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味的“文明城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近日,在武汉街头,特别是人流量大的十字路口,总是可以看见戴着小红帽、别着红袖章、拿着小红旗的志愿者——政府临时“聘请”的文明交通劝导员。他们的出现,提醒着我:噢,又到了武汉创建“文明城市”的时候了。志愿者们的“生命周期”伴随着创建“文明城市”时间或长或短,创建活动开始时,他们出现了,创建活动结束后,他们也将“消失不见”。
武汉市从2005年开始创建“文明城市”。每一届创建期间,政府都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可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壮志未酬。今年是武汉市连续第四届创建“文明城市”。从造势上来说,创建热情达到了空前高涨。今天,我乘坐出租车,和的士师傅闲聊得知,的哥的姐们被强制要求背诵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应对上级部门的抽检。我的一个好友也在微信朋友圈里“抱怨”:单位组织全体职工默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能默写正确的人,将拿不到奖金。有了经济利益的驱使,效果应该会比的士师傅们强吧。
创建“文明城市”,本应是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发展环境的利民的好事情,可如今的某些做法,让“文明城市”有点变味儿。依靠强制手段,“强迫”市民参与创建活动,即使这次评上了“文明城市”,武汉就真的文明了吗?市文明办在“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里写道:“一个温馨的微笑、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友善的举动;看到垃圾时的一次弯腰、遇到红灯时的一次等候、给街坊邻里的一次帮助、给老弱病残孕的一次让座、给外地游客的一次指引、对不文明行为的一次劝止⋯⋯”试想,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以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即使没有“文明城市”的头衔,武汉也是一座拥有文明市民的文明城市。
实际上,靠强制手段和利益驱使评上的“文明城市”,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只有每一位市民发自内心地认同“文明城市”理念,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做文明有礼的武汉人,“文明城市”自然水到渠成。
(文 / 武汉 孙思) 文明城市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