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QE落幕

作者:谢九

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结束资产购买项目,第三轮QE(量化宽松)如期结束,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货币刺激试验终于落下帷幕。

尽管美国的QE已经谢幕,但是其功过并无定论,而且预计争议还将在未来很多年内持续下去。QE的支持者认为量化宽松降低了市场的资金成本,成功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复苏和就业市场改善,美国经济能够率先于欧洲复苏,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QE的刺激。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发布的声明也认为,自美联储推出资产购买计划以来,美国劳动力市场前景有了显著改善。而美国QE的发起人、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对QE的评价是:“实际上有效而理论上无效。”

而反对者则认为美国的经济复苏和就业市场改善其实和QE并无太大关系,相反,QE为资产泡沫埋下了更大的隐患。纵观三轮量化宽松,从拉动实体经济增长的角度看,美国的QE政策仅在第一轮起到过一定作用,第二轮的主要效果是制造全球资产泡沫,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到了第三轮,刺激效果更是呈现边际效应递减。在反对QE有效性的人群中,包括伯南克的前任、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

在美联储宣布正式退出QE后,美国发布了第三季度经济数据,GDP增速达到3.5%,显著超出市场预期,这也从侧面支持了美联储退出QE的时机。不过,尽管美国经济数据超出预期,但是市场对此反应平淡,认为美国三季度超预期的表现可能很难持续。在美国三季度3.5%的经济增长中,其中1.3个百分点来自净出口的贡献,在全球经济疲软以及美元升值的背景下,净出口对美国经济的拉动难以给予过高的期待。另外,美国三季度的增长中,国防支出贡献了0.7个百分点,这其中很大部分来自对“伊斯兰国”武装的空袭行动,正因为如此,也有市场人士开玩笑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应该感谢“伊斯兰国”。

QE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后,市场对于美联储的关注集中于何时加息。美联储何时加息,主要取决于就业和通胀水平,尤其是后者是否能够达到2%的预期目标。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此次发表的声明中表达了对于未来加息的态度,委员会认为,为支持就业最大化和价格稳定,在资产购买项目结束后,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当前0%〜0.25%目标范围内相当长时间是合适的,如果未来信息显示就业市场和通胀的改善快于预期,美联储可能早于预期加息,反之,如果改善速度慢于预期,则美联储可能晚于预期加息。

从目前看,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可能会在2015年中开始加息。不过考虑到当前全球经济的复杂性,欧洲经济再次面临第三次衰退的风险,中国增长预期也开始下调,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这些都为美国经济的通胀目标带来较大干扰。因此,虽然未来美联储加息是高度确定的事件,但是加息的时间窗口是否会出现在2015年中,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除了加息,美联储的另外一大挑战在于如何缩减资产负债表。在经过数轮大规模量化宽松之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扩张到史无前例的4.5万亿美元,即使是现在退出QE不再继续购债,美联储只要持有这些庞大的债券资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继续起到打压债券收益率的效应。所以,严格意义上看,美国还并没有完全退出QE,量化宽松的影响在未来几年还将继续存在。如果美联储不采取主动出售资产,而是依靠债券自然到期的方式,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缩减到危机前的常态水平可能需要10年左右才能完成。

虽然美联储在表面上退出了量化宽松,但是全球性的货币宽松并未因此终结,其他一些大型经济体的宽松政策方兴未艾。美联储刚刚宣布退出QE,日本央行宣布将每年基础货币的货币刺激目标加大至80万亿日元,此前目标为60万〜70万亿日元,日本央行此举大大出乎市场预期,被视为“孤注一掷”。由于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效果并不明显,加之面临即将上调消费税的压力,日本在货币宽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欧洲央行也在酝酿继续放大货币宽松力度,计划将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从现有的2.1万亿欧元扩大至3.1万亿欧元。由于欧元面临第三轮衰退的压力,加之通缩和就业毫无改善的迹象,核心区德国经济也开始出现放缓的迹象,欧洲央行要求大幅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增长压力面前,中国央行也开始明显放松了货币政策,虽然力度不及欧洲和日本央行,更多还只是定向宽松,但是基本上可以视为已经处于全面宽松的前夜。从央行上半年对国开行提供1万亿元的抵押补充贷款开始,市场就解读为中国式QE拉开帷幕,随后央行开始陆续对五大行和其他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还通过正回购等方式引导利率下行。货币调控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而放松力度也越来越大,无论从资金供应量还是资金利率,央行已经开始新一轮的货币宽松。按照中金公司最新的预测,中国央行明年可能全面降准四次,降息两次。

不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另外的风险。在美国终结QE和加息的预期之下,美元中长期走强是大概率事件,美国量化宽松期间刺激大量的国际资本进入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在后QE时代将会逐渐回流美国,这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带来冲击。在目前欧洲、日本大幅宽松之际,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在“金砖五国”中,除了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俄罗斯在今年都已经先后加息,一方面是为了对抗通胀,更是为了抵御资本外逃对本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尤其是近期的俄罗斯,尽管遭受油价暴跌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打击,但由于卢布在最近一个季度已经大幅贬值超过15%,俄罗斯央行不得不通过加息来阻止卢布下跌,即便如此也难以挽回卢布的颓势。

与其他金砖国家比,中国目前所受资本外逃的冲击相对较轻,但是随着未来经济增速放缓,美国正式结束QE之后进入加息周期,这种风险可能会逐步上升。下半年以来,我国的外汇占款持续负增长,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资本外流的迹象。长期以来,中国以就业作为稳增长的重要风向标,本届政府在过去一年多里也始终强调不搞大规模强刺激,其中很重要的底气来自就业指标始终保持不错的水平,今年经济增速虽然大幅放缓,但是前8个月就已经完成了全年新增1000万人的就业指标。但是从下半年以来,在就业指标没有恶化之际,国内货币政策开始明显放松尺度,很重要原因在于除了就业之外,债务违约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成为中国需要担心的另一大潜在风险,如果未来发生大规模资本外逃,这场危机就有可能通过房地产市场引发。在过去一个月里,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性再次得到明显关注。从国庆前夕央行突然放开房地产信贷政策,到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稳定住房消费,过去一年多时间几乎不被提及的房地产,在最近一个月时间里被两次关注,房地产的引擎地位似乎又开始重新回归。

中国经济如何应对增速放缓,以及后QE时代的挑战,随着年底中央工作会议和明年“两会”的召开,中国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将会逐渐明朗。美国的QE虽然已经正式终结,但是新一轮的全球货币战争才刚刚开始。 QE美元加息美国货币政策落幕美联储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