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入式通缩不可怕
作者:邢海洋11月CPI降至1.4%,进口甚至比去年同期萎缩了6.5%。海外大宗商品的漫漫熊途不仅将以金额计算的进口总量拉低,国内的物价也为之走低。物价的下降还引来了通缩的担忧,以至于本该随原油调降的成品油都变相“维稳”了。输入型通缩影响民生,这是体制内经济学家频频释放出的观点。这种观点成立吗?
大宗商品折价,对资源输出型国家,国民福利会受到影响,这点不言自明。但对于资源贫乏的国家,基础性原材料价格走低本应是进口国国民的福利,相当于替政府降了税,如果说影响了国民福利,绞尽脑汁恐怕也想不出其中的逻辑。不错,即使资源再贫乏,总还有矿藏出产,比如中国的铁矿石对外依存度,2013年高达80%,进口超8亿吨,总金额1057亿美元。但还有20%,相当于200余亿美元的铁矿石来自国内的采掘商,经2014年的大跳水,中国的低品位铁矿肯定全部被排挤出局。但铁矿石40%的折价,却使得国内钢铁消费者处于大赢家的地位,全国可节省成本早超过了500亿美元。而被排挤出局的200亿美元国内铁矿产值,扣除成本的利润区区可数。
石油业的“福利账”更是笔一清二楚的明白账。基于2013年数据《经济学人》的计算,国际油价每降低1美元,中国每年可节省21亿美元,自年初的105美元/桶,如今油价已经跌破60美元,中国节省的原油进口费用超过了900亿美元。这笔明白账的另一面,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三桶油”日进10亿元的好日子的到头,但毕竟他们只生产出全国石油消费量的四成。这三家企业海外大胆扩张,购油合同一签就是30年,可它们背负的超高债务,毕竟是企业行为。同样,有色金属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也很高,如铜精矿高达70%,铝土矿50%等等。当海外依赖度大于50%时,原材料价格的回落很显然利大于弊。
但每当物价走低,经济学家们还是不免对通缩魅影心有余悸。比如在美国,就业数据逐月上升,汽车销售显示的居民消费也颇强劲,投资者却因为油价跌破了60美元/桶而大肆抛售股票。全球市场复苏的动力似乎都系于美国,可在美元走高和油价走低的背景之下,输入型通缩的前景还是令人看到危险,因为油价下跌的背后或不仅是供大于求那么简单,而是整体需求萎缩。从历史上看,能源股往往领先市场3个月至1年。目前,原油表现不及整体市场已经6个月了,意味着股市可能很快就会进入下跌。不过,美股下跌还有更直接的原因,页岩油的崛起推动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产油国,油价跳水后,能源股虽然廉价,却还看不到底。
在中国,11月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率11.7%,虽是近年来的低水平,但高于10月的11.5%和9月的11.6%。尤其是,这是名义增长率,还没有扣除价格因素,而随着大宗商品的加速下跌,11月的居民消费有了较大回升。有一种观点,与大宗商品相关的工业制成品代表的是居民的刚性需求,消费者不会因价格便宜而明显多消费。但至少,节省下来的钱可能用在其他地方。中国11月CPI虽降低至1.4%,但比上个月只降低了0.2%,而反映原材料价格的PPI却下降了0.5%,这也意味着居民刚性消费之外的商品,价格非但没下降,反而因需求的旺盛而涨价。来自需求端的涨价因素,正是经济学家喜闻乐见的。
如果说物价回落令人担忧,也只有当预期物价下降的时候,消费者们倾向于持有货币,不管利率多少都持有,使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中国企业的负债率在全球首屈一指,地方政府大手笔地撒钱建设政绩工程,沉淀下来的呆坏账恐怕也足以让货币政策决策者寝食难安。债务和通缩显然是一对敌意的组合,物价越下降,意味着欠债方需要偿还的货物越多。输入式通缩之可怕,也只是针对欠债者。 通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