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排涝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湖南永州  蒋平

江南的夏天多暴雨。每次风暴来临之前,我的邻居——市住建局的焦总工程师成了这座城市最忙碌的人,他要组织一批市政工人,到大街小巷去检查积水及污水井,去通知低洼地点居民转移财产。之所以如此被动,还是因为城市地下排水设施不健全。

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张,人口的激增,老城区原来的排涝排污管沟狭窄破损,早已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新建的街道欠债太多,有近三分之一的道路至今仍没有下水道。加之近些年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又封堵了城内几大排污口,造成排水系统更为不畅。好在凭着对城区的熟悉,加上多年的城市建设经历,焦总心里形成了一本账:降雨量超过每小时30毫米,得去一些固定老城区挨家挨户通知人员财产转移。降雨量超每小时50毫米,得组织市政工人一一撬开大小街道的雨污水井盖。

雨污水井盖还有个管护问题,为了防止井盖被盗,以前的铁盖全换成水泥盖。水泥盖打开时间过长,还有个路人失足落井的问题。如果暴雨发生在白天还好办,难的是晚上,即使设置了警示标志,还是防不胜防。在吃过多次官司之后,焦总想出一招:在每只雨污水井沿,设计一款安全套绳,可有效防止行人掉进或吸进井里去。尽管如此,焦总仍不敢掉以轻心,一接到气象部门的预报,总得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定时排除险情。

焦总今年58岁。近些年,正是靠着他这样的“排涝神”,城市排涝排污方面没出过大的安全事故。大伙更担心的是,一旦两年后他退下来,这项工作便难以为继。所以靠人力维持的城市排涝排污,肯定不是长久之计。长时间阻碍城市发展的地下管沟问题,一度引起过领导的注意,市里曾配合城区污水处理工程,下大决心改造过排污及雨水管道。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牵涉到老街道布局的走向,有些管道要直接从居民楼下穿过,拆迁工作非常难做。更有些管道因为阻工严重,不得不更改最省钱的设计方案,常常因为造价太高,资金不足,被迫放弃。一些排涝排污工程建成多年,因为关键的节点始终无法打通,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效益。

每年雨季,开车如行船,“雨季到城里来看海”等等不协调景观,短时间内又难以改观,但地下管沟又事关百姓衣食住行。除了培养焦总这样爱岗敬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外,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规范合理的建设与管护制度,还需要深入细致的宣传与普及,除了逐步解决旧城区排涝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拆迁问题、阻工问题,在新城区规划建设中,下大决心配套高标准的综合管沟,已是当务之急。 排涝城市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