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石城号”与南海的搅局
作者:宋晓军美国海军第九艘濒海战斗舰“小石城号”
当地时间7月18日,美国海军的第九艘濒海战斗舰“小石城号”举行了下水仪式。由于在仪式上海军发言人强调了该型舰“符合美国海军在环太平洋地区浅海作战的理想目标”,于是就引起了国内正在高度关注南海问题的媒体的兴趣,就此我接受了几家媒体的采访。采访期间我很想叙述一下“小石城号”的“华丽转身”,但鉴于采访的时间关系,一直都没有机会。
在越战结束后美军的改革大潮下,海军是第一个找到方向的。当时针对日益壮大的苏联海军,美国海军通过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舰队战备计划”和80年代中期的“600艘舰艇计划”两轮改革、建设,在落实当时海军“在海上”的战略目标上,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海军的快速“消失”,维持了近600艘舰艇的美国海军曾一时有些不知所为(截至1991年9月30日美海军舰艇为529艘,其中很多主力舰艇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的)。经过3年的探讨,海军在1994年9月发表“从海上”的战略白皮书。随后在1995年11月,海军作战部长委托海军未来技术委员会,海军研究委员会,自然科学、数学与应用委员会和国家研究委员会四家咨询机构,用了18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份9卷本的《2000~2035年美国海军技术》报告。事实上,从2001年开始论证的LCS舰,很多理念就出自这份报告。
现在我们抛开一些复杂的技术问题,说一下LCS与“从海上”战略的关系。简单说,根据“从海上”战略的要求,LCS的作战目标就是在一些可能影响美国安全利益国家的近海维持海军的“前沿存在”。再具体一点就是,在中国的南海、东海和波斯湾的浅海海域维持“前沿存在”,并可以执行反潜、反水雷和针对小型舰艇和小艇群的反水面作战任务。但随着LCS建成并进行海试后,来自国会、政府和部分海军专家的质疑声就不断,原因大致是成本超支、故障频发和抗打击能力差。到了2014年2月24日,国防部长哈格尔终于在2015财年的说明会上表态,将原计划建造52艘的LCS减为32艘,并要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两家承包商提交后续20艘舰艇的替代方案。
但此后随着南海问题的升温,特别是2014年12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建造的第二艘LCS-3“沃斯堡号”开始在新加坡进行长达16个月的部署尝试后,LCS原有的一些技术、性能层面的问题,就被战略层面的“存在感”所取代。值得注意的是,当美国媒体将“沃斯堡号”今年5月在南沙附近海域遭到中国军舰所谓的“监视和跟踪”大肆炒作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适时释放出了成本降低的信号,称建造“小石城号”时采用了投资7350万美元的新设备,使得单艘建造成本不仅从第一艘的5.27亿美元下降到了现在的3.58亿美元,而且今后成本还有降低的空间。于是在7月18日,就有了海军发言人在下水仪式上对该型舰“符合美国海军在环太平洋地区浅海作战的理想目标”的赞美。
最后我想说的是,LCS从备受诟病到得到“赞美”,反映了美国海军在实施“前沿部署”这一既定战略时,一向遵守的政治和军事密不可分的原则。当然,头号军火商对此也一定十分清楚。也许当海军做出让“沃斯堡号”在南海进行为期16个月、“换舰员不换舰”的长期部署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高管们就十分清楚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海军用LCS不是去南海准备作战而是去“搅局”的。对于有“搅局”功能平台的首选,自然是低成本了。 小石城号军事军舰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