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婆不愿来深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深圳 刘玉成
“80后”的我们,十年寒窗,跃出农门,本以为有了基础就可以扎下根来。可是我们忘记了身后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父母。孩子9个月的时候便由婆婆带回老家生活,至今已经两年过去了。其间除了逢年过节的短暂团聚,多半是借助电话,通过婆婆的口来还原孩子成长的每一天。自他跟着奶奶回了老家后,同事们常常说,你怎么还不把他接过来啊?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无言苦笑:我也想啊,可是在这里住不惯。婆婆说在这租人家的房子,总没有安全感。所以在孩子留守老家的这两年时间里,我们勒紧裤腰带买车买房。多半只是为了给自己在城市安个家,更重要的,为了以后婆婆再来时能有一点归属感,一家人可以生活在一起,享天伦之乐。
转眼孩子就要到3岁了,将其接到深圳也成了我们夫妻常常讨论的话题。在老家,虽衣食无忧,但孩子总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毕竟城市才将是他以后要学习生活的地方。
我们原本计划着今年清明节之后就将孩子接过来,之后孩子也多半是在深圳生活,老家是不能常常回了。过年的时候,我们正式告诉公公婆婆,等到清明节的时候回家扫墓,顺便把孩子接到深圳来。但经济条件有限,我们还无力全职照顾孩子,奶奶还得跟过来带。对于我们的计划,公公婆婆不置可否,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好”。
接孩子来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我们夫妻俩每日兴奋地计划着要带他们去哪里玩,要添置哪些东西……曾经,婆婆不想来深圳,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安全感,但是现在不同了,在这个城市,我们有了自己的家了。
一天午休时,孩子爸爸打电话给我,语气中充满了沮丧,原来是他问婆婆收拾好来时要带的东西了没有,婆婆发了一顿牢骚,还说“一百个不想来深圳”。这一句话像一记重拳,重重地打在了我的心上,但我也只能安慰着“受伤”的孩子爸爸,“可能是最近外婆生病,妈的心情不好吧,别多想”。
今年上半年,80多岁的外婆身体一直不好,生病住院期间都是婆婆在照顾。几次通电话,听到的也都是外婆身体差,舍不得婆婆来深圳之类的。记得一次,婆婆仍是这样絮絮叨叨,我不忍心,便说“要不你就晚点来深圳吧,等外婆身体好些”。本是这么一说,婆婆像得了圣旨一样,语气轻快地说“那好,那好!”后来无意中得知,其实外婆的身体只是比往年稍差一点,没有婆婆描述的那么严重,其实婆婆根本不想来,外婆身体不好也只是一种说辞。
面对婆婆的“欺骗”,我并不生气,只是觉得万般无奈。
婆婆兄弟姐妹六个,全住在一个小区里。虽然有三个弟妹在上海,但是老家平日也仍然很热闹,有时候打电话回家时也是常常听她说在哪个舅舅家吃饭。习惯了群居生活的婆婆自然不愿意来到这个除了儿子、儿媳举目无亲的深圳。记得婆婆曾经开玩笑说:“城市再好也不如家里好,大家都在一起,左邻右舍关系那么好。城里门挨门都不认识彼此。”
记得同事也曾向我描述他怎样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说服自己的爸爸妈妈来城市,结果父母也只是小住了几天。“没办法,他们在老家生活一辈子了,知晓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知道哪里的蔬菜新鲜,哪里的早餐味道地道……不像在城市,我们上班一走,他们就变得‘举目无亲’。”
现在,我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
看着窗外的霓虹闪烁,我陷入沉思:对于“80后”的我们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我们跳出农门;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新城市人的身份背后,故乡已经回不去了,可是父母却仍停在故乡。
我们以为只要买了房,老人们会满心欢喜地来“安居乐业”;以为自己融入这个城市就是城市人了,却不曾想,对于这个城市,我们仍然是外人,最起码我们这一代是,因为我们的父母还在别处,我们的根还在别处。
婆婆最终没有如期跟着孩子爸爸来深圳。
最终,我们妥协了,答应婆婆再多照顾外婆一个月,最迟“五一”要过来。婆婆也答应了。
可是真到那一天,婆婆会不会又反悔? 故事生活婆婆两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