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此岸和彼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成长的此岸和彼岸0文 / 心育

如今流行的言论是传统童话“儿童不宜”。讲究趣味和规则的成年人如今用全副生命来陪孩子,拿起童书来读,忽然发现旧故事里原来有那么多痴缠、嫉妒、折磨、处决、恋尸……孩子若将这些可怕的内容“内化”为处世规则,岂不是将世界大乱了。大零售商与大娱乐公司狼狈为奸,把公主和王子的廉价消费品弄得到处都是,让小孩子沉迷于陈腐价值观,令具有现代平等思想的父母心生忧虑。于是各种古老的传说故事都纷纷出了“洁本”,弱化了矛盾,抹去了原作中对坏人的残酷惩罚,让童话角色拥有更丰富的人格。另一边,纯净无邪的新编儿童绘本一排排占领书店货架,所有的角色甜甜蜜蜜在一起。

然而世界文学的巨匠之一卡尔维诺,却花了两年时间从纷繁芜杂的文献中搜集整理了200个意大利的民间故事,编成《意大利童话》,附以详细的注释和文献,并没有借机把它们修饰成更为现代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在意大利民间口口相传,每一次被讲述都是一次再创作。民间文学的生命力来自时间的千锤百炼,来自无数有阅历有才华的无名氏的贡献。卡尔维诺在序言中提到了特别会讲故事的老女佣麦西亚,从来没有读过书,却懂得许多事情。她能生动地再现故事里的场景,从航海的船只到面包房。她把故事讲给西西里民间故事的搜集者皮特里听,这些故事都带有她的强烈的个人色彩。像麦西亚这样充满智慧的妇女,她们的膝头上和围裙边带大的一代代孩子,又把绚丽奇诡的故事传递下去。在民间故事中,学者们梳理出人类早期宗教信仰的蛛丝马迹,儿童得以体验抽象文字搭建的广阔世界,只有失去了探索精神和想象力而不自知的成年人,才只看到空泛过时的道德说教。那些道德说教,很多也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为逃避类似的失去了探索精神和想象力的成年人的审查逐层加上去的。

绝大部分成年人都失去了以儿童眼光读故事的能力。成年人比儿童善于概括和总结,处理生活中每天遇到的大量信息;代价是成年人在脑海中很快地用几种模式规范他们的感官接收到的信号,迅速过滤掉不需要的信息,只对主要信息做出反应。但是对儿童来说,世界上的事物还没有固定的形状,更不用说规定形状的条条框框,这些都是后来才形成的。传统民间传说和童话的意义在于它向儿童展示了文字的质感,以及文字可以编织出的种种景象。一个简单的故事主题有许许多多的变奏,每种变奏都展示了文字的韵律、色彩和力度。文字给人的美感,是视觉、听觉和味觉无法替代的。文字可以用来再现视觉、听觉和味觉,可以用来再现历史和社会,可以用来描绘极少有机会看见甚至从来不曾存在的东西。美好的文学,即使只限于精妙的描述和有趣的情节,读过以后也永世难忘,它会给日常生活添上一层奇异的光彩。莫里日地区的意大利童话,北风小姐要嫁给西风先生,爱钱如命的西风先生嫌她没有嫁妆,她就吹了三天三夜,给大地覆上一层银白。西风也吹了三天三夜,融化了所有积雪,让北风又变回了没有嫁妆的姑娘。看到这幅景象,北风不想嫁了,因为西风先生一天就把她的嫁妆花得精光。意大利的冬季气候想必是这样的吧。

人类从文字的声音和记载中获知过去的世界和虚构的世界;反过来,有人能将他们的世界召唤回来,文字就是他们的有魔力的咒语。北岛去国多年,归来的时候发现北京已经完全变了。21世纪的北京,喧嚣得明亮,拥挤得陌生,刺激他用文字唤回他记忆中瓦顶如浪,鸽哨穿云的北京,于是他写下了《城门开》。他的北京拆成片片,存储在记忆的迷宫里,像不再陈列的乐高积木;如今翻检出来拼搭成书,让读者产生具体切实的半世纪时空旅行之感。北岛是个诚实的时间的史官,忠实地记录自己的印象、心理和行为,而不是像其他的平庸作者的怀旧,一味为过去涂脂抹粉,妆金点翠。胡同纵横的老北京已经不再,历史没有采纳他种方案。北京正变得与世界上其他人烟辐辏的大城市更为相像,与历史上的自己越行越远。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北京的悲剧,在另一些人看来这是北京的新生。世界的急转弯说来就来,所有的骏马都拉不住火车头。对一代代的人类来说,这样的急转弯发生过很多次。全赖万千像北岛这样的人记录下属于他们的吉光片羽,让后代人可以窥见一角。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北岛记录的生活印象不仅仅限于一个北京孩子,或者说限于一个家境优越、生长在特殊环境的北京孩子。一个优秀作家能将环境和背景加在他眼前的重重滤镜尽可能抽去,以最宽的视角吸收最广的光谱。他看到低低的乌云和高高的白云,华灯初上的长安街周围交织着昏暗的迷宫般的胡同;他闻到冬储大白菜的气味和煤烟的气味。我比北岛晚到北京很多年,对北京的印象总是冬天刚下飞机或火车时强烈的煤烟硫味儿,浸透了层层冬日雾霾,只有关外忽然而至的利刃般的冷风能把它劈碎吹散。又过了些年,我从加拿大的大城市搬到了英国的小城市。加拿大的大城市夜晚强灯高照,满城点作一片橙汪汪的光海,高速公路上找得到一根针。英国的小城市只在主要街道上有比较亮的路灯,侧街灯光极弱,游丝一般,勉强能看见对面行人。自行车都必须安装车灯,一闪一闪在黑暗里连成一条线,像是气急败坏的萤火虫。冬天的时候有设备的人家烧壁炉,满街都是烟气。那种带酸的烟气和昏暗的小街瞬间把我带回冬天的北京,总觉得走着走着就该在下一个街角看见卖烤白薯的小贩。这个英国的小城和北京因为烟气有了神奇的联系。

《城门开》写物,写景,写事,写人。人与事烟消云散,景和物改头换面,成长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但是把每个人水流云转般的成长和来去重叠起来,其中有一点共同的东西在。有些书能捕捉到这点共同的东西。北岛写下他从一个孩子到少年,如何与这世上的一切事物从陌生到相识。他出于好奇偷吃味精,不知疲倦地练习敲鼓,往别人家门里塞黄烟炮,在三角函数这里落下了终身的恐慌和恶心,挑战食堂管理人员的权威结果铩羽而归,自己也没想到成功地批斗了反动派。不是所有的成长都光彩,然而北岛还是把这些事都写了下来,用诗人的语言、韵律和节奏。没有光辉旋律的交响曲,汇集成河。读过的人,即使不是诗人,没有去国离乡,不曾经历过动乱,也可能会想起过去人生的一小片。

成年是成长的彼岸,没有登上的时候以为有多么温馨和鸟语花香,登岸以后慢慢发觉原来成年就几十年如一日的单调。不值得摆脱,没有气力摆脱,摆脱了也无处可去。科技把人类从艰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在世界上政治和经济相对稳定的地区都正在形成数量可观的中产阶级。有观点认为解放出来的人类会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但现实中的中老年人在极度无聊中陷入慢性疯狂似乎已经是社会的常态,把无穷的精力投入人际关系的捆绑和折磨,或者是各种装神弄鬼的信仰。用孙悟空的师父须菩提祖师的话说,不是“水中捞月”,就是“窑头土坯”。社会不断地泵出消磨时间的物质和精神消费品,结果只是给无聊加上繁琐的装饰而已。 

社会发展到今天,每样生活中使用的小东西都有来龙去脉。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脑力贡献给国计民生大业,没有足够的金钱摆弄金石古玩,没有足够的体力攀登珠峰,或者没有足够的派头在一定的季节下乡狩猎狐狸,那么像比尔·布莱森一样观察和思考研究一下日常生活也是改变世界观、在成年时代继续让大脑成长的好办法。《趣味生活简史》这本书的写作开始于比尔·布莱森的朋友、郡里的考古学家布莱恩·阿雅斯,他提醒布莱森注意教堂的地面总是比附带的墓园要低,仿佛教堂陷进了地面里一般。根据布莱恩的考证,并非教堂下陷了,而是墓园被抬高了——几个世纪以来埋下去的上万具棺木,把教堂墓地的地面抬高了三尺。得知此事以后,家庭中的一切日常用品,包括房屋本身,对比尔·布莱森来说,就变得不一样了,每一项都是一整部世界史。这让我想起以前跟祖母闲谈,她说起年轻时(中年)每天下班回家还要照顾一家人的衣服饮食,两个儿子(我爸和我叔叔)脚上都像长了刀子,天天袜子上都有大洞。尼龙袜子一上市,她马上买了好几双,从此不必补袜子。我的中学时代,同学们去旅行还没有太多讲究,只要穿一身宽松好行动的衣服和一双轻便好走的鞋子(当时一概称为“旅游鞋”,还没有慢跑鞋、徒步鞋等细分)。现在的旅游爱好者,无论是去个小山包还是去巴黎,十有八九,不分国籍,都爱穿颜色鲜艳的防雨防晒防三昧真火的尼龙外套。这些小小的潮流,岁岁年年中细水长流地重塑社会的面貌甚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时候人们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有时候数据不足,只能静观,看这些潮流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去。比尔·布莱森向我们展示了防渗漏水泥如何将纽约从小镇变成大都市,发明者却一无所获,死于贫困;砖如何挺住了英国酸雨的腐蚀,并成为英国房屋的主要建筑材料;铸铁如何改变了工业社会的建筑,又最终被钢材替代。他在这本书中谈及了太多事物,因此很难避免材料不完全,理论不正确,叙述太夸张。但是沿着这本书观察生活的思路,人们可以不停地思考,像一棵树一样逐年增加年轮,积聚坚韧的木质。学会更新知识储备的方法,是成年时代的成长方式,也许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方式,因为死亡才是成长的终点。(文/心育)

(书目:《意大利童话》,伊塔洛·卡尔维诺著,译林出版社;《城门开》,北岛著,三联书店;《趣味生活简史》,比尔·布莱森著,接力出版社) 读书儿童阅读城门开北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