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乡村老人更多关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江苏如皋 严阳
我在一口鱼塘边钓鱼,塘边的村级公路上过来一位骑着自行车的老人,约莫七十开外。这辆自行车还是那种今天已经少见的“二八”式,油漆早已剥落。一位站在路边自家屋前的老奶奶跟他是熟人,于是他就下车跟她聊了几句。老奶奶突然发现,老人车龙头上挂着的一只布袋破了,从袋里掉下许多桑葚来。我立刻想到这位老人应该是去东边养鱼的老爹家出售桑葚的——养鱼的老爹除去桑葚还收购银杏叶等。桑葚这些天的收购价在每斤1.5元,附近的人家,尤其是一些老人到他家卖桑葚、银杏叶的很不少。
骑自行车的老人低头一看,果不其然,桑葚撒了一地,赶紧支起自行车捡拾。那边老奶奶又惊叫起来:那边还有!我循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骑自行车的老爹过来的方向桑葚零零落落掉了很长的一线,至少有百十米。这老爹紧着一路捡拾过去,大约半小时工夫,总算捡拾干净了,装了大半布袋,大概有四五斤。
事实上今天在乡村中,老年人的手头普遍偏紧,所以,他们会想方设法挣点零花钱。这口鱼塘的北边有户人家,老夫妻都是年近80岁的人了,他们没有生育,抱养的姑娘招的女婿,如今姑娘、女婿盖起了三层楼房,而他们依旧住在又老又旧的平房里。幸好他们身体还不错,能够种田,吃不是问题,稍微有些难的是用。为此,老奶奶只要有时间,就一定会埋下头来结网——一种渔具店里出售的抄网上用的丝线网。加工费是多少?一口抄网0.15元。老奶奶告诉我,假如一天什么都不干,结上十几个小时,她可以结十几口网。这就是这对乡村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一个月靠结网挣的五六十元。家中油盐酱醋等日常开支就从这里出。我问,你姑娘、女婿是不是也支持你们几个?老爹摇摇头,然后说:他们也不容易,我哪好意思开口?不过,我孙女、孙女婿对我们不错,家中的这些香肠、咸肉都是春节的时候他们送的。抬头看屋梁上,果然挂着不少腌制的鱼肉。可除去这些,也就很少能够看到现代生活的气息了——一台微波炉或许可以算,其他包括电视机在内都老掉牙了。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之内,这户人家的全部家当不会超过3000元。举个极端的例子,他们使用的居然还是白炽灯。
很多地方都把实现高水平小康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然而就我的观察,在乡村,相当数量的老年人,恐怕就连低水平的小康也达不到。我感叹地跟老爹说:假如政府能够给你们每天10元钱的基本生活保障,你们的日子就不一样了。老爹说,也不要说10元了,就是5元,日子也要好过多了。要知道,眼下只有2元钱——也就是一个月60元钱的“农保”。
乡村老人,一个被现代化遗忘的群体。作为他们的子女,应该承担赡养责任;但作为政府,无论是全面小康建设,还是高水平小康建设,都不该忘记他们,让他们也能分享发展成就和生发幸福感。当年“剪刀差”造成城乡落差,今天他们有理由要求繁荣起来的国家反哺乡村、反哺农民。 老人关爱乡村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