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和音乐会:玩需要有意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艺术展和音乐会:玩需要有意义0孩子对每个作品都会有他自己的理解

口述 / 凯莉  整理 / 贾子建

我有两个女儿,老大朵朵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妹妹果果刚4岁,还在上幼儿园。看艺术展,尤其是画展是自己多年的兴趣爱好,两个女儿也从很小开始就跟着我看艺术展。朵朵是从三四岁时开始看的,开始一两次也没有想太多,我收到朋友的邀请,又刚好有女儿,那就一起带去了。朵朵当时是什么反应我已经不记得,但是2013年第一次带果果去北京农展馆看“艺术北京”的展览时她只有不到3岁。我会明显感到小朋友对绘画有自己的感觉。她喜欢那些视觉冲击力特别强的作品,尤其是有着大量的线条和色块的。果果会跟我说:“妈妈这个好,快给我拍照。”果果也喜欢一些变形作品,比如变形的鸟,她会问我这是什么,会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解释。“艺术北京”是我们每年都会去的艺术博览会,农展馆的展厅特别大,姐姐和妹妹就会在展厅里分别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作品。这就像一场寻找宝藏的游戏,她们会去想自己喜欢什么,会突然发现:“哦,这个好看!”

对于什么是“好看”,孩子无法给出多么充分的解释,対她们来说,艺术作品的震撼源自平时生活中的不常见。我观察发现,小朋友最不喜欢的是中国水墨画,中国美术馆侧重收藏的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朵朵看着没什么感觉。小朋友喜欢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视觉冲击力强,还有一些作品会使用综合材料,一些装置会有声音和光,甚至能互动,这些对小孩子吸引力更大。有一次我们看草间弥生的展览,朵朵特别喜欢,跟我说:“妈妈这个太好了,我们买一幅回家吧。”所以对于大师们的作品,相比于古典的写实主义,孩子也会更为喜欢凡·高、莫奈。除非是一些宗教题材的,她会对画面人物的表现形式好奇。有一次她看过之后问题特别多,爸爸就买了书回来,连续几个晚上给她讲西方诸神的故事,朵朵特别感兴趣。

孩子对艺术的感知没有家长想得那么难,更多时候是我们没有想过要带她们去。其实面对艺术我们都是平等的,孩子看不懂的,我们就能看懂吗?朵朵从三四岁时开始看展,我们平均每个月都会安排一次。北京有很好的艺术活动氛围,我经常会搜索展览资讯,国家博物馆的引进展很值得关注。我曾经去过法国罗丹的雕塑园,国博刚结束的罗丹雕塑展搬来了法国大约1/20的展品。在国内就可以看到法国的艺术品,真是非常值得。因为我自己也在收藏当代艺术品,798艺术区很多画廊有新的展览就会发信息给我。只要我觉得是名家或者特别有主题的展览就会带她们去看。

朵朵5岁那年我带她去美国待了一个月,这是她第一次去国外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和有名的艺术区我们都去了。我们还去了费城,费城美术馆很多人不了解,其实里面的藏品一点不亚于大都会博物馆。后来到华盛顿,各种国立博物馆和画廊都看了个遍。朵朵性格活泼外向,像男孩一样大大咧咧,但是在大都会博物馆她能待上一天。在美国旅行中,她用掉了两个速写本,其中一本就是在大都会博物馆买的。在纽约的一间画廊,朵朵在一幅画前坐了很久,她特别惊讶油画是如何画出像照片一样清晰的效果,她仔细地观察、临摹,认为自己也可以画出来。今年暑假,我给朵朵策划了一次“意大利艺术之旅”,我们会去威尼斯双年展和米兰世博会。既然每年家里都有旅行计划,那么出国去看艺术展也会成为旅行计划中特别设置的一部分。

在绘画上,因为喜爱,朵朵能够表现出足够的安静和专注。但其实对绘画的兴趣也是我们家长长期引导的结果。朵朵小时候我就买了很多颜料给她涂鸦。她4岁开始去儿童美术的学习机构,现在自己的作品也有好几百幅,对绘画的感知力也更强了。更重要的是我买了很多凡·高、莫奈等艺术家的大画册,她没事就在家翻看。几年前国家博物馆办过引进展,她一进门就指着一幅凡·高的画大喊:“妈妈,我们家有这个!”朵朵在家看过这幅画,她去博物馆看时就不会觉得陌生,会更有亲切感和吸引力。

孩子该怎么玩、玩什么,这其实是受家长的态度和经历影响非常大的。我是西安人,西安是书画之乡,上学时我们班里几乎每个同学都练过书法。我父亲喜欢水墨画,小时候家里挂了很多。我们上学时只要求学好数理化,学校里还没有兴趣班,少年宫的活动父母也没有时间带去参加。上大学我读文科,才因为自己感兴趣读了艺术史。十几年前,我去纽约读书和工作,国外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当时国内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在国外经常看到家长带着一两岁的孩子去博物馆,老师带着小朋友在美术馆里上课。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们都有艺术史的课程,只是深浅不同,而我们的教育里这部分是缺失的。其实对孩子来说,内心的感知最重要,而不是拿起笔来画猫、画狗,这种艺术启蒙是不正确的。甚至有一种说法,8岁以前的孩子不要学习绘画技法,这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

除了看画展,我带孩子去最多的是音乐会。因为除了艺术收藏,听音乐也是我的个人兴趣。不管是古典音乐、爵士乐还是独立摇滚。当年研究生毕业,我就选择留在了纽约的一家跨国唱片公司工作,全球知名艺人的新唱片都可以免费拿去听。从朵朵四五岁时,我就带她去国家大剧院听音乐会。更小的时候可以去北京音乐厅,暑期这里总有“打开音乐之门”这样的儿童音乐普及活动,而且北京音乐厅做儿童活动时没有1.2米儿童禁止入内的规定。我会买上一季的套票带孩子去,频率基本上是每月听一场。

听音乐会孩子是很难坐住的,关键还是在于家长如何引导。有一次我带朵朵去北京音乐厅,因为去得比较早,我就到台前给她讲交响乐有多少乐器,是怎么排列的,她会觉得很好玩。她自己也在学钢琴,有一次我带她看一个双钢琴的演出,她就觉得特别惊奇,一直趴在那里看,想学习别人是怎么弹的。果果个性比较安静,她第一次去听音乐会是两岁多,果果喜欢威尔第的《春》。过后的几个月,只要一听到这支曲子就会提起那场音乐会,可见第一次进入这样的场合给她的震撼有多大。

如果家长引导得好,孩子并不会觉得是负担。听音乐会之前我会提前给朵朵建立规则,告诉她说话要贴在妈妈耳朵上。确实坐不住的时候,我就跟她说你坐不住的时候可以趴在这,但是不能影响别人,你可以闭上眼睛听听,感受下这个乐器是怎么发出声音的。看画展时,我在一幅画前面驻足,她们就会跟着看妈妈在看什么。我会问她们喜欢不喜欢这幅画,猜猜画面画的是什么,有些比较抽象的作品引导和启发能增加她们的兴趣。

其实去美国玩,很多家长也会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馆,但更多是作为旅游景点,而没有投入更多精力在其中。孩子之所以会当作负担,是因为做家长的没有领悟、对艺术不具备足够的修养,孩子就会把家长安排的活动当作在上另一堂课。现在,朵朵能够把一场近两个小时的音乐会完全听下来;和我去看画展,她还会问我:“妈妈,我是不是要换一条漂亮点的裙子?”孩子已经觉得这样的活动是很特别、需要隆重对待的体验了。

我们也会尊重孩子的天性,该爬山的时候就带去爬山。在美国旅行中,曼哈顿的中央公园我们去了很多次,这也是当地有小孩的家庭都会去玩的地方。中央公园最好玩的是骑车,车行道骑上一圈要两个小时,周边的绿地特别美,还有很多演出和玩乐设施。曼哈顿西区还有个“儿童博物馆”(Children's Museum),大概三四层,每层除了图片展示,还有很多互动设施,把玩和知识结合一起,比如告诉你食物是怎么进入肠胃消化的、人的睡眠是怎样的系统。这个地方我们去了两三次,里面都是10岁以下的孩子,一两岁就可以去玩,只要能走。

偶尔去游乐场“瞎玩”也是可以的,但是怎么合理利用孩子的业余时间、怎么合理陪伴她成长,这些还是要家长做有目的、有意义的规划。在小孩4岁左右给她选几项技能让她去学习,一两年后她就会表现出对一两项特别专注。小孩只要把一项坚持到十几岁,这项技能比专业选手有差距,但是会比一般人都要强了。小孩在学校里会有自豪感,对日常学习和培养自信都有帮助。 儿童艺术音乐会欣赏文化朵朵果果早教童年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