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眼镜和泥版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小时候,“平行宇宙”不是时髦词,“超自然能力”才是。有关“高维空间”的科普帖如今诱人地漂浮在各种屏幕上,当年有关各种超自然能力的书籍也足以使人们在某一刹那确信:人类都具有“意念力”潜能。一名日本小学生的故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不仅全面掌握了“遥感猜字”、“意念移物”等“基本”技能,还拥有让研究者迷惑不解的能力。书中记载,某天他叠了架纸飞机,奔跑着奋力掷入空中,同时高喊出咒语般的命令:“穿越空间!”据说当时有相机记录下纸飞机消失在空气中的瞬间,而那位平日拿“意念力弯曲勺子”当游戏的小学生也在那一瞬间脸色煞白、呆立原地。如获至宝的研究者们后来多次鼓励他重复同一“空间穿越”,然而再未成功。
借用现在一些维度空间普及帖的比喻,这架纸飞机相当于在多维空间的莫比乌斯纸环上飞到了纸环背面的另一维度,消失在低维世界人们的视野里。“高维空间”以及“平行宇宙”听起来不错,而且对于早就习惯于慨叹“一砂一世界”的东方人来说原本不难理解,困难的是在高冷地慨叹后无法更加高冷地补上一句“我见过”。幸好有了电影屏幕。当年3D版《阿凡达》轰动时,我曾惊讶一副3D眼镜在摧毁并重新树立人们与自己眼睛之间信任感的能力。如今3D眼镜已经平常如爆米花,视觉化了的平行宇宙们倒是占据了眼镜们当年的地位。
然而,如同我们的眼睛本就具备三维空间识别能力一样,平行宇宙其实一直在我们触手可及之处。没有电影屏幕、只能仰首望天的古代先哲们不曾想出“平行宇宙”之类的词汇,但《创世纪》的古希伯来语原文对“天”使用了复数、而古希腊早期哲学曾将世界描述为复合了诸多“天”的诸多“宇宙”,或许先哲们也曾想到过各种可以延续数小时的有关宇宙与维度的“纸包鸡包纸”故事,但他们只留下了这些单纯的词汇。或许他们早已意识到每个字母的存在都暗含了它的宇宙,而每一种语言本身就是比所有哈勃望远镜式天体照片更绚丽的高维平行宇宙。即便是大多以契约文书存世的楔形文字泥版书,它的文字触感也能更多唤起如同人类面对地外文明时的疑惑:“你为什么在这里?”
当年的日本小学生以地球年龄计算应该已是中年大叔,但我再未听说他的后续故事。我当然希望他真的具备影视屏幕上超越时间的能力,只是我看过更多以传说中超自然能力拥有者为主角编排的“伤仲永”式推理故事。相比起炫奇的图像,在语言宇宙中折叠空间偶遇前人的足迹、惊喜“原来你也在这里”的熟稔感远为宏大。那种熟稔感很像我小时候仰望阳光下仿佛空无一物的空气,静下心来逐渐看到无数微尘与一些仿佛在漂浮的微生物。后来在书中看到,那些影像实际上来自眼球周围的组织液。再后来我才意识到:我同时看到了两个空间——我的眼睛,还有它想告诉我的世界。
鸭血粉丝汤也是。
(文 / 加菲) 眼镜泥版书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