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闲置”老年人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年前,我在江苏大丰县大中镇量具刃具厂工作,当时由于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量不过关,难以形成批量生产和打开市场销售局面。在这样的困境下,企业从上海量具刃具厂聘请了8位已退休的工程师和技师,在短短的一年中,解决了20多道技术难题,使产品畅销全国,并一举打入国际市场。8位上海老年人才,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救活了一个企业,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其实,以我的观察和感受,有不少因年龄关系而不得不退休的老年人身怀“绝技”。就拿一些医院来说,主任医师在医术高超时退休了,可他们大都健康状况良好,完全可以留用继续为病人服务,可患者只有找到他们家里看病了。病人总希望找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就诊,但在有些医院门诊里,能为患者看病的高年资医师并不多,于是社会上托熟人就医成风。

我关注过一个报道,说江苏省对老年人才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闲置”十分严重。江苏全省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退休人员就有29.64万人,占全省在职科技人员的13.4%,他们当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2700多人,他们都是各个专业领域的有突出贡献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在我国老年人口中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个庞大的老年人才群体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而且奉献精神特别强。然而,这一巨大的老年人才资源远远没被充分利用。据几年前南京市对1000多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年科技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想发挥作用却没有机会”老年人才占多数。

从生活实践中我感悟到,经验是真知与灼见之母。老年人才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就其社会属性来说,意味着经验和智慧,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目前,社会上还存在对老人的偏见,认为他们是一个越来越沉重的包袱,却忽略了老年人才对于社会的特殊价值。如果在制度设计上能鼓励特殊人才以各种灵活的方式延长为社会做贡献的时间,无疑是对老年人才的合理安置。

(文 / 江苏大丰 戴文华) 闲置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