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G,“和”你在一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带着过去与未来相遇
我现在用的手机号码已经跟随了我八年,有时候觉得一个手机号码跟随自己时间越长,就越像一个老朋友,那里面寄托了太多的信息和回忆。八年,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变成了一个职业工作者,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打工仔变成了一个负责一片领地的小领导者,也从一个单身汉变成了一个父亲。八年,我走过多少路,见过多少人,从动感地带到全球通再到现在的“和4G”,中国移动一直“和”我在一起。
4G时代的到来让一切充满新的可能,而我那颗本就对“科技改变生活”充满好奇的心自然也跃跃欲试。好在,加入4G大家庭并不需要换号,中国移动承诺了“两不一快”的服务标准,即不需要换号,不需要登记,只需将原有的SIM卡换成更大容量、更安全、难以复制的USIM卡即可。为了方便客户使用4G,中国移动还提供了免费快速换卡服务,如果你不想去营业厅排队,就可以通过网站或10086热线登记,身份验证后,中国移动将根据你所提供的地址免费寄送USIM卡。这样我在拥抱4G的同时也不需要跟过去的历史说再见了。八年前,使用这个号码的时候,我开通的是动感地带服务,那时候还没有毕业,没什么固定收入,节省话费是首要需求,而且在校园里大家习惯发短信,动感地带针对学生推出了一系列符合我们喜好的套餐。后来我初入职场,收入不高,而且大部分还得花在房租和饭费上,于是我就把套餐改成神州行。神州行有一款套餐很适合经常出差的工作特点,可以在外地接打电话都免长途漫游费。5年前,我又把这个号码升级成全球通服务,一方面是收入增加了,不需再为话费精打细算了,更主要还是因为时常有出国采访的任务,用了全球通,能够更方便地和国内同事沟通汇报,也能不远万里和家人保持联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种APP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图景,上网逐渐成为手机最主要的功能,随时随地联网几乎成了一种日常,显然昔日的全球通已经不能满足我对数据生活的高需求了,好在,4G来了。
“量体裁衣”的选择
前后不到3分钟时间,我在营业厅开通了“和4G”服务。引导员在智能终端机上帮我注册了新的USIM卡,柜台服务人员向我详细介绍了4G的各种资费套餐。老实说,刚刚看到套餐价目表的时候,我有些惊讶,之前想象4G应该是一项“高大上”的服务,价格不菲,但实际并非如此。
营业人员向我介绍,现在月套餐办理最火爆的是128元和158元两种,两者的通话时间差不多,128元的是420分钟,158元的是510分钟,最大的区别是上网流量,前者是1G,后者是2G。由于工作需要,我经常出差。在路上的时间很多,有时候到三四线城市去,一些宾馆里也没有Wi-Fi,因此对上网流量的需求很大。此前用的3G套餐,每月将近200元,还只有1G的流量。最不好的感觉就是,有时候在路上看到一段很有兴趣的视频,但鉴于流量的限制,只能忍住不看,到有Wi-Fi信号的地方再打开。现在对于没加入4G的朋友来说,更尴尬的事情是,在刷朋友圈时,新推出的微信小视频会自动加载,那么3G的慢且不谈,流量费也足以让你在非Wi-Fi环境下慎刷朋友圈了。
从“和4G”套餐的设置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流量赠送的大幅提高,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移动互联的需求。如果说日常娱乐可以“忍一忍”,但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可不好耽搁。比如从前如果工作邮件里包含的附件比较大,有时候是上百页的PPT,又需要即时阅读时,就只能忍痛下载。按照我的使用经验,1G的流量,精打细算地用,能坚持到每月的25号左右,所以,每个月的最后一周,都是我进退两难的一周——既要保证必要的在线状态,又要考虑尽量节省昂贵的流量费。经过一番考虑,最终我选择了158套餐,两个G的流量包,最起码可以保证随时在线,工作邮件随时回复,实在有趣的视频短片想看就看,朋友圈随意刷,而资费却还比之前1G的套餐都更便宜。而且,如果在特殊时期,例如在操作较为大型的采访任务时,我们采访团队需要在小城采访拍摄一周,2G的流量包可能就很吃紧,那么就可以选择叠加一个70元2G的上网流量包,这个流量包非常方便,不仅可以在手机、iPad上共用,还能分享给5个人一起用。这样我就能迅速地将流量分享给同行的摄影记者们,大大提升了团队作战的效率。
现在看来,支持4G的手机已经非常丰富,除了iPhone6、iPhone5s、三星S5、NOTE4等高端机型之外,还有大量的中低端机型,国产智能手机的四大巨头“中华酷联”也都推出了花样繁多的4G手机,甚至支持4G功能的千元智能机就有几十种。不仅满足了金领、白领的需求,也让广大普通上班族和老百姓尽快体验到4G的快捷便利,所以在得知中国移动4G用户已达5000万时,我很高兴自己是其中的一员。
告别缓冲条
还记得当年GPRS流行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换了能上网的手机,办了上网套餐,但那个时候,手机上网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基本上也只能用来登陆一下门户网站看看新闻。后来换成了3G,上网变得容易了很多,但仍然有些时刻让人无比心塞。比如,有时候在公交车的时候,突然收到一封工作邮件,里面有一个带PPT的附件,需要你马上阅读并回复。先不考虑流量费的问题,更麻烦的是往往缓冲半天,PPT文件也打不开,如果碰到PPT里面恰好放了一段1分钟的短片,就更麻烦了。有很长时间,我最怕看到的就是手机屏幕上出现“正在缓冲”四个字。再比如,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出差,出行需要导航帮忙,但人坐在出租车里了,导航地图却偏偏缓冲好久还打不开,只能让出租司机把车子先停下,等缓冲完成后再确定下一步的路线。这样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打个比方说,之前我们压根就没有窗户看外面的世界,可现在有了窗户,却发现那扇窗打不开,或者打开那扇窗需要费很大的劲儿,在给人希望的同时又给了人失望、乃至绝望。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手机负担了我们几乎所有的日常职能。我们停留在手机屏幕上的总时间越长,需要做的工作越多,就意味着我们停留在某一个界面上的耐心就越少。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曾经做过一个严格的实验,他把两部片子放到视频网站上,以30分钟为界限,一部长片,一部短片,然后测试人们打开视频时所能承受的耐心。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那部少于30分钟的短片,有6%的人只有耐心停留1秒钟,有一半的人能坚持2秒钟,如果这段视频在5秒钟之内还没有缓冲完成开始播放,那么大概90%的人群就选择离开了。长片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但人们的内心也不过是短片耐心的两倍,也就是说,10秒钟几乎就是人们给一个页面缓冲时间的极限了。
4G的快,几乎可以用“零缓冲”来描述。只要在4G信号覆盖区域,使用微信、邮箱、网站等等,基本上打开之后,直接跳入页面,那条绿色的缓冲条瞬间启动,一步到底,再不像之前那样慢吞吞地前行了。尤其是视频网站,那种断断续续的卡壳现象基本告别了。4G的峰值下载速率最高可达100mb/s以上,实际传输速率是3G传输速度的10倍以上,比很多家庭用的宽带还要快。至于导航地图,更是早已不在话下。
身为媒体人,我深知对于新闻而言,及时性有多么地重要,我们总是贪婪地希望随身移动设备的网速快些,再快些,这样,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我们便可随手记录下最具价值的时刻并第一时间传播出去。现在看来,4G让一切职业带来的奢望都变得更合理了,在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4G的当天,电视台记者就是通过手机来做现场直播的,其稳定性和传播速度已经不亚于那些庞大的传统转播设备。可以想象,未来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向外界传出的第一波画面,很可能已经不是电视记者,而是现场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
今年22岁的韩刚华无疑是庞大移动4G手机用户中的典型个体。四年前他从河南焦作老家来北京工作,现在是一家著名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因为经常帮我送快递,我们慢慢熟悉起来。其实,他加入4G大家庭比我还早,早在今年年初,他就买了一台1200元的国产4G手机,开通了“和4G”服务。我问他主要用4G干什么,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因为女朋友在老家的工厂打工,他用4G主要就是为了和女朋友视频聊天。跟同事合租的房子没有安装Wi-Fi,这笔钱省下来交4G的套餐费绰绰有余,而且他还可以随时随地和女友视频。一条看不到的”和”之线就这样将一对儿异地恋的情侣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如果说古栈道将天堑变通途,那么快捷便利的4G则将重重缓冲变为了天涯若比邻。
随时随地,随机应变
之前,随时随地联网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人们把工作和生活严格分开,似乎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完成的,生活中也只是用手机来打电话发短信。4G开通之后,我的生活节奏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很多时候,我不需要穿越大半个北京城、花两个多小时挤地铁换公交去公司,而是坐在某个咖啡厅里用4G手机轻松搞定。即便要去单位,在上班的路上,也可以把昨晚的邮件回复完毕,到了办公室就可以迅速进入当天的新工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为宝贵的是解放了人的时间,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生活半径。随时随地,只要有4G的快速和便捷,我就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今年五一假期,我跟家人去杭州旅游,也切实体验了一把公交车上的4G移动生活。从去年3月30日,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了4G网络免费体验公交线路——B1线,由黄龙体育场通往高校密集的下沙区。中国移动在这条线路的55辆公交车上都安装了4G转换设备,把4G信号转化为Wi-Fi。只要乘坐B1线的中国移动用户,在车厢内搜索到“CMCC”的网络,输入中国移动发送的系统密码,就可以在4G网络覆盖的公交车上随意上网、在线看电影、下载软件。我在行驶的B1线公交车上下载了一部1G的视频,用时才半分钟左右,而在线看电影看美剧,也非常流畅,现在每天在B1公交车上网的人群已经达到1万多人。
事实上,不只是公交车,4G对我们“在路上”的关照已然延伸到了飞奔的高铁之上。2014年1月,京津城际高铁作为全国首条实现移动4G网络全覆盖的铁路,实现了300公里时速高铁场景下的数据业务高速下载,也就是说,当我落座在高铁中,我便可以随着当时的心情选一部应景儿的高清电影来陪伴我度过几个小时的旅程,而当我去开水间打一杯热水泡好一杯暖茶时,电影已经下载完毕。那个为了在高铁上不无聊而提前下载好电影的“储备”时代已经过时,新的“随机应变”的自在时光正在4G的推动中悄然而至。如果说从前3G上网是我们追着互联网跑,被动地等待进度条不紧不慢地缓冲,那么现在就是4G追着我们走,真正用心地和你分享每一个或轻松或感动的时刻,最重要的是,它更“眼疾手快”,总能无需等待的相知相随。
潜移默化的“和”
据媒体最新的报道,截止10月底,中国移动的4G客户数已突破了5000万。中国移动已建成57万个4G基站,将在今年底完成70万个4G基站建设,深入覆盖300多个城市,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和发达乡镇覆盖,人口覆盖率达到75%。而且,支持移动4G的手机款型达到520多款,其中有360款为千元智能机,普通老百姓都能轻松购买使用。
“和”就是在你身边,为你实现——飞快的网速、宽广的覆盖、丰富的手机终端、亲切的服务??这些都是“和”的重要载体。“和”的内涵已经潜移默化渗透到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弥合了那么多的不便,将工作与生活无缝连接,将陌生与熟悉瞬间转化,让一切连接变得扁平化,让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细细一看这样的例子就在身边,不胜枚举。
出租车司机徐师傅也住我们小区,他今年51岁,但说起话来精气神十足。由于住得近,我时常打他的车上下班或办事。有一次我乘他的车去公司,一路上听着他安装在驾驶仪表旁的手机里不断传来报单的声音,徐师傅则悠闲地一路哼着小曲。虽然不再年轻,但徐师傅总愿意和时代同步,对新鲜科技也总抱有好奇,他说现在打车抢单的竞争程度非常激烈,有时候明明是距离自己很近的单子,但碍于手机网速局限就愣是抢不到,眼看着唾手可得的生意被从眼前抢走。后来移动推出“和4G”业务,不管是出于赶时髦的心态还是确有工作需要,徐师傅不加犹豫地赶紧换了一台1000多块钱的4G手机,并根据实际需要开通了一个两G流量的数据包套餐,他感慨:“没想到这么划算的手机套餐抢单速度那么快!”徐师傅略带骄傲地感慨道,在市区的繁华地带,使用4G网络的抢单成功率远高于3G网络,他还因此连续两个月进入了打车软件排行榜的前十名,获得了价值2000多元的奖励。
在一次采访任务中,我还认识了某洗衣机品牌的高级技术顾问陈博士,他带着研发任务与我一同来到重庆的一个县城,对传统手工艺织染技术的探访。在小镇上很难找到有Wi-Fi,但我看到陈博士用手机拍照、拍摄视频并传送给外地的研发人员时,就知道他一定使用的是“和4G”服务。后来在闲谈中,陈博士讲到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常常要奔赴织染工艺的现场,去实地考察工艺的特质,从而为开发新的洗护技术做调研。“从前常常碍于不能及时与实验室的同事沟通现场情况而耽误了项目进程,现在用了4G网络,能把观察到的织染画面第一时间发送给实验室同事,他们可以及时做出研发上的反馈和调整。”在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外,陈博士还在朋友圈中培养了一众“粉丝”,他将只有深入“一线”才能看到的手工艺画面做成微信小视频,发到了朋友圈中,让大家能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光景——老手工艺人于青山绿水间,慢慢织就他的朴实年华。
同样因为现场分享而,引得大家赞叹不已的还有考古学者老赵,在我的朋友圈中,就属他的分享最有人气,那些通过4G网络及时发布的考古发掘现场的图片、视频,常常引起一波又一波羡慕和讨论,关于“神秘主义”的唏嘘和来自他的科普回复,都让人看了大呼过瘾。最初老赵还是在我的“怂恿”下将他中国移动的3G业务升级到了“和4G”套餐,现在他终于尝到了4G的“甜头”,他将一个荒野之外的精彩古代文明图景通过4G网络传递给了当代城市中的我们,这总有种“时空穿越”之感,似乎4G不仅将考古现场的工作人员与遥远的我们连接在了一起,还将最质朴的古代中原与现代大都市连接在了一起。
至此,我也更越发能理解,在通信领域中的“和”,更突出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物与物之间的无限的连接。在当下和未来,科技创新始终和我们同步向前,让一切想象成为真实的可能,让一切关系更加紧密,也让我们得以和世界分享更精彩的移动互联生活。
“和”善4G
哲学上讲万事万物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而移动通信的出现很好地具象了这样的联系。4G就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经纬交错,不仅将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也令人和城市更紧密互动。
还是这次杭州的旅行,让我切实体验了一把4G城市的快捷便利。目前包括西湖边在内的杭州大城区范围内已经都覆盖了4G网络,4G基站达到2400多个。西湖景区还增加了“智慧西湖”信息服务亭。服务亭由自动取款机、信息查询终端和自动售货机三部分组成,通过信息服务终端,游客可以在线查询景区路线、餐饮、交通等信息,还能通过身份证感应系统直接购买景区门票。此外,每个信息亭上都提示游客搜索“CMCC-4G”,可以免费使用服务亭的Wi-Fi信号,不少游客在服务亭周围使用网络发微博发微信,“因为4G的网速很快嘛,而且是免费的,过来拍拍照发微信或者玩累了坐下来用Wi-Fi看个视频都很方便。”一位游客很高兴地跟我分享4G所来带的及时的乐趣。整个西湖景区有80个这样的信息服务亭,亭子里安装了中国移动的网络模块,把4G信号转换成任何人都能使用的Wi-Fi信号,只要手机有上网的功能,都能享受到4G网络带来的一份来自城市的善意。
由新品牌“和”所带来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多,但这其中唯有一点不变的是“和”所蕴含的“情义”,即超越简单的消费与被消费的范畴,它所折射的运营商性格已经不再是交易者,而是变成了一个宽厚温良、处处为你着想的好友。
开通4G之后的第一个月末,我收到中国移动发来的一条短信,不仅提醒我的流量使用情况,而且还推荐我更换套餐,从158元套餐换成128元套餐,因为我那个月的数据流量只用了不到1G。有的朋友担心4G上网速度快了不少,会不会造成流量超标使用,我当然也有流量用超的情况,对此也并不用担心,我了解到当4G套餐外费用达到10元时,就会获赠10元/100MB的自动加油包。“自动加油”让人省心省力。并且中国移动专门推出了数据流量提醒和流量封顶“双保险服务”:除了发送流量超量提醒,当客户每月流量费用累计到达500元时,会执行费用封顶,之后还会启动流量保护措施,关闭当月流量,下月自动开启。藉由这样贴心的细节,“和”所带来的暖意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入繁忙的生活,带来便捷和贴心。
回想12年前刚刚拿到手机的那一刻,那种兴奋之情或许已经久远了,但相信科技改善生活,以及对未来充满好奇的心,到现在仍然不减。翩然而至的4G时代,让我又重拾了那份久违的好奇与憧憬,“和”4G在一起,总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文 / 一凡) 通信移动互联网运营商中国移动手机流量4g手机4g技术4g套餐4g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