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救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读者  苏鑫

我的老家在山区农村。那里有一户人家,父母早亡,唯一的儿子老实木讷、腿脚还不利索,年近40岁终于寻了个不到20岁的媳妇,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日子虽然清苦,但他很满足。可是好景不长,媳妇在结婚4年后终于因为忍受不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贫穷、经受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和毫无希望的漫长等待,跟别的男人跑了,留下一无所有的他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他顿时觉得天塌了下来,看不到任何希望,甚至一度想带着两个孩子了结生命,最终因为孩子狠不下这条心。除了两亩薄田,再无任何收入来源,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虽然有低保、有国家救助,但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他,仅靠这些远远不够。吃穿用度、柴米油盐,哪一样不需要钱?眼瞅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到了上学的年纪,因为没钱上不起学。眼巴巴渴望着村邻的相助,可都是在为钱奔波的家庭,哪里还能够顾得上他家。每次回老家看到他绝望的眼神,望着他家徒四壁的三间土坯房,我的心都被狠狠地揪一下。

与他年龄相仿的我还记得,6岁丧母、8岁丧父的他,完完全全是靠着村邻的接济活下来的。东家给他米、西家给他面;从村头到村尾,挨家挨户地吃,谁家都不曾抱怨;到了耕种收获季节,大家自发帮他犁田、插秧、收割,从来没有要过他一分钱、吃过他家一顿饭;那时的教育还是收费的,硬是在全村你家一毛、我家几分的东拼西凑下,他上到了初中毕业,直到外出打工才算完。这样的帮助,一坚持就是近10年。我在想,那时候穷得叮当响的村庄,人情味为什么会那么浓,现在生活水平大大改善的我们,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漠视真让人心酸。

的确,国家富了,日子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里,总会有极少数像他这样因各种原因致贫的特困人群,仍然为填饱肚子在生死线上挣扎,亟须救助。这种救助,在原来大多靠的是邻里相助,而在当下,政府应该主动伸手援手,因为这种救助,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低保,而应是有计划、有步骤、一对一的专门关注和彻底帮扶。这种救助,不应仅仅停留在物质上,还应该体现在精神上和舆论上。切莫让代际贫困蔓延,救救他,救救他们。 特困读者救助

上一篇: 茶之道
下一篇: 敬老院里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