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西海岸:一场奔跑之旅

作者:俞力莎

加拿大西海岸:一场奔跑之旅0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议会大厦。这里是每年10月维多利亚马拉松赛的起点

惠斯勒:熊出没,请让道

从温哥华机场出来,我们直接驱车向北,沿着99号海天公路,向太平洋海岸山脉深入蜿蜒攀升,饱览气象万千的海湾和壁立千仞的山岩。大约两小时后,便到了曾作为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滑雪场地的惠斯勒。今年黑梳山雪场宣布自感恩节前开始的惠斯勒山滑雪季将延长至6月7日,比往年多了整整一个月,是北美唯一一个在夏天也能滑雪的地方,绿树白雪相映,景致比冬天更有趣味。

雪季未过,北美最大山地自行车公园的整修却已马不停蹄地开始,山坡上长臂挥舞的亮黄色挖掘机,在为5月中旬的对外开放做着最后冲刺。这座小城被黑梳山和惠斯勒山所环绕,进入春季后,其中一座山上的雪场会提前关闭,将山脚积雪融尽后的蜿蜒雪道改造成险峻陡峭的山地车道。每年5~9月,来到这里的山地车爱好者超过10万人次,世界上规模最大的Crankworx山地自行车节正发源于此。

冬奥会场地建设留下的遗产为惠斯勒塑造了滑雪与山地车这两张世界级的名片,而本地丰富的跑步资源尚不为外界所熟知。但事实上,这里的雪山、峡谷、湖泊、海岸雨林,还有时不时出来遛弯的黑熊,一定会让你跃跃欲试。惠斯勒半程马拉松的赛会主任戴夫·克拉克(Dave Clark)告诉我,除了6月6日的惠斯勒“半马”,这里最有特色的是各种山地越野跑比赛,15公里的“五峰”(Five Peaks)越野跑,25公里“沉醉不醒”(Comfortably Numb)越野跑,80公里的“惠斯勒50英里”(Whistler Fifty)越野跑……因为地形条件复杂,越野跑比公路马拉松的入门门槛更高,但乐趣也不同。温哥华马拉松是在城市中开辟出适合跑者的景观路线,惠斯勒的越野跑路线则质朴自然,更为野性。

惠斯勒是这趟奔跑之旅的起点。在挑战温哥华的全程马拉松之前,先到周边享受美食美景,顺便完成最后的训练计划,这个明智的选择让我们意外收获了一位赛前“教练”——向导瑞克竟然已经完成过6次大铁人赛(游泳3.8公里、自行车180公里、长跑42.195公里)和8次70.3铁人赛(游泳3公里、自行车120公里、长跑25公里),大铁人的最好成绩是10小时47分。铁人三项与马拉松一样是体现生活方式的运动,每年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各类赛事有数千场之多。国人或许已经不再陌生于城市马拉松热潮所带来的“说跑就跑”的旅行,但以“玩铁三”的名义去周游各国,还新鲜得很。铁人三项与马拉松一样有适合不同层次选手的赛程,除了上面提到的体现极限运动精神的超长距离比赛,还有较为平易近人的迷你铁三(游泳0.75公里、自行车20公里、长跑5公里),以及标准铁三(游泳1.5公里、自行车40公里、长跑10公里)。今年7月26日,惠斯勒将会承办一场已经有30多年历史的大铁人赛事“Ironman Canada”(铁人加拿大)。自2013年赛场迁址到此后,就将本地最重要的景点如阿尔塔湖(Alta Lake)、海天公路、卡拉哥汗峡谷(Callaghan Valley)及奥林匹克公园、迷失湖(Lost Lake)、绿湖(Green Lake)、惠斯勒村及奥林匹克广场等,都串联在了一起。

加拿大西海岸:一场奔跑之旅1山城惠斯勒是黑熊的乐园,看熊是到这里参加马拉松的一大乐趣

我们入住的惠斯勒费尔蒙城堡酒店(Fairmont Chateau Whistler),早已习惯于客人们的晨跑需求,在门厅摆好路线卡片一沓,从2.5公里到5公里任君选择。瑞克带我们跑的是最经典的5公里环“迷失湖”路线。本地所有户外比赛的跑步路线几乎都包含了这一段。这条道很适合越野跑入门爱好者,出酒店门向右,没几步就一头扎入了对面繁茂的森林,从柏油马路跑进松针铺地的砂石路,一双公路跑鞋足矣。树林里隐藏着照明设施,方便夜跑者。高大杉树的深绿色树冠上披着丝丝缕缕的浅绿色“树挂”(Lichen Life),如果你去黑梳山和惠斯勒山之间的菲茨西蒙斯溪谷体验高空滑索(Ziptrek),会发现这样的“树挂”已经与原始雨林融为一体。这种“树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接近菌、藻类,没有叶子、根茎,直接从雨水中获取养分,并为森林提供其所需80%的氮元素。因为生长极为缓慢,对空气污染又异常敏感,它们也就成了空气洁净程度的探测器。在这样的环境中奔跑,心跳徐缓,呼吸绵长,格外契合一本书名——《跑步之心:同时锻炼身与心的禅跑》。作者是跑过9次马拉松的喇嘛萨姜·米庞仁波切,是提倡“以禅修的心来跑步”的代表人物。两公里多后的迷失湖北面,一条木栈道直指湖心,顺着跑上去,浩渺水面的对岸,是远处积雪未退尽的连绵山脉,以及因清晨水汽充沛而翻滚蒸腾的云雾。

晨跑的一大目的是看黑熊。BC省有15万只熊,惠斯勒更是熊的乐园,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至少一只熊,最常见的是毛色乌黑、体形较小的黑熊,毛色较浅、体形更大、肩部隆起的则是灰熊。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当地政府每年会出售一定数量的猎牌,猎熊是合法的,但熊的内脏必须留在原地,并在猎牌上注明。最适合跑步的清晨与傍晚同样是黑熊喜欢出来觅食的时段。迷失湖周围及紧邻的高尔夫球场一带,频频有熊出现,因为这里丛生着一种黄色花朵,是黑熊冬眠苏醒之后率先寻找的食物,这种植物会帮助它们排泄出体内积累一冬的废物,神清气爽地开始春天的嬉戏。

加拿大西海岸:一场奔跑之旅299号海天公路南端的马蹄湾。从这里可乘渡轮前往温哥华岛

很多人喜欢在跑步的时候听音乐,但在惠斯勒,不要单身一人戴耳机进森林跑步,堪称防熊守则第一条。熊是具有攻击性的野生动物,最好避免与它面对面相处。至少四人同行、随时制造声音(如放声唱歌或佩戴熊铃)、尽量选择官方标注的路线、不要携带甜食、远离动物尸体等,都是跑步者需牢记的预防措施。或许正因为我们一群人跑得太过兴奋高调,黑熊迟迟没有露面。第二天清晨,瑞克与另一位台湾司导杰克特意开车带我们上山觅熊。运气不错,在通往奥林匹克公园的那条路上,我们与一头4岁左右的黑熊迎面相遇。它皮毛顺滑略带棕色,应该是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3周左右,正狂啃草皮补充体力。在我们凝神屏气躲在车窗后观察它的时候,杰克展示了一张他朋友去年参加惠斯勒“半马”时拍到的照片——一只黑熊在跑者的眼皮底下,踱着方步大摇大摆地横穿了跑道。这段路也是铁人三项比赛自行车赛道的一部分,大上坡被多数参赛选手视为比赛的第一个难关,但如果能遇到黑熊“加油”,一定会士气大振吧。

维多利亚:不想在花园里奔跑的不是好鲸

加拿大西海岸:一场奔跑之旅3正在参加温哥华马拉松赛的跑者

海天公路的另一端通往西温哥华的马蹄湾(Horseshoe Bay),我们从这里搭乘渡轮前往温哥华岛。BC渡轮公司(BC Ferries)的36艘船,分别穿梭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海岸不同社区的 47个停靠港之间,这是世界上最大也最复杂的渡轮系统。

温哥华岛位于温哥华市的西南面,隔佐治亚海峡相望,两者的名字都来自于乔治·温哥华(George Vancouver)——这位前英国皇家海军官员于1791~1794年考察了整个西北太平洋海岸。我们从渡轮停靠的海港城纳奈莫(Nanaimo)驱车向南,一路所经都是撒利希人(Salish)、努特卡人(Nootka)和夸扣特尔人(Kwakiutl)等部族的家园,这些印第安原住民已在岛上居住上千年,如今的栖居之地是专门被划分出来的原住民保护区,政府没有权力在那里进行经营活动,不可开矿、建厂,甚至不可收税。这些原住民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传统,此地的山川河流、森林草木、野生动物,亦得益于这种根植于原住民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加拿大西海岸:一场奔跑之旅4维多利亚市是加拿大的自行车之都

首先发现温哥华岛的外来者是1774年抵达此地的西班牙船队,但这里很快成为当时大英帝国的控制范围。1843年,控制着英属北美地区皮草贸易的哈得孙湾公司在温哥华岛最南端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也就是我们的第二站目的地维多利亚市。此后,从1848年英属温哥华岛殖民地建立,到1866年温哥华岛殖民地与大陆本土的殖民地合并为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再到187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加入加拿大联邦,在这一连串的变迁中,维多利亚的首府地位始终不曾动摇。

被阳光与大海所眷恋的温哥华岛,拥有全世界最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美景天成,户外运动自然也精彩纷呈,高尔夫、骑行、冲浪、皮划艇、赏鲸、观鸟、垂钓鲑鱼……当然,最为我们关心的是,今年10月11日,维多利亚马拉松将迎来它的第36次赛事。维多利亚马拉松和温哥华马拉松都已经连续多年被认定为波士顿马拉松的资格赛,也就是说,只要你参加两者之一并跑出波马要求的门槛成绩,就有资格在两年内注册报名这一全世界城市马拉松中的王冠级比赛。

加拿大西海岸:一场奔跑之旅5温哥华的海港夜色

如果说奔跑在惠斯勒的林中小径中适合放空、修行,进行向内的探索,那么维多利亚的海滨之路就更值得用来饱览、放纵,发现新的世界。起点和终点都在维多利亚内港边上,这座城市即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青铜穹顶高耸的省议会大厦是典型的维多利亚式样建筑,隔壁绿蔓满墙的费尔蒙帝后饭店转而又带上了爱德华时期的特色,这两座本市地标建筑,均出自百年前的英国建筑师弗朗西斯·罗顿贝利(Francis M. Rattenbury)之手。从这里起步,在街区里打个转,仿佛一出19世纪的英国戏剧正在缓缓拉开帷幕。

接下来的路线基本上都是沿着南端的海滨在奔跑。一年拥有2100小时阳光的维多利亚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整座城市都充满着芬芳,空气清新得让人吸一口都觉得神清气爽。徐徐吹来的太平洋海风令这里的天气温润晴朗,头顶飘过的每一朵云都洁白得看不到阴影。远处海域里,常有虎鲸(本地俗称杀手鲸)、座头鲸、灰鲸、小须鲸畅游。从5月份开始,赏鲸季正式拉开帷幕,跑完马拉松回到内港,不妨预订一趟次日3小时的赏鲸之旅。另一边,花团锦簇、风情各异的海边别墅也是一道风景线,有很多加拿大人选择退休之后来此买屋养老,造就了该市“退休者乐园”的名号。奔跑的时候留心观察,有些房子的入户楼梯被刷成了红色——据说这是坊间流传的不成文习俗,表示主人欢迎邻里不约自来,共享下午茶。

为了节省体力,我们并没有跑着逛完维马全程路线。维多利亚市也是加拿大的自行车之都,拥有世界级的自行车道路。我们被推荐体验了一趟“边吃边骑”的自行车之旅,不管什么级别的骑行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线,从49加元起价,可以享受3个小时的骑行体验,当然少不了冠军级的比萨、带着独特姜味的手工冰淇淋。如果尚有充足体力,也可以向北骑行18.6公里,直奔市郊的布查特花园,这座占地22公顷的私人家族花园是世界第二大花园,百年前的布查特夫人,用罕见的决心和想象力,让一个布满了岩石块和死水滩的废弃采石场变成了美妙绝伦的“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

温哥华:最美马拉松

赶在比赛前一天回到温哥华市,温哥华马拉松协会执行主任夏琳·柯芮琵克琪(Charlene Krepiakevich),亲自陪我们熟悉了一遍全程路线。温哥华马拉松诞生于1972年,但直至2012年第41届比赛的举办,才是它跻身世界最美马拉松路线榜单的开始——《福布斯》杂志授予它“全球十佳马拉松”名号,CNN称它为“世界上最值得参加的马拉松”之一。历年全马赛程的循环路线被改为新的定点路线,即起点与终点分别被设置在了两个不同的地方,参赛者一路穿越3个公园、12个社区、6片海滩,海景路段占全程的70%。“原来一段经常被人抱怨、长达4公里的连续上坡路段消失了,整个路线相对变得平坦,我们希望以此鼓励不同层次的跑步爱好者尤其是老年人加入进来。”路线不仅更具风情,也更友善,跑者可以更好地享受完成马拉松的过程。

后来,我将夏琳的这番话转述给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旅游局亚洲区市场开发经理李梦(Monica Leeck),这位50岁的优雅女士笑说:“他们真的鼓励老年人参加吗?看来是时候轮到我去跑马拉松了。”我回应道:“那说不定您能成为第二个BJ McHugh。”居住在北温哥华的BJ 正是50岁开始跑步,55岁完成人生中第一个马拉松全程比赛,如今87岁了,仍然与60岁的儿子、20岁的孙女一起奔跑在路上。去年底她用5小时36分49秒完成火奴鲁鲁马拉松,将85~89年龄组保持了20年的纪录提高了整整90分钟。“生命是短暂的,马拉松能让它显得长一点儿。”这句被马拉松跑友广为追捧的话,在这里有了鲜活的承载。

当地时间5月3日上午8点半,开跑的时间到了。这条42.195公里的路线起于温哥华最高点伊丽莎白女王公园(Queen Elizabeth Park)的脚下。可惜我们没有时间登上公园制高点的瞭望台,不然就可以将温哥华的港口、市区风光以及北面群山尽收眼底。园内杜鹃、西洋水仙与郁金香争妍斗艳,已经很难让人与它背后的温哥华城市开拓史联系起来。

在这条最美马拉松线路上,为加拿大人留下多元文化基因的历史遗迹与地标建筑,与那些绝美风光一样让人好奇向往。1871年,原属英国殖民地的BC省加入加拿大联邦,兴建铁路将东部和西部与中央各省联结起来的诺言,是当时联邦协议的重要内容。温哥华开埠之初,拥有所有权的太平洋铁路公司把此地最高点辟为采石场,将产出的坚硬的玄武岩用于建筑铺路等工程。成为太平洋铁路西线终点后,温哥华成了加拿大陆海运输的衔接点,大批移民蜂拥而入,到1911年发展为加拿大第四大城市。也是在这一年,满目疮痍的采石场终于被废弃了。曾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采石场沦为一块丑陋的伤疤,几经周折后被市政府买下改造成公园绿地,重新成为城市生活的自然庇护所。

跑离伊丽莎白女王公园之后,我们沿着坎比街林荫大道(Cambie Heritage Boulevard)向南,在接近3公里处折向东面,跑入克丽丝黛尔(Kerrisdale)和邓巴(Dunbar)的城市街区之中。沿途有不少举着自制加油牌,为马拉松选手摇铃助威的本地居民,孩子们懵懂而又奋力地伸长手臂,渴望与途经的跑者们来一次勇敢者之间的击掌。这证实了夏琳·柯芮琵克的话:“马拉松不仅仅是跑步者的活动,更多的社区被容纳到了路线中来,市民就可以在家门口,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观赏比赛。”

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和支持,另一个新元素也在3年前被加入了进来——比赛当日,在沿途为参赛者表演鼓劲的音乐团体和拉拉队,同样将展开比拼,赢取“最佳”的荣誉。今年的温哥华马拉松吸引了32支音乐团体,爵士、民谣、嘻哈、非洲音乐、凯尔特音乐、蓝草音乐、桑巴以及摇滚乐。一路上欣赏各种风格乐团的表演,上一刻还在困顿疲乏的瓶颈点,下一秒脚步又迎合着前方渐强的音乐节拍卖力起来。“很高兴能提供规模如此之大又是如此独特的音乐和娱乐氛围。”夏琳说,“无论挑战全程马拉松、接力赛、半程马拉松或者8公里,都是极不容易的任务,现在选手们能够从乐队和拉拉队那里得到加强版的鼓舞了,这肯定会让他们一路上的每一步都得到更好的激励。”

大约从第13公里起,我们跑入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及其毗邻森林公园的范围。这所创建于1908年的大学拥有“全北美最美校园”之誉,三面环水,正对着广阔海湾,开放式的校园毗邻着苍郁的森林公园,其校训“思想之地”(A Place of Mind)果然不是无根之木。位于校园西南角的“沉船海滩”(Wreck Beach),则是加拿大最著名的“天体海滩”,百年校园与“坦诚相对”、自由开放的海滩和谐一体。

跑过第18公里不久,在道路右侧会出现一个醒目的“MOA”路标,这就到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该博物馆建造于1947年,收藏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印第安图腾柱与其他原住民文物。图腾柱是家族或氏族的徽标,是家族认同和凝聚的象征,也是家族氏族史的记录,在太平洋西北沿岸印第安人的传统村落里,房前屋后都会竖立着这种雕刻有动物图样和神秘形象的木柱,用当地盛产的红雪松制作而成。1875~1930年世界博物馆大发展的时期,欧美各国曾掀起一股疯狂收购西北沿岸印第安人器物的狂潮。加拿大政府对此一直反应缓慢,直到“二战”后开始修正印第安人政策、废除歧视性条款,在这种新形势下,终于在BC省实施了一系列以UBC人类学博物馆和省博物馆为中心的图腾柱抢救项目,征集雕刻复制图腾柱,培养新一代图腾柱雕刻师。图腾柱被构建为“加拿大艺术”,成了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象征。人类学博物馆如今的镇馆之宝,就是海达族艺术家比尔·雷德(Bill Reid)于1980年创作完成的图腾柱作品《渡鸦与人类的诞生》(The Raven and the First Men)。

第22至第29公里,我们在海景豪宅林立的灰岬区(Point Grey)和基斯兰奴区(Kitsilano)中穿越而行,著名的杰里科海滩(Jericho Beach)、西班牙海滩(Spanish Bank)、基斯兰奴海滩(Kitsilano Beach)都坐落于这一带。壮丽的山海美景是整条线路上不言而喻的兴奋点。

沿着英吉利湾(English Bay)一路向前,从第32公里到第41公里,我们都奔跑在北美地区最大的城市公园斯坦利公园(Stanley Park)里。这片总面积为6070亩、几乎占据整个温哥华市北端的公园本身是一片原始雨林,在欧洲殖民者进入北美大陆之前曾是北美原住民生息繁衍的家园。1888年,经过欧洲移民的多年开发,此地以当时温哥华总督斯坦利勋爵的名字命名,作为一处公园对外开放。时至今日,斯坦利公园已经成为温哥华市中心的地标式景观,与毗邻的高楼林立的繁华商业中心——我们冲刺的终点所在——共同构建了温哥华的城市生态风貌。这种城市规划思路被认为是对加拿大宪法宗旨“和平、秩序和良政”的实践。但这一设计理念其实得益于弗朗西斯·罗顿贝利——就是那位维多利亚地标建筑的设计者,就在“一战”爆发前夕,他提出了一个要在斯坦利公园入口处建设一座市民中心的方案。虽然战争的爆发令这一方案不了了之,但是在战后,正是受到罗顿贝利方案所体现的合理化土地使用和城市结构的理念的影响,这座城市如今的风貌才得以塑造而成。

对于体育节目观众而言,马拉松一向是最不具观赏性的运动项目之一,你或许可以轻易地列举出一系列世界级足球巨星,却想不起任何一个长跑冠军的名字。温哥华马拉松和世界上的众多城市马拉松一样,设置了6个小时的关门时间,这其实意味着有不少人可能要花6小时甚至更多时间才能跑完全程。如何打发这漫长的6个小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满世界寻找最美马拉松路线的原因。奔跑在温哥华,请把你的观察力、感受力也放大42.195倍。 加拿大西海岸旅行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