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投行:创立与运营
作者:李翊3月17日,中德高级别财经对话在柏林举行,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与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
筹建亚投行的倡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10月出访东南亚时提出来的。在首批21个创始成员国中,中国计划持有该银行高达50%的股权,是其最大股东。伴随域外国家的不断加入,中国将主动稀释自身的股权。亚投行总部设在北京,这是第一家将总部设在中国的区域开发银行。
作为一家侧重于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带有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的成立犹如在池塘中投入一颗石子,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陆续加入更激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反响。亚投行的意向成员国由亚洲区域国家扩展至G7国家于中国的意义,以及后续运营发展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3月20日,作为一直跟踪研究“亚投行”问题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刘东民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从区域性到全球性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英国等发达国家宣布加入亚投行会产生如此大的国际影响力?这些发达国家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陆续加入亚投行?它们的加入会对亚投行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刘东民:英国的加入超出我们的预料。对于亚投行的发展而言,这是好事情,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这也是他们经过理性分析考虑后做出的合理决策。我认为,亚投行的成立,总体上有两大目标:第一大目标是促进区域的经济合作和发展。从全球范围看,不仅在亚洲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也是极其匮乏的。亚投行的成立,将为区域基础设施投资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第二个目标,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中国这样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希望能更多地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传统发达国家的加入有利于推动第二个目标的实现。如果只是原来的亚洲国家的参与,亚投行最多只是亚洲地区的一个区域性多边金融开发机构,很难真正起到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作用。当西方传统发达国家加入了,那么它就变成一个实际意义上的全球性多边金融开发机构。这对于推进和改善全球金融治理是有好处的。
刘东民
为什么很多西方国家最初对亚投行有疑虑,甚至是批评意见,很重要一点是他们不能确定这样一个由中国来主导的新型多边金融机构是否能够符合他们想象中的高标准,不管这个高标准是否是一个全世界共同认可的标准,但至少在他们看来是这样。那么现在与其你在外面说三道四,不如直接加入进来,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这个机构去达到更好的标准。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策略。不论是从中国和亚洲国家去推动全球金融治理的改革这个角度,还是从西方国家指望这么一个新兴机构朝着他们所希望的高标准去发展的角度来讲,英国的加入,以及后来因此又产生的德、法、意的加入是有利于实现这两个目标的。
三联生活周刊:在英国宣布自己将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之后,英、美两国有一些公开争执。争执的本质是什么?美国的顾虑是什么?
刘东民:首先表达一个我自己的观点,虽然美国的个别官员说了一些比较强硬的话,但是从官方的表达来看,大家还是比较克制的,这不是一个特别激烈的争执。毋庸置疑,争执的本质还是利益的争夺。从根本上讲,这是美国希望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全球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毕竟,老大在获取红利方面总是有优先权的。另一方面也能看到,这次英国的单独行动也让美国略感无奈。美国确实想继续独占世界主导权,但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种主导权从本质上讲是有严重问题的。如果说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全球金融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就不会爆发2008年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本次危机后,美国采用了大量激进的政策使经济较快复苏。但是美国的复苏,不仅没有将欧洲、日本带出危机,而且整个新兴经济体还受到美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带来的风险——跨境资本流通所引发的风险。所以说,原有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肯定是需要改进的。美国无法从根本上继续维护这个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在将来也有可能改变其在“亚投行”上的策略。
三联生活周刊:韩、日、澳如果不加入亚投行会对亚投行未来的发展有影响吗?
刘东民: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英、德、法、意的加入已经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其实世界上重大的变化往往都是不可预测的。现在很难说,在一年内,韩、日、澳不会加入。我倒觉得,加入的可能性不算很小,特别是韩国和澳大利亚(截至本文截稿时的最新消息,韩国政府表示将于本月宣布加入“亚投行”)。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韩、日、澳不加入,也并不会影响亚投行未来的运作,以及它的成立将对全球金融体系改革产生重大影响力。因为现在加入国家很多,尤其当欧洲传统强国加入后,它已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全球多边金融机构。目前看来,这个机构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它的资金的需求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多进来三个国家,少进来三个国家,不构成实质性的影响。
亚投行的挑战
三联生活周刊:亚投行是一个商业银行吗?它和已有的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以及正在筹建当中的金砖国家银行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刘东民:亚投行是一个标准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和一般大家说的商业银行还是有显著区别的。大概有这么几点:1.目标不一样。商业银行把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银行也会强调社会责任,但这一定是在其完成核心的利润目标前提下再兼顾其他目标。而多边开发金融机构肯定不会把商业利益至上放在第一位,它实际是结合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两者的特点,要兼顾两方面的政策诉求。2.业务模式有区别。首先,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不能吸收存款,而是通过发债或者国家的捐赠来获得资本金;而商业银行靠的主要是吸收存款。第二,商业银行都要严格遵守《巴塞尔协议》的约束,而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及业务运作上是不受该协议约束的。第三,商业银行获得的利润是要向股东分红的,而多边开发金融机构一般是不分红的,所得利润都要继续投入到资本金当中。第四,商业银行的股东可以是非常多样化的,可以是政府、政府主导的国企,也可以是私营机构,而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股东通常都是政府。
亚投行、亚开行、金砖国家银行、世界银行都属于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都跟商业银行不同。但他们之间也有区别,主要反映在经营目标和市场两个方面。世行的经营目标是减贫,市场是全球,当然主要是新兴经济体和欠发达经济体,还有一些落后贫困经济体。亚行的市场就在亚洲。筹建中的亚投行,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未来的目标和市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主要市场在亚洲地区,主要业务是推动亚洲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过,有没有可能亚投行的业务会延展到其他国家去,比如说,是否能够支持亚洲的企业走向全球,在这个过程中给一些亚洲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个是可以讨论的。另外,除了标准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外,是不是可能做一些延展,也是可以讨论的。金砖银行的五个股东分布在四个不同的大洲,差异很大,仅就此可以看出金砖银行未来业务的方向跟亚投行会有明显的不同。比如说,金砖银行股东里的南非,对金砖银行的成立抱有很大期望。因为南非本身缺资金,而以南非为代表的非洲兄弟们更缺资金。实际上,南非希望通过金砖银行的成立不仅为本国的发展获得更大资金支持,可能还希望带动整个非洲地区的经济。所以金砖银行的资金有一部分会在以南非为核心的非洲地区;另外巴西在拉美地区,有一部分钱会投向拉美。所以它是以金砖五国为主要目标市场,同时涵盖几大洲的更为广阔的一个目标市场。这和亚投行的目标市场差异是极其明显的。
三联生活周刊:如此看来,与亚投行经营目标和市场比较接近的就是亚开行了?
刘东民:是的。有些人认为,亚投行的成立会给亚行和世行带来巨大的竞争,在我看来,中国建立亚投行的目标应该是跟所有这些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形成一个良好的竞合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竞合关系的出现将是市场上一个最理想的模式。因为如果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会导致恶性竞争,最终两败俱伤,这跟我们建立亚投行的初衷——建设性地参与和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是背道而驰的。但如果只谈合作,而没有竞争,这也不是一个市场所需。我们是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真正提升市场效率,才能起到真正改进全球金融治理的目标和效果。
前不久我们去拜访过亚行一位负责贷款业务的高管,他就讲,亚行和亚投行的合作需求是很明显的。他举了个例子,巴基斯坦有个大的贷款项目,需要100多亿美元,这么大的单笔贷款项目,任何单个的金融机构都难以独自支撑,因为这等于把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面。怎么办?肯定需要多个金融机构的合作。而亚投行刚刚成立,资金充足,而经验不足。亚行有好项目,亚投行有资金,如果能合作,实际是降低了亚投行的管理成本,这是个非常好的模式。全世界范围内,即使像美国这样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都是缺乏资金的。那么现在有一家全新的,主要针对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有相当强资金实力的金融机构,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是补充性的价值。所以虽然是竞合关系,其实合作的空间更大,合作大于竞争。
三联生活周刊:争取到“朋友圈”之外,对亚投行来说,下一步最大的考验是不是其运营和管理能力?
刘东民:后续运营会是亚投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作为一家开发性金融机构,虽然它不需要追求很高的收益率,但其持续运营需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收益率。这无疑对亚投行提出了几个挑战:1.项目的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亚投行需要投入的项目是商业银行不愿意去做、效益不高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但又要保证这个项目不能是一个亏损的项目;2.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能力。通常,一个多边的金融机构,因为跨文化的冲突,内部的官僚主义,它的运营效率不会很高,所以多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周期明显长于商业金融机构。世行、亚行发放一个贷款,从开始申报到最后贷款落地,短的是一两年,长的七八年都有。这一过程中,运营效率大幅下降。如何能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将是亚投行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如果亚投行在这方面做得好,还会对现有全球多边金融机构的治理和运营提供一个好的示范。
此外,亚投行能否成功运营,除了它本身能否达到开发性金融机构需要达到的目标以外,就是兼顾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维持持续运营,更重要的挑战是能否具有国际视野,秉持开放的理念和架构。表面上的爱国、狭隘的利己主义会摧毁亚投行平台的公信力与国际影响力。
从“二战”后的全球金融发展史来看,债权人往往在债务人那里没什么好形象。给别人钱,别人未必会感激你。站在西方国家的立场上,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二战”后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是很成功的,它一方面快速地帮助欧洲从战后衰败中复兴起来,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这么一个成功的马歇尔计划,如果看当时的历史,当美国人开始把钱撒到欧洲之后没有两年,欧洲的老百姓就开始骂美国人,抵制美货,因为他们不喜欢美国人的“颐指气使”。这么一个相对成功的国际金融项目的运营,最后都会导致大量的批评声音,如果这样一个项目做得不成功,又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特别是像中国,还没有过主导一个多边金融机构的经验,做亚投行是第一次,如何能在过程中让整个亚洲地区国家在较大程度上认同这个机构的运营,对它产生持续的需求,可能是一个最大挑战。这比做项目识别和风险管理还要难。去年我参加一个研讨会,会上有一个央企的高管发言,讲了他的一个强烈需求。他在海外做工程,他说,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太多,过去对外贸易,把产品卖出去把款收回来就行了。现在海外做项目,相当于我在海外要种一片树,长出一片树林来。你们有这么多专家,能不能做个研究告诉我们,怎么把中国的文化移植到外国去?我认为他把这个事说反了。按照他的出发点,他的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他首先要想的,不应是移植中国文化,而是融入对方文化;而且,“移植”这个词,本身就是不对的。因此,将来我们在推动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发展时,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有可能获得持续的成功。
亚投行的建立,不仅是一个在经济领域推动区域合作和全球金融治理的抓手,其实也是借助金融平台,增进政治互信的一个好机遇。刚才提到的马歇尔计划,虽然很多欧洲人在受益的同时还骂美国人,但在欧洲的政府机构,他们的政治精英都很清楚地知道马歇尔计划的价值。也正因为这一点,美国才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整个西方国家坚定的不可动摇的老大。在这个过程中,其政治诉求已经达到了。这种目标的达成,更多还要包含软实力的配合。所以我相信中国在目前阶段,不会去当什么世界老大,美国人也清楚。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建立这种多边金融机构,让中国人、中国企业、中国机构,包括中国政府,能够在世界上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三联生活周刊:信用评级机制会是亚投行运营管理中最核心的考验因素吗?
刘东民:信用评级对于亚投行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不是唯一重要的问题。更多的情况下,它是果而不是因。即使短时间内没有拿到AAA的信用评级,亚投行也是可以运营起来的。但是,如果希望亚投行能长期、健康的运营的话,能拿到一个AAA评级肯定是相当好的。如何能拿到AAA的评级呢?这里有很多因素。比如,传统西方发达国家的加入,对基于股本加权的股东信用评级是个有利因素。但仅此一点,远远不够。这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治理结构、治理水平的问题,运营的规范化、透明度、绩效性等等。现在外界对亚投行的怀疑和批评,就是不知道是否能看到亚投行以一个高标准去运营,这里的高标准其实指的不是股东里有没有英美,而更多的是未来亚投行是否能符合现代国际金融市场基本认同的市场规范,包括透明度问题、环保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英国等传统发达国家的加入,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会有所帮助。
对于国际规范和高标准,还要补充一点,其实并没有一个唯一的规范和标准。西方国家建立的这一套规范和体系,“二战”以后一直在用,有其优点,但从另一方面说,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实际跟这套规范和体系也是有关系的,而且从G7到G20,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2008年以后,国际社会有个基本共识,即我们的国际货币体系、全球治理体系是需要改进的。这里面并没有一个已经完善的、唯一的高标准。因此,亚投行的建立和运营,一方面要开放地、谦虚地去学习原有规范里优秀的东西;另一方面,也需要跟世界各国一起,不断改进这个规范,为全球金融治理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
三联生活周刊:亚投行是中国提出的欧亚共同发展“一带一路”这一新思路的产物吗?
刘东民:亚投行的成立与“一带一路”计划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的外交战略很明确地要把周边国家作为一个重点。这次“两会”,王毅部长的讲话就说明了这点。周边对于中国很重要,中国对于周边也很重要。在整个中国和周边的合作过程中,金融的合作可能是一个关键。通过搭建一个金融平台,推动经济合作,增强政治互信,推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肯定是中国和这个区域很强烈的诉求。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亚洲的快速发展和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无疑有利于中国经济更深地和其他国家经济融合,既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也能够帮助亚洲国家增强基础设施投资,为经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更有利于增强亚洲各国间的经贸、人员往来以及政治互信,进而缓解因南海问题引发的局域紧张状态。从这个角度说,亚投行的建立使中国构想的“一带一路”有了实在的融资支撑,它将成为亚洲区域合作的强大引擎,为亚洲国家的全面崛起贡献力量。 金砖创立美国金融金融访谈亚投行运营全球治理金融机构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