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告别时刻

作者:李菁

李光耀:告别时刻0新加坡现任总理、李光耀长子李显龙

2014年8月9日,是新加坡建国49周年的纪念日。像往常一样,当天,新加坡几乎所有政府机构、组屋和各种公共建筑的外墙上都挂满了国旗,行驶在大街小巷的各种车辆上也悬挂着小小的国旗,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欢庆的气氛中。

每年的国庆庆典是新加坡人民最盼望的节日。当天晚上,庆典在新加坡市区滨海湾浮动舞台隆重举行,超过2.7万名新加坡民众参加了庆典,他们自发地穿上与国旗颜色相同的红衣白裤,形成了一片红白两色的海洋。

活动于当天下午17时40分左右开始,简单的暖场表演后,国会议员、政府高官、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总统陈庆炎陆续到场。当年近91岁的李光耀扶着栏杆缓慢入场时,全场观众集体起立,欢声雷动,人们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大声呼喊着这位新加坡传奇领袖的名字。银发稀疏的李光耀身着代表国旗颜色的红衣白裤,单手颤动着微微挥舞国旗出现在镜头中,这成了新加坡国庆49周年庆典活动中最值得铭记的一幕。

这大概是李光耀在公众面前的最后一次亮相。自新加坡1965年建国起,李光耀从未缺席过国庆庆典。他亲眼见证着他缔造的这个国家,一天天走向强盛,以弹丸之地赢得全世界的尊重和敬意。2015年的8月9日,是新加坡国庆50周年纪念,所以当年初李光耀病情恶化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在默默为他祈祷,希望他能等到50周年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告别

李光耀:告别时刻1李光耀在家和孩子们一起下象棋,身后为夫人柯玉芝(摄于1965年)

1990年11月,67岁的李光耀正式将总理一职交给他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吴作栋。

作为纵横政坛多年的开国元首,“国父”李光耀何时将新加坡的领导权交给他选定的接班人吴作栋,一直是外界关心的问题。1989年10月,李光耀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驻亚洲记者布赖恩·巴伦和东南亚署长亚历山大·汤姆森采访时说:“其实,我早就想卸下总理职务,但他们建议我留任一个时期。不过,10年来,所有重大的决策都是年轻的班子做出的,我基本上没有插手。他们实际上已在掌权。去年底,我再次提出退位。吴作栋副总理又要我再待两年,以便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解决自来水和煤气供应的协议,到了明年,所有这些协议都可以圆满解决。因此,我决定在1990年底让位给吴作栋副总理。新一代是否有好的判断力及在逆境中勇猛向前的气质,只有让时间来说明。我相信他们能够挑起大梁。

这是李光耀第一次明确宣布他将于1990年底让位给吴作栋。巴伦和汤姆森如获至宝,一边采访,一边当即接通伦敦信息渠道,发出这一重要新闻。几分钟后,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知道了英国广播公司的这一独家新闻。

1990年11月18日,在人民行动党的大会上,李光耀做了题为《领袖不应指定继承人》的演讲,正式宣告他的离任。口才很好的李光耀不忘在演讲中调侃自己:“我觉得,过去31年来,新加坡人对我已经看够和听够了,稍微改变一下对新加坡将会有好处。”11月26日下午,李光耀总理来到总统府,正式向黄金辉总统呈递辞职信,为吴作栋正式接班铺路。辞职信的末尾,李光耀在自己的署名后幽默地加了个词“退当守门员”。按照李光耀在辞职信里的请求,1990年11月28日,吴作栋宣誓接任新总理。

其实一年前,李光耀在国庆群众大会致词时,提到会在1990年把领导位置交接给吴作栋。不过他在结束致词之前,突然话锋一转:“即使我卧病在床,或当你将快把我下葬,如果我觉得事情不对劲,我还是会起来的。”这番玩笑话当时引来大家热烈的掌声和笑声。笑过之后,无论言者还是听者,似乎对这一点都心有灵犀:这位精力充沛的政治强人不会轻易甘心地退出政治舞台的。就像他在某次场合说的那样,那些认为他要退出政治舞台的人“应当去医院检查下自己的大脑”。

辞去总理职务的李光耀,担任内阁资政,从“李总理”变成“李资政”。由于不再需要处理日常事务,他将主要精力放在全方位外交活动上,在国际上更加活跃,他成了国际论坛的常客,纵横捭阖,其影响力不见丝毫减损。1997年7月21日的美国《财富》杂志称,由于李光耀高尚的品格和人格力量,使他“仍拥有像中国已故的邓小平曾掌握的那种权力”。1998年,李光耀在电视上看到印尼政治强人苏哈托被迫下台的凄凉一幕。他说:“每当我想起苏哈托那个时候的窘境,就不免要庆幸自己提前在1990年11月,仍然操控政治局势和蓬勃的经济发展的时候,卸下总理一职。”

不言退

2003年9月16日,是李光耀的80岁生日。当晚,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举办了盛大晚宴,为这位国父级领袖人物庆祝生日。当天,近千名嘉宾到场祝贺,包括新加坡总统纳丹、总理吴作栋、副总理李显龙及多位内阁部长,可谓冠盖云集。李嘉诚以老朋友的身份也到场祝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以及法国总统希拉克向李光耀表示了祝贺。时任总理吴作栋还在晚宴上宣布:新加坡国立大学将成立一个以李光耀的名字命名的公共政策学院。

当天晚宴还有一个小花絮:在现场领唱生日快乐歌的,是新加坡著名歌手孙燕姿。原来之前孙燕姿曾在新加坡的国庆典礼上上台献唱,当时李光耀就告诉旁人希望邀请孙燕姿参加他的80岁生日庆生会。于是,孙燕姿后来就如期出席了宴会为这位前总理祝寿。据说先前孙燕姿最伤脑筋的就是不知道当天穿什么礼服、送什么贺礼赴宴好。不过她最后决定干脆只献出自己最拿手的歌声,为李光耀演唱英文版及国语版的生日快乐歌,据说李光耀还频频向到场祝贺的各国嘉宾介绍:“她的名字叫孙燕姿!”

与生日一样令世人关注的,除了李光耀的晚年生活外,还有他在新加坡政坛的去留问题。

在80岁生日之前,李光耀接受了新加坡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海峡时报》的独家专访。此时的李光耀依然精神矍铄。当记者问他有没有退休的打算时,他明确地说,他将继续担任内阁资政,只要他的体力和能力允许。即使从资政一职上退下来,他也会效仿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继续担任国会议员。

在接受《海峡时报》专访时,李光耀透露了他的生活起居习惯:他通常凌晨2~3时才入眠,上午11时起床吃早餐。餐后,李光耀会做大约一个小时的运动,天天如此。接下来,他会打开电脑,上网回复电子邮件,并且也会忙这忙那,一天就过去了。年届八旬的李光耀也承认,自己的身体情况大不如前,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会见客人和广泛交游。他感叹现在的时间好像变短了。

此前,吴作栋公开表示:他将在下届大选来临之前,至少提前两年辞去总理职务,并由现任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李光耀的长子李显龙接手,李显龙很有可能在2005年左右成为新加坡的第三代掌舵人。身为李光耀的长子,李显龙接任总理可谓子承父业。可是也有人警告说,如果李光耀继续留在内阁中,可能会将世人的焦点引向新总理的出身背景而不是他的个人能力。

对此,李光耀似乎并不担心。他说,李显龙出任新加坡副总理已经长达13年之久,新加坡民众有足够的时间来判断他的能力。他说:“他不是作为我的儿子才接任(总理)的,并不是我选择并任命了他……如果他无法证明自己,根本不可能成为总理。”当被记者尖锐地问到,是否有人敢于告诉德高望重的李光耀,他对新加坡政府不再有用,李光耀坦然答道:“你不需要告诉我。当我不再有贡献时,我可以自己感觉到。”

有李光耀这位政治老手的掌控,新加坡政坛后来的发展不会再有惊人的剧情。2004年8月12日,李显龙成为新加坡的第三任总理。在就职仪式上,李显龙与父亲握手的一幕也显得意味深长。吴作栋担任国务资政,而李光耀则担任内阁资政。

出生于1952年的李显龙,和李光耀家族的所有成员一样,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留学回国后,既在新加坡军事单位闯荡过,也在不同的政府部门经受历练。除了1992年,被诊断患上淋巴癌之外,他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挑战,是典型的“精英政治”的产物。

李光耀一直强烈地否认外界对“裙带主义”的指责。在其回忆录中,李光耀曾百感交集地写着:“我本来不知道他(李显龙)到底有多像我,直到有一天我在电视上观察他才知道。当时电视里播李显龙出席一个记者招待会,他做了一个小动作,把衣袖往肩上拉,这和我的动作完全一样。”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光耀对他的喜爱。

对于李显龙任总理职务,一些人也担心,新加坡政治运作是否会因此成为一种“家族生意”。对于这些从未公开讨论但已经受到新加坡人关注的问题,李显龙直言不讳地回答:“当然不会成为家族生意,否则像吴作栋、黄根成(内政部长)和贾古玛(律政兼外交部长)这样有能力的人就不会成为内阁成员了。”

很显然,李光耀家族对“李显龙是通过其父亲李光耀的裙带关系而当上新加坡总理”说法一直比较恼火。对此,即便文章有一点点暗示,李氏家族都予以强硬回击,这种做法也一直备受争议。

早在1994年,《国际先驱论坛报》的一篇题为《所谓亚洲价值并不经得起推敲》的文章中称李光耀父子相继担任新加坡总理为“裙带主义”,而被新加坡法院判为“诽谤”;2004年9月《经济学人》刊文指责新加坡政治中存在裙带关系,李光耀威胁要诉诸法律,后来该杂志刊登了公开的道歉信并赔偿;2008年,《远东经济评论》被新加坡法院裁决为“诽谤”李氏父子,进而被禁止在新加坡发行;2010年3月24日,《国际先驱论坛报》在其评论版刊登启事,向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及其儿子、现总理李显龙以及在父子二人之间担任总理的吴作栋道歉……1995年6月14日,李光耀在接受BBC采访时说:“如果外国媒体要报道新加坡新闻,那就得据实报道,因为我对本地报章和外国报章是完全一视同仁、绝对公平的……如果我允许外国报章来拉我的尾巴,掐我的颈项,而且又没有受到惩罚,那新加坡媒体也很快会加以仿效。”

李光耀无视西方记者的批评,认为他们不过是在新加坡“进进出出”的“十足的废物”。通过控诉对手诽谤来打压西方媒体的李光耀,后来戏称自己是政治街头霸王。这符合他一贯的风格:他一直不惧怕也不理会外界对他统治方式的评价。2000年,他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颁发学位仪式前,有香港学生在会场外抗议,抗议他对新加坡的压迫统治。他在仪式中不留情面地直言:“我来香港不是为了与异见者交流的。”

衰落

2003年9月16日: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千人盛宴庆祝80岁生日上,李光耀与相携56年的妻子柯玉芝共同吹灭了生日蜡烛。这幅温馨的画面余热尚存,仅仅一个月后,柯玉芝在陪同李光耀访问英国时突然在伦敦四季酒店中风。经过急救,柯玉芝暂时脱离生命危险。

李光耀后来在妻子的葬礼上说:“第一次中风后,她失去了左边的视野。这影响了她的阅读速度。她学习适应,以一把尺来帮助她阅读。她每天傍晚都游泳,并保持健康。她继续陪我出国,中风后仍维持活跃。她同家人和老朋友保持联系。她听她所收藏的音乐光碟,主要是古典音乐,加上一些经典金曲。她幽默地把生活分成‘中风前’和‘中风后’,就像‘公元前’和‘公元后’。”

可是,2008年5月12日,柯玉芝遭受了第二次中风,这一次对她的健康影响更大。“她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但声音却变微弱了。我吻她的面颊时,她叫我不要太靠近她,以免感染到她的肺炎。我告诉她不用担心,我的生活活跃,医生说不太可能受到感染。在医院里收到一些桃子后,她吩咐女佣带一个回家让我在午餐时吃。我是她的生活的中心。”李光耀在妻子的葬礼上动情地说。

2008年6月24日,柯玉芝的右脑再次出血。药物和手术已经没有多大的作用,只能尽量让她感到舒适。10天后,李光耀把妻子带回家照顾。李光耀女儿李玮玲后来在采访中透露:“在妈妈因为中风健康每况愈下后,照顾她的却是我爸爸。妈妈清楚地表示,同医生比较,她更喜欢爸爸的照顾——爸爸记得妈妈所要吃的药物的复杂规定;妈妈左边的视线看不到东西,爸爸便在她用餐时坐在她左边,提醒妈妈吃盘子左边的食物,并捡起妈妈左手掉在桌上的任何食物。”

李光耀后来告诉采访他的记者,晚上听到隔壁房里传来太太的呻吟声时,他会冥想20分钟,没有宗教信仰的他念诵一位基督教朋友教给他的祷告语“Ma-Ra-Na-Tha”,意思是“主耶稣!来吧”。他说自己虽不是天主教徒,但感觉这可能会有抚慰作用。

当时医生断言柯玉芝只能支撑几个星期。可是在李光耀的悉心呵护下,她却又顽强地坚持了两年,直到2010年10月2日逝世。这两年也让李光耀及其家人渐渐接受了“死亡”这个无可逃遁的命运。柯玉芝最后的几个月已无法说话,但意识仍然清醒。“每晚,她都会等我坐在她身边,告诉她我今天做了些什么和念她最喜欢的诗。然后,她才会安睡。”李光耀说。

李玮玲说,父亲每天回家后,就花两小时向母亲描述当天发生了什么事,还为她念她最喜欢的诗歌。由于诗歌书籍厚重,李光耀就用乐谱架摆放诗歌书。有一晚,李光耀有些疲累,念着念着睡着了,头往前一冲,脸撞上了金属制的乐谱架,留下擦伤痕迹。“他怪自己太不小心,但还是继续每晚响亮地为母亲朗诵诗歌。”女儿说,以往父母从不在公共场合显露这种爱,即便是在私下场合,也很少拥抱或亲吻。直到母亲二度中风后,才看到父亲亲吻母亲的上额,抚慰她。

2010年9月,在太太去世前接受《纽约时报》的专访时,一贯以强人面目示人的李光耀也开始“示弱”:“我感到活力和精力在慢慢衰退。我是说总体上,每一年,你感到自己不如前一年。但这就是生活。”

李光耀:告别时刻22015年3月23日,人们来到新加坡丹戎巴葛民众俱乐部悼念病逝的李光耀

在他那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李光耀穿着随意,上身是风衣,脚上是跑鞋,虽然看上去老了些,背也有点驼,但是思维依旧敏捷。虽然不再管理国家的日常事务,但只要还活着,在他一手建立的国家里,李光耀仍然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此时的李光耀仍然体力充沛。他告诉记者,他的养生之道就是不喝茶不喝咖啡,只喝温开水。在访问中,李光耀透露他早年天天喝大量的热茶,后来发现茶有利尿作用,才改喝温开水。这个转变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上世纪80年代,李光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赵紫阳会晤时,服务人员频频为他添加热茶。为了保持喉咙湿润,他也一杯杯地喝。谁知道,会谈举行到一半,他因尿急必须上厕所。后来,李光耀从医生处得知茶有利尿作用,而他又不喜欢喝咖啡,于是改喝温开水。李光耀口味清淡,爱吃粤菜,最喜欢吃的是香煎银鳕鱼。对一名年近九旬的老人而言,李资政算是相当健康的。除了曾植入心脏起搏器以改善心跳不规律症状及身体一些部位时而酸痛之外,他并没其他严重的病痛。他透露自己的保健秘诀之一就是坚持运动,即使大腿、膝盖和臀部因运动而变得酸痛,也不就此放弃。他除了坚持每天游泳,也骑脚踏车,偶尔也会步行。但或许更能使他抗衰的,是满满当当的参加国内外会议和演讲的日程安排。他说:“我知道,要是我停下来,我会老得很快。”

采访的最后,李光耀引用了一句中国谚语,“盖棺定论”:“等到棺材盖盖下时,再判断,再去做评估。在双眼闭上之前,我说不定还会做些荒唐事。”

终结

2011年5月,新加坡举行国会选举。选举前,李光耀以内阁资政的身份发表声明,提醒新加坡人明白国家第一代至第三代领导人(第一代是李光耀1959~1990;第二代是吴作栋1990~2004;第三代是在2004年接班的李显龙)造就了今天新加坡的一切,人民在这次大选中必须选出同样优秀的第四代领导班底去保护这一切。大选前,李光耀又对媒体发话:人民行动党失去一个集选区不算什么,选民如果投票支持反对党,倒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而有5年“要忏悔”。这一段“恐吓”讲话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和反弹,李显龙最终不得不出面为父亲打圆场。他说:“你们知道资政就是这样……是那么个直来直去的人。”他又说:“我们犯了错之后必将承认错误,并向民众道歉,承担责任和纠正问题。”李显龙还表示,政府需要多从网络上听取年轻一代的心声。

当时一位年轻的新加坡人向记者这样表达了他对李光耀的看法:“他们(人民行动党政府)是负责任的父亲,但过于严厉。总是自认为精英,比你更懂得你的利益在哪,他们为你决定、照顾你。当你天真不懂事,你需要父亲为你做决定,但是你成人了,你自然需要他尊重你。”这大约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

在5月8日凌晨落幕的大选中,最终结果大大出乎意料。由李光耀开创并长期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虽然继续占据国会压倒性优势,但得票率跌至60%左右,创新加坡建国以来最低。其中,在李光耀选前称如果反对党胜出,选民便要“后悔5年”的阿裕尼集选区,反对党赢得5个议席。

这次投票结果被视为在新加坡政坛上有“分水岭”意义。总理李显龙在选后记者会承认,这次选举具有里程碑意义,46年来新加坡政局没有变化,这并不表示新加坡社会和新加坡人没有变化,事实上,这变化已经开始显现出来,所以人民行动党需要改变;选民的诉求出现显著变化,大家希望看到反对党人进入国会,扮演制衡政府的重要角色。他说:“选民给我们的信息是要政府采取适合新时代的治国态度和做法……我们很清楚地听到了你们的心声。”

5月14日,87岁的内阁资政李光耀宣布,将与国务资政吴作栋一同离开内阁。声明说:“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选举后,我们决定离开内阁,让更年轻的内阁成员团队联系并接触年轻一代,塑造新加坡的未来。”消息震动新加坡政坛。自新加坡1965年独立以来,新加坡内阁第一次没了李光耀的踪影,标志一个时代的终结。李光耀用马基雅维里式的精明与实用主义让新加坡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获得了远超其规模的影响力,在他1990年卸任时,新加坡人均GDP是1965年独立时的30多倍。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到了彻底说再见的时候。

妻子去世后,李光耀在访谈中也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人们渐渐意识到:再“强”的“政治强人”也终抵不过自然规律的无情。

新加坡的建国纪念日是8月9日,每逢这一天,李光耀都会出现在庆典上。可是国庆47周年之前几天,李光耀身体不适,病情危殆的传言一直在蔓延。于是,2012年的国庆庆典,除了一般新加坡人最期待看到的烟火、战斗机飞行表演和红狮跳伞队的演出之外,李光耀能否如期出现,成了最大的悬念。

令人欣慰的是,在国庆庆典当天,身穿红色T恤、白色裤子的李光耀,如往年般现身庆典,他的出现立即赢得现场2.6万名观众的热烈欢呼。久未公开露面的李光耀看来精神不错,当身边工作人员拿起平板电脑帮他拍照时,他也很开心地向镜头微笑。全场多次需要站起来向军队或是表演队伍致意时,他都站完全程。之后,李光耀出现在庆典上的照片也在社交媒体被疯狂流传,有网友甚至说:“见到伟大国父出席庆典很开心,但他这么虚弱又令人很心疼。”这大概也再次证明李光耀持久不衰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影响力。

2013年初,89岁的李光耀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类似中风症状,在新加坡的中央医院留医观察。他也因而第一次缺席每年必出席的丹戎巴葛集选区新春联欢晚会。李光耀身体不适的消息传开后,立即引来国际通讯社和外国媒体报道,也引起国人关注,两天内有超过1000人在留言簿上留言慰问及献上祝福。李显龙后来在Facebook上留言感谢公众。他写道:“我和家人非常感动,我们收到很多希望父亲早日康复的祝福。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和鼓励。”不久,新加坡总理公署发表文告说,李光耀已从新加坡中央医院出院,医生将会继续对李光耀施以抗凝血治疗,以降低他再次出现短暂性缺血发作的风险。

顽强的李光耀还是挺过了这一关。这一年的8月6日,李光耀再一次吸引了传媒的目光。这一次,他在新加坡总统府举行《李光耀观天下》(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的新书发表会。这本400页厚的英文书主要收录了他对世界大国和国际趋势的分析与见解,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专辟一章收录了李光耀对死亡、宗教和其他私人事务的思考。

李光耀生前无数次强调他是个无神论者。妻子去世时,他曾很直白地说:“我多么希望能和夫人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团聚,但是我不信会有这样的事。”“死亡对我来说,就是我不存在了,就像夫人过世后,我知道她已经不存在了;没有所谓的另一个世界,要不然那里早就人口爆炸了吧……”但是李光耀生前的遗愿还是两人葬在一起,正如柯玉芝生前的最后遗愿一样。

(感谢付晓英、刘敏、龚融为本文提供的大力协助) 新加坡经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生平名人吴作栋新加坡军队柯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