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时代的“和”畅生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4G时代的“和”畅生活04G时代的“和”畅生活1妈妈的睡眠难题

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被互联网填充得满满当当,但总有些问题,是传统的互联生活所不能解决的。比如,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越来越需要人照顾。这个时候,移动互联能做些什么?4G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亲情打破距离的阻隔,让忙忙碌碌的我们畅快相连。

在电视台工作的陈雯最近有点苦恼,不是因为工作,也不是感情出了问题,而是远在东北老家的妈妈,身体越来越不好了。上周,爸爸偷偷给陈雯打了个电话,支支吾吾半天,最后在女儿的一再追问下,才道出了令人后怕的一幕。原来,就在今年10月底的一天清晨,妈妈起床后去卫生间,等了好大一会儿也不见出来,爸爸敲门也没人应,只好推门而入,眼前的景象吓人一跳,只见老伴儿手里拿着牙膏和牙刷,歪着身子靠在马桶边,已经不省人事。爸爸赶紧打了急救电话,等急救车的时候,妈妈渐渐睁开了眼睛,她一个劲儿地问刚才发生了什么。后来医生到了,马上给母亲量血压,高压竟然有200mmHg。又做了一个全面的身体检查,医生判断,母亲晕倒不是别的问题,就是由于早晨起床后突然的血压升高,而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连续的睡眠质量不好。

陈雯的老家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父母亲之前都是当地一家机械厂的职工。陈雯的印象里,自己的童年是在一片高大的厂房中间度过的,那时候国企待遇好,父母都是工人,家里常常欢声笑语。可是,后来一切都变了。大概在陈雯上高中的时候,国企大面积倒闭,父母所在的机械厂苦苦坚持了两年,最后也破产了。一夜间,父母都成了下岗职工,整个家庭一下子弥漫上一层压抑的氛围。虽然父母在陈雯面前还是故意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敏感的女儿还是能感觉到那一丝悲观的气息。父母年龄都40多岁了,除了之前在工厂里那点儿活,又没有别的一技之长,找新工作难上加难。跌跌撞撞过了一年多,父亲终于凭借自己的一点修理技术,在一家汽修厂找了份活儿,母亲尝试着当过保姆、摆过水果摊,但一直也没有安定下来。高血压的毛病,就是在那两年时间里落下的,后来听父亲说,那时候母亲为两个人的工作发愁,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大把掉头发,后来就留下了失眠的毛病,有时候不得已只能靠吃安眠药入睡。

4G时代的“和”畅生活2(于楚众 摄)

还没等父亲把那天清晨的事儿说完,陈雯就急出了眼泪,她本以为自己大学毕业了,又在北京一家电视台找到了工作,父母都可以安心享福了。可是没想到,母亲当年落下的失眠的毛病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严重起来。又加上最近陈雯的高中同学在老家给孩子办满月酒,父母亲去随礼,看着人家父母抱着大孙子的样子,想想自己的女儿已经快30岁了还没有结婚,不免又开始为女儿的婚姻大事着急起来。

母亲在医院里观察了两天,没有大碍就回了家,但陈雯知道,像母亲这种常年失眠的毛病,并不是短时间就能根治的,只有随时监测,平时多注意检查。只是,令陈雯苦恼的是,失眠引起高血压,虽然知道事出有因,但往往是事后才有觉察,睡得好不好与自我感觉还是有差别的,要是有一种监测手段能够实时记录母亲的睡眠质量就好了。

随着4G技术的普及,这种实时监控睡眠质量的技术不再遥远,今年6月份在上海举办的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上,中国移动就推出了一系列基于4G的远程医疗技术。其中,有一款名为睡眠实时监测的系统,使用者只需要戴一个特殊的手环,通过采集心率、呼吸频率、翻身动作等数据,就可判断你的睡眠质量。借助于随时随地链接一切的4G技术,这种数据采集已经可以实现实时的远程传输,也就是说,即便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只要戴上陈雯买的手环,就可以让远在北京的陈雯通过查看一个APP软件,了解妈妈晚上睡得好不好。

其实,陈雯自己看到这个数据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陈雯可以把妈妈的手环与老家一位做医生的阿姨的手机关联起来,这样,当阿姨发现陈雯妈妈睡眠不好时,就会建议她去医院做检查,或者提醒她吃降压药。操劳了一辈子的妈妈,并不注意自己的身体,有点小小的不舒服也总爱瞒着女儿扛过去,可是,毕竟岁月不饶人,已经近60岁的母亲,现在也到了要时刻小心身体的时候了,那天早晨的昏倒,更让陈雯捏了一把汗,妈妈的身体再也马虎不得了。

其实,像陈雯这样,生活在大城市、远离父母的“80后”一代,现在也正面临着升职、买房、成家等重重压力,暂时还没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住。快节奏的生活状态,有时候会让他们不自觉就忽视了对父母的关心。更何况,即便想起来隔两周打个电话,也总是爸爸妈妈在嘘寒问暖,对自己的身体却总是含糊其辞。现在有了远程健康实时监测系统,陈雯就可以随时随地对父母的健康有了关注,一旦有什么异常,就可以打电话提醒他们。

4G就像架设了一条高速信息公路,将之前障碍重重的大数据采集并实时远程传输化为现实。之前,要检查身体,需要去医院或者专门的体检机构,而现在,只需要佩戴一个手环,基本的心率、血压等数据就会瞬间生成,即便隔着千里之遥,也可以实现无缝传输。如果没有4G,这些仍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实时监测睡眠质量,基于4G技术的这套远程健康监测系统,还可以监测心率,通过心电自动分析和智能诊断,随时监测有心脏病史的人群;还可以对术后人群进行远程监控,让他们度过一个安全的恢复期。另外,更普遍的就是像陈雯母亲这样的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中老年患者,都可以通过这套系统,来随时监控自己的身体状况,让子女放心。

为了一小时的抢救时间

远程健康实时监测系统还只是远程医疗的一个开端,它最大的意义,是充分利用了医生的碎片时间,解放了医疗资源的生产力,重新塑造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其实,远程医疗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上海多家医疗机构利用远程医疗技术,使千里之外的地震重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但随后远程医疗并没有得到很快的发展,重要原因是产业链发展不完全、通信质量无法保证。自3G时代起,国内很多机构就开始在高端市场和医院内部尝试远程医疗,搭建移动端问诊,操作模式用的是医生碎片化时间,而且患者和医生并没有通过线下诊疗建立起一定的关系。病人虽然可以通过医生库来选择名医和专家,但诊疗缺乏连续性和深入了解。

“主要是缺乏移动的终端,很多远程医疗其实还是比较原始的病历诊断,而且国内没有形成体制。”对于此前的远程医疗,一直在关注远程移动医疗技术的北京某IT公司负责人周先生认为,“网络支持和硬件保障必须到位,必须要有能实时在线传递患者诊断指标的移动设备,必须要有稳定高速的网络,保证诊断期间的流畅不间断视频,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远程医疗,而且必须得有一套有效的机制来保障医患双方的利益,以充分调动高端医疗人士的积极性。”

在3G时代,远程医疗面临数据传输的困境。由于家庭使用的医疗检测仪器功能比较单一,录入电脑也比较麻烦,病人很难将自身监控的健康数据方便有效地传输到相关的医生手中。这导致病人更愿意选择实地去看病,而不是通过远程问诊的方式来进行常规的随访和简单的咨询。而有了4G移动终端以后,病人只要使用相关的移动终端设备,或者将非移动终端设备与APP相连后,自身的健康数据就将不间断地传输给第三方或者医生,从而方便医生调阅数据并做出准确的判断。

2013年6月,江苏移动和江苏省人民医院联合推出“移动远程医疗系统”。该系统依托4G技术TD-LTE,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冠心病高清造影影像的实时数字化采集和远距离视频传输,以及高清影像的多移动终端实时接入会诊。由于冠心病诊治必须以高清造影作为诊疗依据,图像数据庞大、信息量丰富,传统的远程会诊无法实现介入影像资料的实时、清晰和便捷传输。在该项系统下,全国任意医院即可连接,专家不用亲临现场,只需远程观看实时诊疗视频画面,就可远程指导医生进行现场手术。4G提供的通畅网络,为这种不间断的视频传输提供了保障。

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在医疗急救领域,120急救车受技术手段限制,抢救重症患者时,从出车到把患者送进手术室,最快也要近两个小时。以急性心梗患者为例,从抵达医院急诊室门口到为其开通血管,目前我国需要90分钟。这90分钟,主要用于询问患者病史、抽血、初步检查、调集相应医务人员等,都是不可省略的步骤,时间很难压缩。

为此,浙江移动与杭州市急救中心合作推出了“4G急救远程医疗系统”。在救护车里安装移动工作站——由车载硬盘录像机、生病体征监护仪和平板电脑三部分组成。车载硬盘录像机可以拍摄和存储救护车内场景,监护仪用来检测病人身体状况,而医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调出患者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并通过4G网络与急救中心联络,报告患者情况,并通过远程监护,把相关信息和数据传送给医院急诊室。这样,当患者还在路上的时候,医生就能了解他的病情,提前做好接救准备。“如果情况紧急,救护车在途中可与急救中心的专科医生进行音视频通讯,指导急救医生抢救,提高急救效率。”120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仍以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例,通过“4G急救远程医疗系统”,可以直接在急救车上进行心电监护、开通呼吸机、检测氧饱和度等项目,然后传输给医院,实现急救医生与手术医生的“无缝对接”,预计能节省一小时左右的抢救时间。有时候,一个小时,就可以挽回一个生命。

桐庐县卫生局还与杭州移动桐庐分公司合作,启动了无线生理参数监测项目。“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日常的心电、呼吸、血压、血氧等生理参数监控仪,里面安上一张SIM卡,这款设备不仅能够对老人身体状态进行监测,还能将检查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如果数据有异常,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及时通知老人家属和医院。相当于请了一个家庭医生。”桐庐县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介绍说。

4G时代的“和”畅生活3运动与分享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投入到运动训练中,运动,不再是枯燥的、单调的,一旦插上了社交化的翅膀,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而这一切,也是源自传输技术的进步。有了4G,“和畅生活”才成为可能。

苏里之前曾经是个胖子,还是个体育差生。用苏里自己的话说就是:“真的胖到胸部下垂的程度。整个初中到高一时期,400多人的年级正数第二胖,体育课则是向女生看齐,能不跑就不跑。”后来虽然受马家军的感染跑过一段时间,但并没有坚持下来。苏里的父亲每年都参加马拉松,也曾拽着他上跑道,但他死活都不乐意。凡事都得讲究个机缘,苏里说:“跑步这种无聊、孤独的运动,谁逼都没戏,就得是心中那把火点燃了,必须是自己心甘情愿了,才会坚持下去。”

2012年7月,苏里受邀参加了一次耐克组织的长城脚下的公社跑步活动,在体验环节,Nike+Sport Watch GPS运动腕表让他眼前一亮——跑步数据能实时记录,并能通过Nike+社区和其他跑友进行竞赛,还可以看到全世界热门的跑步路线——这些新奇的功能令他爱不释手,而记录并分享成绩这件事,给了他更多动力不断挑战自己。用他的话说,变成了一个“数据控”。于是,他决定跑起来。

多年的运动基础令苏里具备了优于大多数人的身体素质,仅仅训练了两个月后,他参加了北京马拉松。“当你站在这个强大气场里,融入他们,成为他们一分子的时候,不论你爱不爱体育,是不是资深跑者都不重要,你会深深地被感染,坚定地迈出第一步。”

随着4G技术的普及,智慧健康已经成为可描绘的未来图景。通过可穿戴运动设备和智能手机对个人运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分析和回放功能,增强用户的健康活动意识。并基于个人、企业维度,提供好友、群组、活动、分享等社交功能,增加娱乐性,用户能够在运动的同时享受社交乐趣。对组织来说,还可以面向员工提供灵活的群组健身管理、可开展团队健身活动和班组竞赛等功能,提升员工体质,并提供数据分享到微信等社交圈、添加好友进行比赛、发起竞赛等功能,增强娱乐性。

另外一项广受欢迎的智慧健康系统名为“指尖上的体检”。在一家IT公司工作的陈光,最近几年总是奔波在全国各地处理系统维护问题,虽然公司年年都会发一张体检单,但粗心大意的陈光却已经连续两年错过了最后的体检时间,不得已事后只能自己掏1000多块钱去重新约,遇到年底忙的时候,体检中心的预约都成了难题。而且,即便能约上,体检完成后也不能实时拿结果,还要等两个星期之后才能收到。

现在,有了这套掌上体检系统,陈光就省心多了,他只需要通过终端APP来预约时间,到时候花半天时间去体检,体检中心会根据陈光的个人情况,利用依托4G传输技术搭建的智能平台,向用户提供更快捷更全面的服务。陈光也不再需要查收快递或跑到体检中心取报告,他登录掌上体检平台,就可以看到专业医生对其身体健康状况的分析。更有意思的是,基于医疗大数据平台沉淀的海量数据,体检中心会依据用户的健康程度为其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体系,并且将类似的用户归入一个社区交流平台。比如由于常年在外奔波,陈光的胃不太好,在这个社区里遇到了好多像他一样经常出差患上慢性胃病的“同病相连”者。他们一起分享自己如何在旅途中保护肠胃的小窍门,也一起交流如何用中医方式来调理健康。昔日困扰他的难题,有了同道中人的鼓励,现在也变得温暖起来。

远程教育

“和畅生活”,不仅仅体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还被广泛应用于群体之间。传统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成本高昂,而这恰恰是4G的优势所在。在4G网络之下,课堂也搭上了“和畅”的信息快车。

高琪,深圳市一家中学的物理老师,已经教了十几年初中物理,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那就是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她向本刊记者介绍,初中是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起步阶段,通常过了最初几个月的新鲜感之后,就会面临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难题。由于物理知识相对抽象,一些概念和实验,通过传统的课堂讲解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而且,班里50多个学生,基础各不相同,兴趣也千差万别。有的同学对电器很有兴趣,没事儿爱鼓捣一下电子产品;有的同学对运动感兴趣,可以自制小滑轮。但是,如何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来进行真正的个性化教育,着实让高琪头疼。之前,没有好的办法,她就只好多花一些业余时间,为一些有特别兴趣的同学设计些小题目,但终究不是办法,这些有兴趣的孩子也没法带动其他同学。

这些问题,恐怕是很多老师遇到的普遍问题。教育个性化是现代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核心命题,传统的一对一教育中,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现代教育本质上是一个流水线式的“工业生产”,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就成了考研教育资源如何优化分配的挑战。

从去年底开始,高琪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因为她们学校被选入了深圳市首批“电子书包”实验学校,将依托4G技术,率先在课堂上推广电子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和老师每人配备一个iPad,课堂中通过无线路由器和服务器组成小型局域网进行互动教学,并通过服务器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数据上传至数据存储和分析平台。课下通过4G网络连接移动学习平台进行课外的备课和学习,同时学校IT人员、老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终端管控平台对学生终端进行管控。

电子化的课堂授课方式,并不新奇,但是,像这样完全依托智能终端进行教学的模式,伴随着4G技术的推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2013年8月,荷兰开放了11家“史蒂夫·乔布斯学校”,在这些学校里,学生将不再使用课本和黑板学习,而是完全借助iPad,教室内也不再张贴学习计划、座位表、作息表、家长会和假期通知等等,信息传递将主要依赖智能终端传播。

学生们使用“电子书包”后,不用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而且学习更加直观,互动性更强了。比如点击英语单词可以原声朗读,一些抽象的原理可以通过动画来演示,更容易理解。甚至还可以将老师上课的内容录制成视频,方便回家后温习。碰到不懂的问题,平台上有学习论坛,可以将问题发在交互论坛里,问题随时可以得到解答。

更快的4G传输技术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把不同的要求、作业通过账号输送给不同的学生。上课时,老师的主机与全班学生的“电子书包”联网,讲课内容通过投影仪在电子白板上播放。“电子书包”能自动检查作业,比如所有练习题目完成后,系统会开始“检查”,实现智能作业批改,大大提高了效率。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师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在正式推出“电子书包”之前,中国移动联合各地的教育机构,对目前的电子教育做了详尽调研。他们发现:现在课堂上流行的智能终端往往屏幕太小,可能会损害学生的视力,而且终端基本不支持原笔迹的手写输入,学生长期使用会减弱其书写能力;电池电量难以支撑学生全天使用;上课时会有50~60名学生同时与教师终端相连接,但若再扩大规模,就会面临传输挑战,无法保证大数量终端的链接稳定性。

针对这些问题,移动方面做了一些特别的改动。比如在老师终端上加设了智能监控功能,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终端的使用情况;比如在学生终端加入了展示分享功能,一个对滑轮很感兴趣的同学,就可以把他平时的小实验分享给同学们。另外,为了方便家长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尝试推出了更加智能的“教育手机”,建立了学校、学生、家长的信息融合平台,让家长也成为教育中的一分子,成为孩子最贴身的老师。

随着4G技术的推广,图像与影像的传输速度更快,在线教育成为下一轮通信技术推动之下的变革领域。去年初,创立17年的美国在线教育公司Lynda.com融资1.03亿美元,免费在线课程项目Coursera在2012年先后获得两轮投资共计2200万美元,今年新一轮融资更是高达4300万美元。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尼尔森推出的2013年度《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者中,过去半年参加过线上教育培训的比例为39%。在线教育的使用者中,选择在线教育平台的比例最高,超过六成,而选择APP的比例较低,为13.0%。近八成在线教育用户月相关花费在500元以下。据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网络教育市场规模达到723亿元,预计到2015年有望达到1745亿元。

巨大的市场规模不断吸引着巨头和创业者进入这一领域,BAT相继杀入。11月25日,阿里巴巴集团的在线教育平台——淘宝同学正式上线,定位于为内容提供者搭建平台。有消息称,2014年初淘宝网曾将“淘宝同学”今年销售目标定为10亿元。与淘宝不同的是,百度选择了投资耕耘在线教育多年的传课网;腾讯则专注于授课工具的研发,早前发布的QQ 2013正式版SP5版本中,就包括在线教育的基因,官方介绍显示:群视频新增教育模式,专为远程教学量身定制,并新增演示PPT,方便使用者进行演示。所有这些,都是基于4G技术作为基础。未来,不仅仅是医疗和教育,4G打开了一张真正智能化的大网,将传统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等方方面面都包罗进来。比如基于汽车智能终端的车联网、基于家用产品智能化的物联网、基于办公设备智能化的远程办公系统……“和”所代表的,是一种连接,让每个个体不再割裂,让移动互联生活更加精彩,让世界加速融合,变得更加顺畅,更加共通。

(文    /  一凡) 苏里远程医疗4g手机4g技术4G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