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河北沧州 季文亮
某天,无意中接到堂弟的电话,他很是认真地打听我的生活近况,一年的收入有多少。我有些感动,毕竟以前他从来没有主动和我联系过。他还说:要是在外面挣不着大钱,就回来吧,回来给我当助理,我当了咱们村的村官了。我一头雾水,不知堂弟的话真假。堂弟户口是我们村的,却没有在故乡生活过一天。他没上过几天学,从小就在社会上混,手下有一帮对他言听计从的兄弟。后来听说他又和外面的一帮人联合,那名气就更大了。人人都夸他混得好,不知道他为何心血来潮,要回贫穷落后的故乡当村官。
在堂弟的再三催促下,我从务工的城市回到故乡。让我惊讶的是,这几年,小小的村官竟然成了人人垂涎的“香饽饽”。我们周边村的那些村官,几乎都是恶名在外,要么是以赌博为业,要么就是地痞无赖,一个个浑身霸气、蛮横无理,却都是投机取巧的高手。村官助理早就不是什么新名词,有的村官只是一个名。他们在城里打拼,老婆孩子都居住在城里,还要霸着故乡的一亩三分地,不择手段地当村官。于是就物色一个村官助理代管村中的琐事,村里没有大事,村民们很少见到真村官的面。
在与乡亲们的闲聊中,我渐渐知道了为什么村里人投全票选堂弟任村官。我们村最穷,别说是扶贫,困难的人,镇里一袋面也不给。周边村的那些干部,个个圆滑会来事,和镇里的干部称兄道弟打得火热,多少好处不算,成车的米面从镇里往村里拉。那些村干部还将我们村和他们村紧挨着的荒地,全都租赁给外来的人办猪场,他们收取租金。去年,又把我们村出行的路也给占用了,我们村人外出,只能绕到很远的山坡上。说来也怪,自从堂弟当了村官,外村的干部乖乖地将那条路归还了我们村,破损的路面,全用水泥给修补好了。镇里的领导也来村里走动,说是要重点扶持和美化我们村。新官上任,堂弟只是借用了自己的名气,就有了与众不同的待遇,村民们都觉得扬眉吐气,村子的发展前景自然也是一片光明。
而此时的堂弟,却是再也耐不住寂寞了,更有意想不到的事令他懊恼。他不懂家长里短、人情世故,对村民们提出的要求,村里如何发展,他是一窍不通。他不知道村里土地的土质好坏,不知道每个人每座山的名子,不知道什么节气种什么庄稼,连草和庄稼都分不清。最苦的是,村里没有年轻人,没有网吧,没有饭店,没有洗浴中心,没有任何提供给他消遣的娱乐场所。每到了晚上,村里死气沉沉没有人声,到处是漆黑一片。只是这么一小段日子,堂弟已是度日如年。只是他主意已定,决不会将这个到手的村官,拱手让与旁人。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想到了我,让我给他当助理。还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他就为这个村官助理举行了一个仪式,他的兄弟朋友开着车赶来捧场,个个说着赞美祝福的话。堂弟给了我一部新手机,他说他会不时地和镇里的领导沟通,村里的事就靠你了,你搞不定的咱们电话上联系。堂弟看我的脑筋还转不过弯来,就耐心地开导我。最后,堂弟郑重地和我交待,不让我再犹豫,安心当好这个村官助理,不会亏待我的,干的时间久了,自然就明白了。他还说,以后别再想着出门务工,那是没出息的人才干的事情。
我还是转不过弯来,在我的记忆里,那些村干部和村民们,同呼吸共命运,是村民们的主心骨。家与家不和,人与人争斗,他们立刻就会出现在纠纷的现场,耐心调解。谁家生灾闹病,他们更是极力关照。他们终年生活劳动在家乡,对村民,对土地,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是发自心底的热爱,为家乡的改变无私奉献。此时,我想起当了大半辈子村官的六伯,他常说:“村官不是官,那是一种责任。”不知道现在的村官还能不能听懂这句话。 村官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