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雅和谐:西安的城市特色之道
作者:陈晓( 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总规划师韩骥与夫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
)
三联生活周刊:西安古城墙是农业文明下的产物,这样一个代表农业文明的庞大建筑,对现代城市的价值是什么?
张锦秋:古代农业文明的城市到工业文明时代肯定不符合使用要求,所以在全世界,古代城市由于社会发展、城市功能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膨胀、城市交通工具的变化,大多会破了古城建新城。但有一些国家和城市的古城比较好地被保护下来,比如罗马。虽然它的古城墙也残缺不全,但好歹保存下来了。再比如雅典、伊斯坦布尔,还有莫斯科,他们有些城墙还是保护得比较完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有一些典型的古城垣保护下来了,所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面有一个很专业性的组织——古城堡保护专家会议。
为什么这些城市的古城垣这么受重视呢?因为这些遗产是这个国家或者这个城区的图腾或标志,具有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对现代社会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文化的概念。
西安是古都,它从周代开始,从公元前1000多年开始到公元900年前后,作为都城总的跨度是2000年左右。这段时间,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纷争到逐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强大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篇章。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安沉积了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虽然现在地面上可见的古迹已经很少了,但地下的埋藏非常多,历史记载也非常多。西安的明代城墙,在国际上都被认为是保护得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伊斯坦布尔、罗马的城墙都没有我们这么完整。所以,西安的明城墙首先是在于它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它代表这片土地上3100多年的建城史,它包围的古城曾是隋唐长安的中央办公区,被称作皇城。后来隋唐的古城墙虽然没了,但还能看到它的遗迹。我们看到城墙西北角是圆的,据考古专家说,这是唐代皇城城墙西北角的一部分。还有明城墙的西边,古都大酒店旁边有个叫“西五台”的地方,有块东西走向的高地,上面有一组寺庙。很奇怪,寺庙一般都是南北向,但这组寺庙是东西向。据说那块带状高地,就是当年皇城和宫城之间的城墙。这座明代的西安古城,是在隋唐中央政府办公地1700年延续下来的一个城市。虽然这块地方的房子都没了,但这块土地上,这个城市空间一直留存下来了。
所以说西安城墙,不仅是明代的,也是隋唐皇城的延伸。这块十几平方公里土地上还有很多东西都没有去发掘研究。这样的一座古城,说图腾,说标志,都不足以表达它的历史内容和价值。
( 大唐芙蓉园
)
三联生活周刊:著名建筑师阿道夫卢斯说过,装饰就是罪恶,所以现代城市对建筑的功能性要求是很高的。如果从功能角度看,古城墙在现代城市中是否具备现实功能?
张锦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化社会,所有的城市功能都装在旧城这个壳里面,不可能,它只是成为现在城市的一个“核”。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旧城是西安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从民国到现在,政府机构一直在这个核里,古城是西安的行政中心。早年一些文化设施,比如唱秦腔的易俗社、图书馆,也都在旧城里面。西大街上集中了一些名牌老店,在整个关中地区都算经济很繁华的中心城市。
( 大唐华清城 )
但解放以后,西安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工业基地,150多项援建项目,很多都放在西安。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是通过城市规划来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第一版总体规划,把新的工业建设都放到了城郊。东郊是纺织城,西郊是电工城,南郊是科教文教城,北边当时因为有汉长安城、大明宫等很多遗址,被规划为控制区,一大片都是农村。第一版规划时就有古城保护的思想。
所以,古城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是意味着在古城里捣腾,去添加新的工业的、信息的东西。它是行政中心,还有旧城的老百姓是这个区域的主要居民,其他功能往城外发展。新的文化设施也逐渐往城外建了。本来省图书馆就在西大街,很小的,现在二环路边建了新的图书馆、美术馆。有种说法,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实际这种说法很不科学。它限制不住的。城市的功能,城市的规模,城市现代化的交通,都要向周围发展。由于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以现代城市历史文化的“核”而存在。这是古城跟现代城市的关系。
( 张锦秋设计作品:曲江池遗址公园
)
三联生活周刊:古城作为现代城市历史文化的“核”,这个说法比较抽象。具体到城市的发展,一个“核”可以如何引导或者影响现代城市的建设?
张锦秋:古城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世界范围内有不同的路子。比如罗马躲开了古城,去距离古城还挺远的地方建了个新城,把政府都搬过去了。但是即便建了新城,真正要接待国宾或者国际友人时,还是会在老城卡彼多利广场上的市政厅。他们觉得这才反映他们的国格、悠久历史与自豪感。老百姓要办结婚登记、拍婚纱照,也还会到原来的市政厅来。对现代生活而言,历史的凝聚力、感召力,就表现在这里。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 )
所以,现在建现代化的大西安,将来要西咸一体化,以后还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但旧城的历史价值是永存的。如果我们保护得好,还会更好地显示它的历史价值,发挥它的作用。旧城是西安历史文化的核,从50年代到现在的城市规划也把它作为一个核。中国传统城市是井字形格局,不像巴黎那样放射型路网,西安的城市规划继承延伸了方正格局。
中国的城市很讲究轴线,长安隋唐时的轴线是朱雀大街,路宽150米。盛唐的时候,建了大明宫,正对大雁塔,又形成了一条盛唐时期的轴线。到明代时,把城墙圈从唐皇城往东往北扩大了一点,所以明清府的中轴线就比唐长安中轴线偏东一些,就是现在所见旧城南门、钟楼、北门这条轴线。这三条轴线至今依然存在。新的城市规划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这几根轴线,把它作为新的城市规划的干道,并且利用广场等形式来加强这些轴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比如南门广场,是很典型的,就在明西安城的轴线上。古代南门外没什么重要设施,但在现代城市中对它的功能要求不一样了。西安接待国宾经常是在南门,这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之门,克林顿曾经称赞它是“国门”。探索中国的大树之根,要从这儿开始。因此,这个大门具有很强的礼仪性,老百姓还可以在这个广场举行各种活动,这是现代西安赋予它的功能。
( 陕西省图书馆
)
在旧城外,标志性历史建筑的作用就发挥得更明显了。比如大雁塔,很长一段时间周围都是农田。后来西安城市往南发展,修建了大雁塔北广场、南广场等文化设施,大雁塔这座古建筑,在现代城市里就更好地发挥了标志性作用。
西安在城市规划上很注意在原有主要道路的节点上设计各种广场,给城市添加新的、现代的机理,古今交融。保护、建设和发展交融,而不是互相抵触。
( 西安“八水润长安”景观之一——汉城湖景区鸟瞰
)
三联生活周刊:具体到古城墙,它的修缮完成后,旧城接下来会怎么样发展?
张锦秋:旧城的建筑高度是有控制的,因此并非大发展就是建大楼,而是要优化提升,使得老百姓居住条件更好,交通更方便。旧城圈里的行政中心搬走后,交通缓解了一些,但旧城的交通网络还没有完全打通,城里有很多断头路,所以城市交通经常堵塞。比如旧城内的顺城巷,过去有些地段是走不通的,但现在结合城内环境的整治都打通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也要优化提升。小的工厂该搬出去的就搬出去。有些小工厂都倒闭了,可是在城里还占一块地,都清出去,在旧城里做一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建设。旧城里面还有些很好的民居,比如八路军办事处、七贤庄一片,都是民国时的高档住宅,但现在住得乱七八糟,这些也要逐渐整顿清理,还民居以本来面目。
三联生活周刊:在旧城的优化提升方面,您是比较早的探索者。这次南门广场的设计者赵元超就提到您上世纪90年代设计的钟鼓楼广场,将古迹融入现代城市的生活环境中。请谈谈您设计钟鼓楼广场时,是如何考虑处理古老建筑与现代城市的关系的?
张锦秋:钟鼓楼广场在旧城十字街的西北角。从解放前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一大片杂七杂八低标准的房子。西大街的沿街有几家西安老牌餐饮,泡馍馆、饺子馆等等,但房子歪歪斜斜,很破旧。这里地处热闹的商业区,由于没有城市公共空间,老百姓到了这里,没有休息的场所。因为是十字路口,车流量和人流量都很大,过马路都很紧张。游客想参观钟楼,要穿过人车混杂的马路才能进去。
上世纪80年代初,城市规划部门就想在西北角建一个绿化广场,以改善环境,但老百姓不同意,而且拆迁民房,政府也没钱,这个规划设想就一直无法实施。到90年代初政府征集钟鼓楼广场方案,我们提出了开发地下空间的方案,通过现代城市设计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设计地下空间,卖给企业家做商城,用这笔资金来完成搬迁,并建设地面绿化广场。后来政府接受了我们的这个方案,但里面有很多技术难题。消防部门规定只能地下一层搞商业,但钟鼓楼广场项目的拆迁量很大,如果只盖地下一层,价值不够。消防部门说,如果能让消防车开到地下去,地下二层也可以做商业,所以我们做了个下沉广场、下沉商业街,这样消防车可以到地下。这些都是现代的设计手法。所以有评价说,钟鼓楼广场的规划设计理念是很新的,是现代的。名牌老店还建在地面上,这就有个风格问题。有人问,你为什么没在这里做个唐风建筑呢?因为钟楼、鼓楼是明代建筑,在这里做唐风建筑就不合适。最后广场边的老牌名店采用了关中地区的明清商业建筑风格,以求与钟楼、鼓楼相协调。
作为历史名城,既要保护,还要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比如交通和人车分流的问题。下沉广场有地道穿过西大街和北大街,购物的人就在下面走,把马路让给汽车,解决人车分流。
有些人认为我的设计平凡,不够震撼,但这个城市已经够伟大了,我们的设计又怎么可以僭越呢?钟鼓楼广场只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方式,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不破坏城市格局。现代的城市建设,通过规划、城市设计,赋予老的历史遗存新的生命。旧城的作用不是仅仅让人看看这个图腾,而是可以与现代城市融为一体。
三联生活周刊:哈佛大学专门研究城市的一位学者曾经说:失败的城市总是相似的,成功的城市各有各的不同。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陷阱就是没有分别的弃旧迎新,或者毫无顾忌的标新立异,结果要么丧失了城市的特色,要么造成不和谐的城市景观。您觉得如何建设一个既有特色,又在外观上和谐的城市?
张锦秋:我觉得,城市文化孕育着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应该彰显城市特色。比如人家评论我的建筑比较大气,我觉得更多是与西安这个周秦汉唐的千年古都,特别是汉唐文化有关。我认为,西安这个古城,它是都城,并且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辉煌、最强盛时期的都城。现在大家都觉得北京故宫不得了,但唐代一个大明宫就是北京现在明清故宫的四倍。唐长安城方圆84平方公里,规模之大,国力之盛,文化之发达,绝对是一个高峰。所以我要根据城市的不同性格来设计不同的作品。苏州的小桥流水边,就不能采用西安这种雄浑的建筑;在西安设计出像苏州园林那种秀丽、纤巧的建筑,人们就不会认同它适合于汉唐长安。
建筑师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城市,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方式。我跟年轻人也反复强调,城市文化孕育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把威尼斯的东西搬过来了,把瑞士的东西搬过来了,我对这些事情是坚决反对的。搬过来的东西不是彰显你自己的城市特色,是一个建筑模型,是一个舞台布景。我不否认个人有一些偏好或者兴趣,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在建筑中,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处理城市和建筑的关系,建筑要有意识地彰显城市特色,这样就不会千城一面。 城市设计钟鼓楼和谐西安张锦秋广场设计大雅建筑文化城市西安城墙特色西安建设建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