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格的有效利他主义

作者:薛巍

辛格的有效利他主义0彼得·辛格

那些捐出大部分收入的人

现在如果你想捐钱行善,会有许多选择。一个人该把10万美元捐到哪里?是捐钱扩建一个艺术博物馆,还是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盲人恢复视力?彼得·辛格认为,正确的选择是后者。假如一座博物馆一个新馆要花费5000万美元,再假定在50年内,每年会有100万参观者,一共就是5000万参观者。如果你捐出它的造价的1/500,你就可以说你提高了10万人的美学体验。如果帮助一个人恢复视力的成本是100美元,10万美元可以治愈1000人。在辛格看来,让1000人恢复视力比提高10万人的美学体验更好。

辛格是动物权利领域的先驱之一,但他对犬类救助组织的努力表示怀疑。他说,遭受苦难的动物主要在产业化农业领域,农场喂养、屠杀的动物的数量是宠物猫狗的50倍。如果你想减轻最大多数动物的痛苦,就应该去关注肉鸡。

4月初,《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在文章中介绍了辛格的学生马特·韦杰的事迹,韦杰是普林斯顿大学一名优秀的学生,他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哲学系年度最佳论文,牛津大学已经录取他为研究生。但是2012年毕业后,他去了华尔街一家套汇交易公司。他如此选择的动机是,如果他在金融行业找一个高薪工作,他就有更多的钱捐给慈善组织。2013年他捐了十几万美元,差不多是他税前收入的一半。他主要是捐给“抗击疟疾基金”。据估计,每向这个基金捐3340美元就能拯救一个孩子的生命。这样算下来韦杰通过捐款比他自己去做义工救的人更多。他说:“如果你从一个失火的大楼里救出十几人,你会认为那是你人生最大的成就。但其实普通人捐出他们的部分收入,就能救这么多人。”

韦杰践行的是他的老师彼得·辛格倡导的“有效利他主义”运动。辛格认为,这一运动可以让全世界的人投身于一个新的道德理想:做他们能做的最大善事,不是通常的行善,而是捐出个人大部分收入,甚至捐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血、骨髓或肾脏。

辛格的有效利他主义1彼得·辛格的新书《你能做的最大善事》

英国哲学家约翰·格雷在《纽约书评》上指出:“辛格的观点是功利主义的一种变体,功利主义认为道德的目标是价值的最大化。至于价值是哪种,功利主义思想家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基本的善是偏好的满足——辛格就是这样,还有的认为基本的善是享乐。”

辛格在《你能做的最大的善事》一书中说,有效利他主义运动的根源之一是他1972年在牛津大学做讲师时写的一篇文章《饥荒、富裕和道德》,他在那篇文章中说,鉴于饥荒和类似灾难带来的巨大痛苦,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大部分收入拿来减灾。为这种事业捐钱没有合乎逻辑的终点,要一直捐到边际效用的点,也就是说,捐到如果再捐的话,给自己和家人造成的损失跟受捐助者得到的援助一样多。根据边际效用来判断,辛格说他过得还不够道德。他和妻子那时只捐出了收入的大约10%,从那以后,这个比例一直在上升,现在他们大约捐出了1/3的收入,他们的目标是达到一半,但即使如此也还没有达到边际效用点。

辛格描述了其他一些有效利他主义的践行者,如澳大利亚义工和艺术家阿伦·摩尔,他曾经属于占全球人口1/100的最富有的人,后来他捐掉了他的财产,只留下了身上的衣服。泽尔·卡明斯基是一位房地产行业的百万富翁,他捐出了其4500万美元财富中的大部分,就这样他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又把他的一个肾脏捐给了一位陌生人。卡明斯基引用一个科学研究结论说,不捐出一个肾脏就意味着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陌生人的生命贵重4000倍。有人觉得这两位的利他主义近乎病态,辛格则赞成卡明斯基用算术谈论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的计算

辛格认为,利他主义者的行为值得尊重,不是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同情心。相反,他认为同情心可能成为有效利他主义的障碍。他引证一项研究说,如果向一组人出示一个需要昂贵的药物救命的孩子,向另一组人出示同样一笔钱可以拯救的8个孩子,前面一组人会捐得更多。辛格说:“在有效利他主义者看来,这是一个荒唐的结果,如果是同情心造成的,这种同情心就很糟糕。有效利他主义者对数字很敏感,对拯救每个生命的成本、能减轻的痛苦的年限很敏感。”

在辛格看来,利他主义的吸引力源于它是理性的需要。当有效利他主义者同情别人时,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为整体的利益而行动的重要性,这一认识造成了他们内心有同情这种情绪反应。辛格这种理性主义的观点不同于之前其他推广利他主义的人。社会学家皮蒂里姆·索罗金(1889~1968)上世纪40年代在哈佛大学创建了创造性利他主义中心。跟辛格不同,索罗金认为利他主义是爱和同情激发的对他人的关切,对它的研究被称为“友好学”。索罗金说,把利他主义变成一项社会运动的是法国哲学家孔德,是孔德创造了“利他主义”(altruism)一词,源自拉丁语的“他人”(alteri)。

孔德的思想曾经影响了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社会进化论者斯宾塞等人。孔德认为,不能单单通过提高人类的理性能力来推广利他主义,还需要一些日常的仪式。辛格和孔德对同情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其他方面他们很类似。实证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伦理学能够成为科学的一个分支。道德困境就像化学、物理学中的难题一样,是可以解决的。通过使用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实验和测量,就可以解决道德难题。在这种实证主义的观点看来,道德问题有着客观的解决方法,任何拥有必备知识和推理能力的人都能找出答案。道德上的分歧只是无知或非理性造成的。

功利主义判断行为是否道德看的是行为的客观结果而非主观动机。辛格在一篇专栏文章中说:“亿万富翁、娱乐业大佬大卫·格芬为纽约林肯中心的艾弗里·费雪音乐厅捐献1亿美元,条件是将该音乐厅改名为大卫·格芬音乐厅。这份礼物似乎更多是受名誉而非行善驱动。毕竟,格芬事先就已知道,让艾弗里·费雪家族同意改名需要给他们1500万美元补偿。无论如何,在这个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世界,一个利他主义者多半会认为,有许多事情比整修为音乐爱好者服务的演出厅更加慈善。”

约翰·格雷从道义论和美德伦理出发,批评了辛格的功利主义:“对大部分人来说,道德的生活不是行最大的善,而是坚持正确行为的准则,如命令他们尽到对他人的责任的准则、培养美德并努力避免作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坏事。道德的生活也许需要仔细的推理,但是这种推理的目标通常不是确定怎样才能行最大的善。这种推理是为了平衡各种善的主张;决定该适用哪种价值观,在价值发生冲突时决定哪个最重要。在某些情况下,对这些问题可能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 书评辛格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