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开闸

作者:谢九

11月1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有关沪港通的税收政策,在沪港通正式开通之前厘清了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几大问题。

对内地个人通过沪港通投资港股的转让差价所得,三年内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香港市场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上交所上市A股的转让差价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和暂免征收营业税。而对于股息红利则没有暂免的优惠政策,内地个人投资者如果投资港股取得的股息红利,需要缴纳20%的个税,这远远超过目前内地投资者在A股市场所需要缴纳的红利税,目前A股市场对于股息红利实行差别化征收,鼓励长期投资,持股超过1年的税负为5%,持股1个月至1年的税负为10%,持股1个月以内的税负为20%。反过来,香港投资者如果投资A股市场,所获股息红利按照1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虽然沪港通表面上看似两个市场对等开放,但是从开放股票的数量来看,沪市对香港投资者的开放显然高于香港对内地投资者的开放程度。沪股通包含的股票为上证180指数的成份股、上证380指数的成份股,以及A+H股上市公司的上市A股,其中被纳入风险警示板的除外,如果从数量上来看,沪股通的总数量大概为568只,目前沪市上市公司为985家,占沪市上市公司比重约为58%,这意味着上海市场有近六成的上市公司对香港投资者开放。如果以市值来看,这一比重显然更高,由于沪股通的标的多为大盘蓝筹,市值占沪市总市值的比重高达九成。而港股通包含的股票为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的成份股、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的成份股以及A+H股上市公司的H股,从市值来看,港股通的标的约占联交所上市股票市值的80%。不过如果从股票数量占比来看,这一比例就显得较低,目前港股通的股票总数量共268只,香港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729只(截至10月份),占比不到16%,这也意味着,其实还有绝大多数的港股还没有对内地投资者开放。

沪港通对于两地的投资者门槛也设置了不同的标准,参与港股通的境内投资者限于机构投资者以及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余额合计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参与沪股通的香港投资者则不设准入条件。

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在沪港通试点初期实行投资额度控制管理。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05亿元人民币;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沪股通每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沪港通交易过于活跃,有可能出现额度用尽,投资者无法买进的情况。

从表面来看,沪港通的影响在于为沪港两地市场带来一定增量资金,不过这只是最浅层的影响。3000亿元人民币的沪股通额度,和沪市18.6万亿元的总市值相比,占比仅为1.6%左右;而港股通2500亿元人民币的额度,和香港市场25.3万亿港元的市值相比,占比也仅为1.3%。所以,从今年4月份李克强总理首次在博鳌论坛提出沪港通,到11月中旬正式获批,无论是香港市场还是内地市场,表现都较为平静,并没有因此出现大幅上涨。当然,如果考虑到后期沪港通额度的上调,以及沪港通开闸之后对于更多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提高,带来的增量资金可能会远远超过官方额度,沪港通对于股市真正的影响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慢慢显现。

如果从更高的层次来看,股市在一定意义上只是沪港通的一个通道,沪港通更大的意义在于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个绝佳的试验田,与此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带来新一轮的机遇,为低迷的香港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如果将沪港通和当年夭折的港股直通车相比,就不难看出其真正意义。港股直通车更多可以视为内地送给香港的一份大礼包,沪港通和港股直通车的区别表面上似乎只是将通往香港市场的单行道改为双向通道,但实际意义远超于此。除了为双方股市带来一定的增量资金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香港的离岸人民币找到了一条投资的路径,这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沪港通能够获得成功,既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开拓广阔空间,又可以由此确立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稳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借此提振低迷的香港经济。

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否能够成为国际化货币,核心指标在于这一货币是否在国际市场上有足够宽广的使用途径。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虽然很快,但使用途径主要发生在贸易结算领域,但对于一个真正国际化的货币而言,贸易结算最终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交易发生在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如果还是沿用过去的推进路径,仅仅依靠贸易结算来拉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始终会比较有限,无法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

过去几年,我国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同时遭遇了瓶颈,主要原因还在于香港的人民币没有更多的投资途径,香港的大部分人民币都是以存款的形式存在,截至今年9月份,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已达到近万亿,为9445亿元。一旦将来人民币告别单边升值的趋势,或者进入降息通道,人民币在香港的吸引力可能就会大幅下降。如果不能为香港的离岸人民币找到一条合适的出路,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空间将会相当有限。沪港通的开通显然将大大拓宽香港人民币的使用路径,使得香港的人民币不再只能存放于银行。上交所在答记者问时说:投资者参与沪港通原则上采用人民币进行交收。内地投资者仅限买卖港币报价的港股,以人民币进行支付。香港市场投资者仅限买卖沪市A股,以人民币进行交易和结算。

而对于香港而言,在过去几年,香港一直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但是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新加坡、伦敦和法兰克福等等,开始参与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竞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今年10月份,英国政府在伦敦交易所发行了20亿元的人民币政府债券,并将其纳入英国的外汇储备之中,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在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竞争中,香港虽有先天优势,但也并非毫无压力。此次沪港通开通之后,香港高达万亿元的人民币将获得新的投资路径,由此为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第一中心增添重要砝码。在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之后,香港人每日兑换人民币2万元的上限也同时撤销,此后香港人兑换人民币将不再受限,人民币在香港有望迎来新的增长期。

在沪港通开通之后,深港通何时开通可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来自证监会、香港和广东等官方人士的表态,都表示要积极推进深圳和香港两地市场的双向互通。深港通和沪港通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推进过程可能会有更多的障碍。深圳市场大多以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为主,估值水平很高,不像上海市场以大盘蓝筹为主,很多大蓝筹的估值甚至低于港股,所以,如果未来的深港通照搬现在沪港通的模式,有可能会给深圳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 沪港通开闸股票投资港股通人民币港通港交所上交所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