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同身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失眠久了,自然成了(伪)体育迷。赛场出现斗殴与裸奔,都已能被我视而不见,掌声、歌声、嘘声,甚至是上万支塑料喇叭的轰鸣声,听着听着也就置若罔闻了。不过在最近一次亚运会上,主场观众歇斯底里的尖叫还是让我开了眼界、伤了耳膜。不管是喜是悲,每看一场体育比赛都要经历一次精神崩溃的民族,活着估计很辛苦。我感到自己很幸运。
幽默感自古以来都是被逼出来的。初中时我曾心血来潮想凑个热闹,厚厚一打数学卷子顾不上做,放学后转了好几趟车,到现场看了回“中超”。比赛很沉闷,主队很被动,场面很难看,数万名观众是骂过裁判又嘘对方球员,我被一个水瓶砸中,溅了半脸的不明液体,至今都有心理阴影。但电视机再高清也反映不出来的是,喧闹的看台上其实没有多少愤怒情绪——身临其境就知道,球迷们都是在自娱自乐。
加油或是喝倒彩,运动员听了是什么感觉我恐怕永远体会不了,但被黑压压一群陌生人居高临下地注视着,好像足以让幽闭恐惧症与广场恐惧症并发。所谓“主场优势”被科学家们研究了好久,得出结论说这仅仅是迷思,即使过去存在交通不便旅途奔劳,在21世纪的竞技体育中,主客因素对赛果的影响得不到客观数据的有力支持。我相信科学家的严谨治学,只怕他们没真看过什么大型赛事。世界各地总有那么多比赛在发生,赛事性质、竞技水平、主队人品都存在很大差异,将其量化未免不切实际。
不久前的欧冠小组赛中,曼城球迷的“不积极”被当作球队表现不佳的罪魁祸首。确实,在对阵来访的意甲罗马队时,主队看台上的“斑秃”不太美观。可曼彻斯特本来就是个老工业城,曼城队更是多年的无产阶级英雄,缺乏同城对手的国际范儿和球迷基数。大伙都是本地蓝领,周二晚上打车去看场欧冠,回家一觉醒来又得朝九晚五,再加上球票还那么贵……电视上有免费直播,还是把钱用在刀刃上,等淘汰赛阶段吧——如果曼城能晋级的话。
网球不像足球草根,运动员有专人伺候,观赛的规矩也多,不让说话不让走动,各大满贯赛事来现场助威的都是各界名流,大咖们坐在看台上屁股都僵了,就等镜头对过来时能搔首弄姿一番。多年前听到阿加西说网球是最孤独的运动,觉得这人有点顾影自怜,但孤独是主观感受,网球选手要把自己当“岁寒三友”,我又怎敢质疑他们的傲骨气质。尤其是那女单比赛,天上的鸟都快被吼下来了,隔网相望的两位显然不是来交朋友的。
某日在电视里见到纳达尔,局间嘟嘟囔囔地走到场边,全然无视摄像机的谄媚镜头,也不听身后女“粉丝”的痴情叫嚷,擦汗、喝水、摆瓶子,然后满脸鄙夷地掏出根香蕉,吃着嚼着还在念念有词。突然觉得这人了不起,换我坐那儿非得整出一场存在主义危机不可。
(文 / 心里美萝卜) 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