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跌”后的黄金

作者:邢海洋

“闪跌”后的黄金0有消息称,7月21日亚洲时段,来自上海黄金交易所的5吨抛盘将黄金价格瞬间压低5.5%。黄金“闪跌”,成为继铁矿石、石油等之后又一个信心崩溃的大宗商品。按理说,黄金乃“最后的支付手段”,何以投资者现在只爱美元不爱黄金?除了中国救市、希腊危机暂缓,新兴市场货币的惨跌恐是根源。

与创纪录的147美元/桶的峰值比起来,原油价格最多跌去了72%,铁矿石跌去了78%,作为一种商品,黄金只跌去了38%,之所以如此,黄金生产的成本水涨船高。绝大多数投行预测黄金生产的成本在1100至1200美元/盎司之间,而全球最大的三家黄金生产企业生产成本虽在800至900美元/盎司之间,可排名再靠后,金矿的开采成本就急剧上升。成本约束成为购金者心目中的一个保险杠。有了这个保险,自2013年黄金先后4次触及1100~1200美元的成本线,均守住“底线”。可随着开采业艰难度日,企业靠减产保利润的潜规则似已打破。过去10年间,黄金大涨刺激了生产商因此大举投资举债扩张,如今,背负沉重债务的同时,为了应对日常生产开销,即使金价大跌,生产商们也不得不继续增加产量,通过销售来筹集足够多的现金。“图存”时期的企业,行为模式和“求利”期大大不同。实际上,在1990~2001年金价徘徊于300美元/盎司以下的低迷时期,黄金矿产供给仅在1994年小幅下降,其余各年供给都在增加,小而散的黄金产业,根本没有价格同盟。

巴菲特有个陈年段子:“黄金被从非洲或者什么地方挖出来,然后熔炼,挖个洞再埋下去,接着花钱请一帮人在旁边守着。”黄金的金融属性使之成为继美元和欧元后全球第三大储备货币。如果央行勇于认购,无疑将带动民众,提振黄金市场的信心。可几年间,除了俄罗斯在油价还高的时候频繁囤金,市场最大的希望是中国央行,最极端的猜测,央行已经储备了上万吨黄金。彭博社今年4月估计,中国可能持有多达3510吨黄金。可时隔6年后,中国央行宣布的黄金储备由此前的1054.1吨升至1658.1吨,仅增加了604吨,远不能满足外界胃口。好事者还以“消失的中国黄金储备”为题,替央行寻找“瞒报”的理由,这就更暴露了黄金持有者的心虚。

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本位后黄金的没落,西方投资者培养出相对成熟的心态,只在恐慌中购金,而与黄金上涨一道富裕起来的东方人,则对黄金抱有天然的喜爱和幻想。2013年黄金崩盘,两日内跌去13%,“中国大妈”出手,中国购买的黄金超过了英、美、德、法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总购买量。而新兴市场的央行主管们,因他们持有的美元计价资产过去10年受到美国实际负利率的影响而缩水,也在不遗余力地购买黄金。来自民间和央行的需求暂时支撑了金价,却无法帮“大妈”解套。如今“大妈”们信心崩溃,外界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饰金需求为主的印度。2013年黄金崩盘,印度民众在金店外面排起长队抢购,场面持续了数周。昔日盛景这次没有重现。

如果不是以美元计价,而是以本国货币,黄金价格在很多新兴市场甚至还在涨价。去年第三季度至今,相对美元,印尼盾已经贬值超10%,马来西亚林吉特贬超20%。过去两个月,拉美国家货币加速贬值,巴西雷亚尔一周就贬5%。新兴市场,这个全球最大的吸金场,其外汇储备自去年年中以来就在持续下降,IMF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二季度的8.06万亿美元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7.5万亿美元。这是极不寻常的变化,在金融危机中都没有发生过。当一向偏爱挖藏游戏的新兴市场都囊中羞涩,还能指望谁来做黄金的“接盘侠”? 经济投资闪跌市场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