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的人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高考之后的人生05月27日,好莱坞影星娜塔莉·波特曼应邀在母校哈佛大学2015年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文 / 张月寒

近日,好莱坞著名影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被转发率很高,在高考结束后的这个季节,显得颇为应景的励志。娜塔莉·波特曼今年34岁,是一个各方面都很成功的演员、奥斯卡影后。她13岁时因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而出名,1999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后更被各方媒体描述成美貌与智慧并重。2010年商业和口碑均大获成功的电影《黑天鹅》更将她的演艺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峰。

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在当今整个青年文化领域一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每年几乎都会邀请对当下年轻一代影响较大或在全世界范围较有影响力的人来演讲,受邀嘉宾曾包括J.K.罗琳、比尔·盖茨、奥普拉、克林顿等。在图书界也有很多关于哈佛大学演讲的书,J.K.罗琳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也曾单独成书。

个人而言,我其实对励志成功演讲这一形式不太感冒,因为真正成功的人总是自己就能成功,而无需太多洗脑式的心灵鼓舞。但喜欢看成功人物演讲其实是一种普遍的心态,目前TED演讲的受欢迎说明了这一点。我的一些在国外工作的朋友们就很喜欢看TED演讲。TED是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性机构,它组织的演讲使TED从过去约1000人的俱乐部变成了一个每天约10万人流量的社区。人们都喜欢看成功人士的演讲,因为它给仍然平凡的人一丝接近成功的幻觉。

然而,观看完娜塔莉·波特曼的整段演讲,我却发现其间还是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她在演讲中说,当我们对自己不够自信时,就总是想按照“别人的规则”来玩“成功”这场游戏。这一点其实是有道理的。当我们出生乃至后来走向社会,总是冥冥中按照一种“社会的标准”来包装、要求自己,从而达到一种别人眼中的“成功”或“正常”。但谁规定人生必须是这样呢?正如娜塔莉·波特曼在演讲中所说,事情原没有一种“本该怎么样做”的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模式,从而走向成功。

有的时候,成功在于敢冒险、做自己之前不敢想或认为完全不可能做的事。娜塔莉·波特曼分享了自己主演《黑天鹅》的例子。她说后来她才知道她根本没有为拍这部电影做好准备,因为拍摄后她才发现一切如此之难。如果她当时知道拍摄会这么辛苦、舞蹈技艺是那样难以驾驭、那么多自我局限难以突破,她就不会接这部电影。但是相反的,她接受了,并且一直没有放弃,在拍摄过程中克服种种艰难、拼到自己的最好。终于,这部电影不仅收获了商业上和口碑上的成功,她还在拍摄过程中结识了现在的丈夫,很快结婚生子。

上周我路过某高考考点。赤热的天,被禁止的鸣笛,空气中弥漫的寂静使一切有种木版画般的悲哀和坚忍。我知道这是因为,那一刻,将近1000万人的命运被同时决定,于是那个梧桐树影炎热静谧的下午充斥着一种生命本身的肃穆。门口乌泱泱的家长脸上涌动的是千百年来都一样的殷殷之情。十年磨一剑的等待、一考定终身的无奈、宿命般交付的感觉。那一瞬那里上演的是一出出青春悲喜剧。

少年时,我们都唇红齿白、眉目清晰、身上满负殷殷的期望,就像《红楼梦》中赖嬷嬷的孙子,虽是“小家”的孩子,但也是从小捧在手心里长大,“为他花的钱也足够打那么大一个银人了”。但是成长就是所有“捧在手心上长大”的孩子走向社会后日渐独立的过程。人在年少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自己拥有全世界并且可以登上世界巅峰创造自己想要的任何一种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任何一种人的幻觉,但是成年后却发现人生是一个不断想要很多东西而很多东西又最终得不到的过程。成年是被现实风化过的壳,旧时痕迹依在然而内心却已渐渐荒芜。较少人会真正成功,一些人会最终像骆驼祥子那样遭受“个人主义的失败”,于是一切坍缩成一个极小的点,剩下一个极平凡的影子踽踽独行在这世上。

看过娜塔莉·波特曼主演《黑天鹅》的人应该会惊艳她在其间的表演,一种艺术被刻到骨子里的绝望被演绎得销魂蚀骨。有的时候,人所擅长的和他(她)梦想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残酷,近在咫尺却似乎永难触碰。娜塔莉·波特曼在电影中饰演的妮娜就是似乎永远和自己的梦想如此之近、只差一个指尖的距离,然而28岁之前她却似乎总在这梦想旁边做着一圈又一圈孤独漂亮的旋转,而一直没有真正得到。电影中,连剧团的总导演也说,她的舞蹈从技艺上说已臻完美,然而她这么多年一丝不苟地练舞却导致她失去了深刻体味生活的机会,“放不开”,以至于她无法演绎出黑天鹅的“坏”。这是她舞蹈世界的局限,也是她性格无法突破的缺陷。最后,随着排练步步推进,她一步步发现自我、走向极致,当最终到达顶点的那一刻,她也梦幻到极致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梦想,这就是人生,哪怕最后为它牺牲,也能获得一种从来没有体会过的快乐和满足。

很多人,似乎很早就觉得自己明白,“自信”是怎么一回事,然而,娜塔莉·波特曼在演讲中是这么说的:在哈佛大学迎新的那一天,就分别有五个人走过来对她说:“我将来要成为总统,请记住我对你说过这句话。”不管这些人最终是否真会成为总统,娜塔莉在演讲中说他们自信的态度本身就已让她折服,从而使她真的相信他们所说的话。

思绪回来。高考或许是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件首次能比较清晰看出未来走向以及能否成功的事件,因此这么多年它格外重要,没有选择的重要。它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可以回忆起改变自己命运走向的事件。从此,某些东西失去了,某些东西获得了,某些东西我们自以为更接近了,更多东西会在更远的将来变成一件都不太重要的事。

娜塔莉·波特曼在演讲中阐明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找到自我”、“发展自我”。她刚进哈佛的时候,很不希望别人说她因为是著名影星才获录取,而她的智商和聪明水平却并没达到哈佛的标准。于是她为了摆脱演员的光环而试图修读一些比较严肃深刻的专业,来证明自己是认真的,而不只是一个花瓶。她选修了“神经生物学”和“高等现代希伯来文学”。但是,渐渐地,她在无数次吃力的功课中发现,身边其他同学有的在写关于航海和流行文化杂志的论文,还有教授在教童话和《黑客帝国》的课程,于是她终于彻悟到她不应该否定自己。事实是她成为一个演员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因为她喜欢演戏。她不应该掩饰或否定这一点,而应该敞开胸怀、迎接真正的自我。于是后来,她终于在学术中走出“好莱坞花瓶”的阴影,在除演戏之外的其他领域,也取得了自己的成就。

这个美丽又成功的女人,她的演讲或许说明,在这个世界上,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人不相信你、不看好你、低估你,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对自己放弃。你是你唯一的后盾、最终的后盾。所有人都不相信你而你还是必须自己相信自己,所有人都小瞧你而你还是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或许是娜塔莉·波特曼整篇演讲的精髓。

当一个人拥有美貌,却不仅仅止于美貌,这是一件比较智慧的事。

最后,娜塔莉·波特曼引用了她最喜欢的思想家亚伯拉罕·约书亚·赫施尔(Abraham Joshua Heschel)那句著名的话:“To be or not to be,is not a question;The question is how to be and how not to be.”(生存或毁灭,这并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该怎样生存、怎样毁灭。)莫扎特也曾说:“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人比你美、比你拼,当我们产生本能嫉妒的时候,却不要忘了这些人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在默默嫉妒别人成功时,或许应该思索,自己的努力是否已经最大化? 好莱坞人生高考哈佛哈佛大学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