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不是“国防白皮书”的重点
作者:宋晓军5月26日,中国军方发布第九部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此后,我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当很多媒体试图让我从新闻横截面上的南海争端去解读新版国防白皮书时,我都会告诉他们两者没有直接关系。同时,在接受采访时,我都会首先强调:这是30年来中国军方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一次最权威的诠释。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这次中国军方发布的国防白皮书并没有把南海争端列为重点。
说到“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就要提到1985年5~6月中央军委召开的扩大会议。在30年前的那次会议上,确定了将国防建设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指导思想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进而,也就将长期坚持的“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转为“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此后,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多变,一直没有对“方针”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诠释。1993年,中国军方对“方针”有了一条新的诠释,即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军事斗争准备基点。2004年对“方针”又进行了完善和充实,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此后就开始以“军事斗争准备基点”为出发点,在随后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中不断充实其内涵。直到2015年,中国军方才正式以“中国的军事战略”为题,对“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做了一个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全面的诠释。
说到这次国防白皮书并没有把南海争端作为重点,可以借用英国军事思想家哈特(Liddel Hart)在《战略论》一书中对军事战略的一段定义性描述:军事战略是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策目标的艺术。根据这个“定义”可以看到,在2015的国防白皮书中,军方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目标对如何落实“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有一些具体的表述。如“根据各个方向安全威胁和军队能力建设实际,坚持灵活机动、自主作战的原则,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运用诸军兵种一体化作战力量,实施信息主导、精打要害、联合制胜的体系作战”。同时,还可以看到基于“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对军力建设的具体战略要求。如海军的“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空军的“空天一体、攻防戒备”和陆军的“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媒体只是将“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对军力建设的战略要求提炼出来,然后与新闻横截面上的热点结合进行放大、炒作,而并没有提及各军种如何兑现“方针”对军力建设的这些战略要求。因此,我在接受采访时会说,兑现这些“战略要求”,目前看有三个途径: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涉及到军队的三个改革方向:编制体制、政策制度、深度军民融合。说到这儿,可以看一下美国正在发生的例子:就算是在南海问题上给中国搅局能达成一致的美国国防部和国会,最近还在为军队薪酬、福利和医疗保险改革争论得难分高下,而不断利用南海问题大做武器装备广告的军火商,最近也对国防部与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建立“单线联系”大为光火。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国军方还是美国军方都清楚,南海问题与军事战略的制定、落实的差别,是“短调度”与“长规划”的差别,本身就是两回事儿。大家可以在台面上因为“短调度”打口水仗,但真正在暗中较劲儿的,却是关乎各自内部复杂利益关系调整的“长规划”。 国防军事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