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也难找埋骨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郑州 关晓海
村里的小刘排行老三,其父老刘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子们能够当上城里人,从此不再种地。老刘省吃俭用,花钱托关系,终于为小刘的两个哥哥在县里安排上了工作,这让老刘十分自豪。不过等小刘长大后,县里的工作越来越不好安排,花费也越来越大,自感力不从心的老刘无奈下只好让小刘在家自谋职业,家里的几亩地便交给了小刘耕作。
对于这一安排,小刘的两位哥哥都没有提出什么异议。别说哥哥们看不上这几亩地,就是小刘自己也看不上,他买了个豆浆机,宁愿天天沿街卖豆浆,也不愿意去地里瞅一眼。不过,这些年伴随着县城摊大饼式的向外发展,建房需求旺盛,村子又紧邻县城边,很多城里人拿着钱直接到村里买地盖房,建好房后或出租或自住,导致村里土地的价格是节节攀升,临街的1分地能够卖到1万块。这让世代土里刨食儿的乡亲第一次感受到了土地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很多乡亲们庄稼也不种了,只要有人买,马上就把青苗拔了,毫不可惜地把地就给卖了。很久都不下地的小刘,也变得和土地亲热起来了,时不时到承包地里转一转,边转边盘算自己的地能够卖多少钱。
不过会盘算的不只是小刘,他的两个哥哥也来了,这让小刘很意外。父亲当年不是说安排工作的没地,没安排工作的才有地,怎么能变卦?可哥哥们也有自己的说法,当年小刘的妻子报考县医院护士时,老刘也出了一部分钱,这不就说明三兄弟家里都有安排工作的吗?既然都安排了,地怎么能由小刘一人独占?小刘很愤怒,三兄弟不由分说争吵起来。原本谁都不想要的几亩地如今成了香饽饽,一旁的老刘是边落泪边叹气。
吵架虽不和谐,但对于小刘三兄弟来说,毕竟为之争吵的土地还在。可对于村里老冯一家,却是另一番场景。老冯的父母十余年前去世,去世后就安葬在老冯家的一块承包地里,村里祖祖辈辈都是这样,靠土地生养,死后也归于土地。可5年前,因为国家修高速公路征用了老冯家的这块地,无奈的老冯虽不情愿,但也只好把父母墓地迁移到自家另一块承包地里,本以为父母不会再受打扰,可以永远安息了,但谁知5年不到,老冯家剩余的这块地又被征用建造化工厂,父母的墓地只好再次迁移。可老冯家已经没有承包地了,能够往哪儿迁呢?老冯说,身为农民,可从来没有想到过身后居然找不到埋骨地。 埋骨池农民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