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生活中的“如果”剧情

作者:孙若茜

《回家》:生活中的“如果”剧情0丹尼斯·博克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丹尼斯·博克(Dennis Bock)的父母从西德移民加拿大。在这个国家生活10年之后,他们忽然想回家了。于是,父亲钉了个大木头箱子,把准备托运回慕尼黑的东西装在里面,要跟加拿大说拜拜。但是很快,他们又改变了主意,至于是什么意外事件打消了他们想要回家的念头,丹尼斯到现在都不清楚,总之,最终他是在北美而非在欧洲长大的。而那个准备托运的大木箱子也变成了潮湿地下室内的一个装满东西的杂货箱,它时刻提醒着丹尼斯:他与另一个自己失之交臂了。

“我差点儿就会在德国长大——成为另外一个人。”丹尼斯好奇的是,如果他们当年回到欧洲生活,自己会有哪些“基本成分”保持不变,同时,在这另一种可选择的生活下的无数种可能性,又将对自己带来怎样的改变。“它把我从直接经验中带出来,迫使我揣测我在周围看到的各种‘如果’剧情。我试着让自己穿上别人的鞋子,想象用他们的眼光看到世界是什么样子。”即使到了20岁,在家和大学两点一线间的丹尼斯,依然会在看到那个布满灰尘,散发着樟脑气味的旧木箱的时刻,脑海中萦绕起自己假设的充满各种可能的生活,它好像在说:“看见吗,看见吗,你差点儿就成了另外一个人!”

“它可以看作我最终成为一位小说家的初级训练。它使我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使我变得谦卑,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如今我在写作生活中每天走进那扇门,寻找可以揭示‘我们究竟是谁’的某些基本真谛的故事。”丹尼斯在为长篇小说《回家》中文版作序时这样说道,“我倾向于相信我们的内在有一部分是不会改变的,不管木头箱子把我们带到哪里,我也愿意认为,这就是我在你们捧读的这本书里所追寻的。”

《回家》(Going Home Again)是丹尼斯在2013年出版的小说,后由翻译家马爱农译作中文出版,并获得了2014年度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查理在西班牙生活了20年后,离开了自己曾经爱过的妻子和始终深爱的女儿,独自回到加拿大生活时所面临的一切:破裂的家庭、受挫的恋情、受地域限制的父女关系、有关好友自杀往事的真相等等。在以失落和背叛为基调的世界里,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兄弟,并在这个过程中接近某些内心不变的真谛。

在以往的作品中,丹尼斯·博克喜欢展现的是相对宏大的视角,试图书写关于人类社会状态的图景。他的第一本书《奥林匹亚》(Olympia)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奥运会的主线贯穿了一个德国家庭三代人的故事。1936年在柏林、1972年在慕尼黑和1976年在蒙特利尔的奥运会是书中关键的三个节点,前两者在奥林匹克的整部历史中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一是成为纳粹宣传其政治主张的工具,一是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它们的发生和书中那个奥运家庭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对于作者而言,奥运和家庭的关联不仅仅在事件发生的表面。在接受采访时他告诉我,之所以对奥运感兴趣,是因为每隔四年全世界因它聚在一起,看上去是一种团结的象征,和谐无间,但通常都只是表象,事实上各国之间会形成一种政治张力。就像在一个大家庭中,我们通常是为了团聚而聚在一起,但实际上兄弟姐妹之间、不同世代的人之间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奥运会被丹尼斯当作了家庭的一种隐喻,用以展现家庭的变迁。

《回家》:生活中的“如果”剧情1丹尼斯·博克的著作《回家》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灰花园》(The Ash Garden)同样。故事里的主角是位物理学家,因而在参与原子弹的制造中,他拥有一定的权力地位,同时也承担了极大的责任与危险。故事着重在他的内心斗争,在想要做的事和自己应该做的事之间,自私的欲望和良知进行博弈,内心进行着对话和协商。另一部重要的作品《共产党人的女儿》(The Communist's Daughter)则是虚构了白求恩在太行山的岁月里,面临日军侵入中原大地造成混乱和死亡的悲惨局面,给未谋面的他与情人所生、被遗弃在西班牙的女儿的一封长信。

而《回家》这本书是作者的个人视角,书写的尽是人生中的小时刻,是与爱人、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丹尼斯说,这部作品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他甚至把自己近10年的精力都用在了这本书上。写第一本书时,他还很年轻,有关爱情、有关生活的很多体验都只是刚刚开始,而动笔写作《回家》时,他已经是结过婚并拥有孩子的40岁男人,成为他自己所认为的真正的成熟男人。

“我把这些(经历)都带入我的小说世界里,但愿还有一些智慧。”虽然这本书并不是自传体小说,但是丹尼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也和主人公查理一样生活在马德里,也一样经历了查理在情感上的失去和渴望,他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如今已经年过50岁的丹尼斯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你20多岁的时候,你只知道自己的力量,觉得自己掌控着世界,其实这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局限。50岁的时候你会知道和理解自己做不到的事,并接受真正的自己。所以当我有了更多的知识、经历和智慧,我决定把这些都用在这本书里,这也是一种精神宣泄。我并非说那一定就是,我只是在想,是不是因为我在生活中思考着这些,所以在这本书里表达了出来,为自己消解烦恼。我只是体会到这些感情,所以在书里用艺术的手法来表达这些痛苦、两难和困境。”

丹尼斯说自己并不是有意识地去书写什么主题,没有“我想写一个关于离婚的故事”或者“我想写一个关于炸弹的故事”的念头。“我只是先找到这本书的‘声音’,就像确定使用某种乐器。”同样,他在写书时也没有对故事经过和结尾抱有过多的明确的想法,而只是让它们自己慢慢地浮现出来。他认为那伴随写作的“声音”会逐渐清晰,虽然它的偶然性有时也会把故事带到一个无趣的方向而需要弃之重写。写作对他来说就是发现故事并深入其中的过程,不论是人物还是主题。不同的“声音”需要不同的叙述口吻和语调,在这本书里,丹尼斯认为那“声音”是简化的,因此他选择用干净利落的语言表现角色,是直接、坦率而非逃避、克制或具有诸多暗示的。

虽然在这本书中,涉及亲人的离世、中年的危机、外界的诱惑、家庭的责任,这些都可以让都市人读起来感受到亲和力,但《回家》并不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甚至在一些看起来更具戏剧化的情节上,作者选择了对核心事件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而更多的笔墨用在那些特殊的事件发生后,其周围与之有着关联的人所受到的影响,他们的失去与渴望,或是述说着他们都是选择怎样不同的方式来与之和解的。

比如主人公查理和他的哥哥,二人童年就失去了父母。但小说并没有描写父母的离开以及离开后他们孤独的童年,而是去写在这同一创伤源头下,他们始终以不同的方式在成年的生活中面对安全感的缺失。前者会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失落并不断与之抗争,后者则是努力支撑出华丽的满不在乎的外表,以至于最后他们拥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又比如在面对最好的朋友迈尔斯自杀时,作者没有描写他自杀的场景,甚至久久没有抛出其真正的原因,但他事无巨细地说着迈尔斯的女朋友和查理在面对这件事时自我解脱的方式,他们彼此相爱但无法彼此援救,依然是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结局。

这本书中,这些选择和可能性几乎都是有关人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面对或化解生活中的伤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内心所经历的变化和成长。相比之下,那些经历本身就都不过是一种表象。 深度文学查理阅读图书生活丹尼斯回家家庭经历

上一篇: 刺猬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