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硅谷颠覆的下一个战场

作者:蒲实

好莱坞,硅谷颠覆的下一个战场0欧内斯特·詹姆士·威尔逊三世

欧内斯特·詹姆士·威尔逊三世(Ernest James Wilson Ⅲ)第一次来中国,是与比尔·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商务部长罗纳德·哈蒙·“罗恩”·布朗(Ronald Harmon“Ron”Brown)同行。此后,他每年都会访问中国两三次。作为美国公共广播公司(Corporation for Public Broadcasting)的前董事会成员,他曾受到克林顿总统和小布什总统的任命。他也曾是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委员,前不久,他经历了通讯委员会通过的最具争议性和重要性的法案——网络中立性法案。

在洛杉矶西部沿海区域,有约600余家科技公司聚集于此。好莱坞与硅谷虽然在地理上非常接近,在哲学与技术上却非常遥远。日落大道的人们着迷于下一场吸引观影者眼睛或听者耳朵的视听冲击,沙山路上,硅谷人为颠覆市场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举杯。内容的创造者当然应因他们的作品得到报偿,但他们的作品也应该自由地在所有设备、平台与互联网服务上流动;而洛杉矶与硅谷对此背道而驰,成了两座城市之间的矛盾张力。近20年,硅谷进军和改造好莱坞最成功的例子当属乔布斯和他的皮克斯工作室,以及iTunes与时代华纳等音乐公司的合作。而现在,乔布斯去世以后,我们就像回到了2000年早期:一个野性的、前iPod的时代,没有人知道均衡是什么样子,立法与官司不过是在加深两城之间的鸿沟。

两者的矛盾总是在立法与政治层面爆发。没有什么比“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top Online Piracy Act,简称SOPA)背后的斗争更能反映双城的分道扬镳——支持这项法案的主要是好莱坞和一些大唱片公司,而微软、eBay、Facebook、谷歌、LinkedIn、Mozilla、Twitter、Yahoo等互联网公司都群起而竭力反对。前者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支持,后者则认为该法案会妨碍合法的线上活动与创造。

好莱坞与硅谷的融合是无法否定的。硅谷需要内容,而好莱坞需要钱。他们都以创造为业,依赖眼球经济,崇拜出奇的成功。但他们之间的相似也就止于此。好莱坞仍然有能够让技术极客们头晕目眩的炫酷元素,但技术世界的巨额资本也足以让好莱坞仰止。硅谷与好莱坞最大的差异是沟通风格:好莱坞从来都不爱说不,娱乐业是关系驱动型的;而在技术世界,你必须给出直率的,甚至是批评性的反馈,要有无情的诚实。在谷歌,公司的副总能够赚百万美元,而在好莱坞,这个职位的年薪只有6位数。在好莱坞,如果你像硅谷那样提出股权问题,就会立刻被要求离开。好莱坞与硅谷一直都争吵不休。“下面”(Down There)认为,没有它的电影与电视,“上面”(Up Here)就没有播放的内容。“上面”则认为,“下面”就像别的行业一样,同样能被颠覆。硅谷创投教父、Y Combinator创始人保罗·格雷汉姆(Paul Graham)就认为,解决好莱坞行动缓慢最好的办法就是破坏好莱坞的整套商业模式,让硅谷来搭建创意与消费的平台,同时拥有内容的产权。就连《星球大战》的创造者乔治·卢卡斯也对好莱坞的前景感到不乐观。他相信,技术让电影制作变得如此廉价,最后电影会成为为每个人创作并送达每个人的创造,好莱坞将出局。

在电影也正在经历技术革命之际,也许资本雄厚的硅谷更胜一筹。很多人都认为,硅谷会买下好莱坞。如果在好莱坞与硅谷之间穿行,你会听到风投资本谈起Facebook买下WhatsAPP220亿美元的1/5,就足够买下价值40亿美元的Lions Gate或AMC Networks。Facebook还可以很容易地让这些内容成为独家。有时,也会听到他们谈论苹果购买迪士尼,就像在谈论购买一箱牛奶一样。在2014年《名利场》杂志举办的一场讨论会上,YouTube总裁苏珊·沃希基(Susan Wojcicki)以“谁拥有屏幕”为题发表了演讲,讲到了年轻消费者越来越青睐好莱坞不会制作的内容。她让听众看一看“Pew Die Pie”,一位瑞典游戏者录制的自己玩游戏的录像,他有3100万的订户。传统的人们谈起“Pew Die Pie”,就像几十年前祖父母们询问十几岁的孩童什么叫MTV一样。

2015年初,硅谷电商巨头亚马逊让洛杉矶电影业震撼:其电影部门宣布每年拍摄12部于院线上映的影片,把每部电影的拍摄预算从500万美元提高到了2500万美元。在4~8周之后,亚马逊即时视频(Amazon Instant Video)的会员即可在网上观看这些电影,使原本需要等待39~52周的院线电影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能在网上看到。硅谷巨头显然已不再愿意依赖于洛杉矶来提供内容。亚马逊的方式是对传统影视产业链的冲击,大幅缩短了电影的院线窗口期,延长了网络发行时间;而从院线到电视至网络的发行链条上,发行时间直接决定着利益的分配,因而是各个环节的发行方不断斗争的战略要害。普华永道的一项研究报告称,电影发行的流媒体收入将于2016年超过DVD发行收入,于2017年超过院线票房收入,在视频网站上看电影将会在2017年成为主流。面对亚马逊、Netflix的强烈攻势,电影公司习惯了百年的商业模式有分崩离析之势:2010年,相对论电影公司协议承诺,制作的影片在院线发行后,将跳过电视网发行环节,直接在Netflix视频网站上播放,这是美国流媒体公司在影片发行大战中取得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胜利。2014年,温斯坦影业则宣布将在Netflix进行电影的美国首发,这是电影公司第一次直接把电影的首映权交给视频点播网站。

大的故事是,硅谷的人成为新的技术和应用软件的中心,他们因此赚了很多钱。在加利福尼亚的地图上,洛杉矶曾经是电影、电视、游戏,更概括地说,艺术与创造力诞生的地方。在硅谷,则是APPs、软件、Apple、Google等诞生的地方,他们非常富有,也非常自我,很自我中心。这些加州北边的人说,我们是最好的,我们是最聪明的,我们很勤奋,而且懂技术,会制造软件。在南加州,人们生产的是世界上最棒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们是内容生产者。现在加州的情况是,像亚马逊这样更偏北的公司,还有YouTube和Google,他们开始想,嗯,我们得更多地学习学习内容了,因为APPs和软件的商业规则正在改变。他们就开始在洛杉矶建立影视作坊,这样他们就能学到更多的内容创造。南加州人,比如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迪士尼还是唱片业,很多音乐家与电影人都住在洛杉矶,他们开始对这些人感到有些紧张,因为这些技术家伙开始觊觎内容生产了。虽然这有点夸张,但北加州的人确实感到害怕了——当他们研究影视、研究唱片业、研究Netflix的时候,他们发现,他们可能会失去这场战争。南加州的人则担心硅谷的人最终会自己成为内容生产者。这就像一场某种意义上的美国内战。一些人从南转移到北,一些人从北转移到南。与此同时,像万达这样的中国公司,则大量地买下电影院,迪士尼则在上海投资了37亿美元。理解北加州的技术人士是如何到南加州去获取内容的,这非常有趣。内容生产者则在努力寻找如何开发APPs,寻找电影业衰落的情势下,如何继续赚钱的良方。

故事的另一面,也非常有趣。人们过去认为,内容与发行渠道是不同的,但现在,内容与发行渠道不再是彼此独立的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互联出新的内容,通过跨媒体(Transmedia)的过程来讲述故事。它让你可以将一个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叙述至尾:一个故事,有一部分在电影院讲述,一部分在Facebook上讲述,一部分在Twitter上讲述,还有一部分在电子游戏上讲述。非常有创造力的人们在思考,什么方式是讲述故事最好的方式。故事的一面,你需要坐下来看上两个小时,这是电影院讲述故事的方式;但也有故事的一部分,你需要与故事本身发生互动,而你讲述的故事与别人不同。人们讲述故事的方式,对技术来说,是有重要影响意义的。所以现在很多硅谷的人来到洛杉矶,学习讲述故事的新的方式和讲述策略,这对APPs、软件等技术的未来形态,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好莱坞美国硅谷专访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