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喜剧(1550~1750)

作者:石鸣

假面喜剧(1550~1750)02007年9月,一位装扮成意大利假面喜剧人物阿勒金的演员在慕尼黑啤酒节上与作为观众的时任巴伐利亚州州长埃德蒙·斯托伊伯互动

在中国,哈姆雷特(Hamlet)可能家喻户晓,阿勒金(Harlequin)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其实在西方文化中,这两个人物无论是重要性还是知名度,都是并驾齐驱。哈姆雷特来自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阿勒金来自意大利假面喜剧;哈姆雷特身上笼罩着伦敦的阴云惨雾,阿勒金则沐浴着托斯卡纳的阳光。巧合的是,两个人在纸面上的出场竟然是同一年,1601年。然而,哈姆雷特只存在于莎士比亚的剧本中,而阿勒金却在几十上百个情节截然不同的喜剧故事间来回穿梭自如,蹦蹦跳跳。奇怪的是,尽管哈姆雷特的戏份比阿勒金固定得多,我们却很难形容哈姆雷特到底是什么样子,“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去查阅哈姆雷特的剧照,会看到许许多多截然不同的哈姆雷特,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不同年龄的,不同肤色的,18世纪宫廷打扮的,21世纪现代装束的,男的,或者女的(对,因为莎士比亚从来没有明文指定过哈姆雷特的性别),没有图片说明,我们甚至辨认不出到底哪个角色是哈姆雷特。然而阿勒金则完全不同,400年来,他的肖像几乎没有变过,他戴的帽子、穿的衣服永远都是那个造型,只有衣服的布料花纹有一点点变化。然而不仅仅是服饰,还有他的身体语言,塞尚、毕加索、德加、安德烈·德朗都给阿勒金画过像,不需要任何标题,我们只需要瞟一眼画中人的造型和姿态,就能断定这是阿勒金。

角色固定是意大利假面喜剧的一大特点,也是最直观的特点。这种类型化的角色和中国戏曲中“生旦净丑”的行当有点类似,假面面具也和戏曲中的脸谱功能有相像之处,戏曲中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唱腔和念白方式,假面喜剧中不同的角色对应意大利不同的地方口音。阿勒金在假面喜剧中的身份是仆人,可以对应到中国人熟知的丑行。意大利假面喜剧到底如何起源,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人们所知的是,这种艺术在文艺复兴的两个世纪中红遍整个欧洲,影响力一度东至莫斯科,在法国巴黎则修建了一所专门的“意大利剧院”,以供阿勒金、潘塔龙等人物轮番粉墨登场。然而直到18世纪中叶,这一剧种渐趋衰落的时候,才在典籍中正式获得了它的名字,“commedia dell'arte”,直译过来是“艺术家的喜剧”。换句话说,假面喜剧的演员,被看作一种具有特殊技能的艺术家,这种技能就是即兴表演。事实上,即兴表演正是意大利假面喜剧的灵魂,以至于假面喜剧也常常被称为“即兴喜剧”。“它总是处于不断被演员创造出来的即时状态之中,剧团里的每个成员都对剧情的起承转合如此熟悉,以至于不可能弄错,然而,在开头和结尾之间,尽管有联结剧情段落的各种固定桥段,但仍旧有大量对话的空白需要去填充,这就要依靠演员的临场发挥,演员必须对自己足够自信,才能在事先没有台词的情况下在舞台上自如地表演。”

由此可以看到,情节固定是意大利假面喜剧的另一大特点。这些不同的故事大纲,被称为“幕表”,演出前一式两份,粘贴在上场口和下场口,供所有演员随时参考。“300年来深入人心的戏剧,却没有一个剧本流传下来,只有七八百个幕表。”多数幕表在当时都是剧团保密的财富,不用于出版,女儿出嫁时还作为嫁妆。弗兰米尼奥·斯卡拉(Flaminio Scala)1611年出版的50种幕表是17世纪唯一一份假面喜剧幕表的书面材料,使得后人得以一窥这种艺术在其最高峰期(1570~1630)的一些面貌,至今为止仍旧是研究意大利假面喜剧最重要的文献。

在情节固定、角色也固定的情况下,那个时候的人们看意大利假面喜剧,看的就是现场即兴,而即兴正是在意大利文化中从音乐贯穿到舞台的传统。和人们惯常想象的不同,假面喜剧的演员,并不是只会草根文化的口语即兴那一套,他们也常常在宫廷中参演有固定剧本和台词的悲剧,在16世纪晚期歌剧逐渐兴起时,他们也去唱歌剧。“这些演员是具有相当的文学素养的。从经典名著到当下流行,没有哪一本好书他们没有看过。”许多当时知名的假面喜剧演员还自己创作了不止一个剧本。这使得后人感到困惑:这些演员明明能够写出台词完整的剧本,为什么还非要采用即兴表演的方式?

学者们提供了很多种理论,来解释即兴表演的方式何以在意大利文化中如此流行。地理和交通是一方面,意大利是一个地形复杂的半岛,很长时间内城邦都是各自为政,政治不统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这种语言文化上的分裂状态使得当时以巡演为主的剧团不可能拘泥于固定剧本来表演。第二,这些剧团本身贫穷、缺乏资金,也难以吸引剧作家来为其进行专门的创作。再次,巡演剧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演员只有靠推陈出新的即兴表演,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而即兴表演的方式,也省去了排练的时间,而排练对于一直处于流动中的巡演剧团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奢侈。最后,即兴表演可以使得演员更容易地规避地方政权的审查。

除去这些“不得不如此”的现实因素,意大利人更看重的可能是即兴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它时时可能失败的危险。就像走钢丝一样,那种千钧一发的时刻才是最有趣的。观众不仅要看故事中的角色如何获得解救,也要看现实中的演员如何脱离步步累积起来的困境。即兴极大地增强了舞台的竞技性,一次普通的表演变得像一场体育比赛,所有人一起期待最后的结果。意大利人到底有多热爱这种即兴带来的激动人心的戏剧效果呢?当时流传一种技巧,就是如何适当地通过暂停、犹豫等种种手段,传递给观众一种自己似乎马上要失败的感觉,却在最后一秒钟力挽狂澜。

值得指出的是,意大利假面喜剧的即兴表演,首先是一种语言上的即兴艺术。斯卡拉留下的幕表里讲述了故事如何发生,但是对话具体该如何进行,完全留给演员去发挥创造。事实上,意大利文化一直很注重口头表达能力,古罗马人重视修辞,文艺复兴时要成为一个“理想人”,其中一条要求就是必须是一个出色的演讲者。语言有机锋,变成了一种意大利人的基本审美要求。

歌剧和假面喜剧,是意大利对西方舞台文化的两大贡献。1699年,帕鲁契在《即兴表演入门》中写道:“意大利即兴喜剧是历史上没有的,它是意大利特有的产物。”“这种戏最令人羡慕、惊奇,也是最困难、最冒险的事业,只有健康、灵敏、才学满腹的人才能尝试。”莎士比亚、莫里哀等人从文本上保留了一些这种喜剧的精神,然而,真正的精华——演出时的那种现场气氛、演员精彩的临场语言发挥,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之间的那种应和关系,由于无法保存,已经失传,后人只能靠现有的依稀材料去追溯摹想了。“这正像一场美丽的焰火之后一堆残缺不全的燃灰。”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总结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创作时说。 假面即兴表演意大利喜剧演员武打片艺术戏剧喜剧片哈姆雷特

上一篇: 小提琴(1550)
下一篇: 歌剧(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