队自己想出了很多生存、战斗的办法,地道战就是这时出现的。敌人来了,可以藏在地道里。但人藏起来还是不行,还必须把地道改造成能运动、能打仗、能储存物资的多功能地道。大扫荡后的残酷环境,促进了地道战的全面发展。地道战在华北平原的村庄中普遍开展起来。各村百姓用自己的双手,在地下修起了四通八达、构造巧妙、立体的地道网络。挖地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个200户的村庄,挖一条500米长的地道,就要用全村三分之二以上的劳动力干整整一个月。到1944年冬,冀中区的地道总长度就达到了1.2万多公里。等到地道挖成,战争也接近尾声。地道战是人民发明的,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战争。人民会自己想办法,自己保卫自己的家乡。

乡村建设

三联生活周刊:战斗之外,共产党如何在根据地开展乡村建设?

刘统:太平洋战争期间,除了游击战,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的乡村建设、政权建设、三三制、减租减息等。美军观察组到解放区根据地转了一圈,对根据地风气、抗日精神、共产党对农民的发动感触颇深,发现农民的政治觉悟、组织纪律、乡村建设如卫生文化教育等都搞得很好。

让共产党基层组织扎根乡村,另外把基层组织建在乡村,才能充分调动农村资源,这种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为何能得到群众拥护、能动员那么多群众为战争服务,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打下的基础。

三联生活周刊:乡村建设、社会建设对战争胜利有怎样的影响?

刘统:共产党的工作不是靠少数精英,而是靠发动群众。所以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深刻体会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依靠人民群众尝到胜利甜头,然后再把这些经验运用到解放战争中去。

乡村建设,情报工作,这些都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不是用战争去扩张。即让敌人只能占领城市,城市之外都是共产党的天下。老百姓是在敌后,但人是自由的,政权并没有丢失。老百姓虽然和敌人近在咫尺,但是他们没有做亡国奴。共产党要的是这个效果,不断增强我的控制力,但并不全用战争的方式。

共产党工作很细致,渗透到方方面面。例如,刚到华北平原的时候,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容易暴露目标。因为一到村子里狗就叫,他们就决定到村子里之后把狗打干净。有的群众实在舍不得狗,最后也是服从命令。共产党能在华北平原把各个村子里的狗都打干净,这是很不容易的。

另外,防奸防特。日本在中国最大的成功就是豢养了大批的汉奸,汉奸数量能超过日本的正规军,这是日本统治的基础。而共产党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付汉奸,把汉奸打掉了,就等于打掉了日本人的耳目。所以共产党在除奸反特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共产党还把情报工作做到了日本内部,在日本据点安插了很多眼线。老太婆、小女孩,挎着煎饼就去送情报。自己的情报做到了敌人炮楼里,收买两面人员,白皮红心。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刘统: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配合的关系。正面战场吸引了绝大多数主力部队,付出了惨痛代价,我们更应该总结历史的教训。但是如果没有正面战场,日军也许真的很快可以征服中国,必须有人做出牺牲。

能在敌后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个奇迹,已经是胜利。共产党发挥聪明才智,从弱小变壮大。部队由4万多人,发展到了120多万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总结经验,是共产党的长处。

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坚持不投降。只要不投降,日军就不可能把主力军撤走,无法集中精力对付太平洋战争。在这方面,中国战场做了很大的贡献。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一个整体,谁都不可缺失,各有各的作用。

现在,我们终于抛弃了政治偏见,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看成一个整体,这才是我们纪念抗日战争真正的意义,也是我们民族进步的体现。 历史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根据地中华民族整体正面战场太平洋战争毛泽东八路军抗战百团大战论持久战专访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