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资本输出的转折点
作者:谢九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正在从全球最大的吸引外资的热土,逐渐转变成资本输出大国。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近期表示:“中国对外投资的金额超过吸引外资的金额,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如果今年不能实现,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实现。中国已经是一个资本输出国,即将成为一个资本净输出国。”前不久,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也表示,我国明年的对外投资规模可能会超过利用外资规模。
中国成为一个资本净输出国,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一方面,中国的对外投资额迅速增长,而与此同时,外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则明显放缓,这使得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指日可待。如果以今年前9个月的数据来看,1~9月,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为873.6亿美元,而我国对外累计投资为749.6亿美元,二者相差只有100多亿美元。如果考虑到我国对外投资高达20%的高速增长,而外商对华投资则保持负增长,我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的确指日可待。
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来看,大概从2012年以来,投资增速就已经开始告别高速增长,呈现出拐点趋势,今年7、8两个月,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同比大幅下降17%和14%。外国对华投资的热情下降,主要是因为当初中国吸引外资的几大因素都出现了重大变化:先是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从两位数的增长到7%左右,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不如从前。其次是中国充沛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也开始出现变化,尤其是和东南亚以及非洲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的廉价优势不再明显,这使得一些外国制造业开始转移。再有就是外资在华的超国民税收优惠,在过去几年基本上被逐渐取消,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外资的吸引力。
在外国对华投资出现萎缩之际,中国对外的投资规模迅猛增长,2009到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从433亿美元飙升至1078亿美元,4年时间增长一倍多,今年前9个月继续保持20%多的增速。从2012年开始,我国已经跃升至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如果将香港地区计算在内,中国实际上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今年10月6日生效的新版《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更是大幅放宽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自主权。根据新规,企业境外投资,只有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时,才需提交商务部审批。今后企业境外投资将实行“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按照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提供的数据,新规定最大限度地缩小了核准的范围。“去年我们核准投资事项是6608项,但目前需要核准的大概只要100项。也就是说,98%的内容已经不需要再审批了。”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今后的对外投资将更加便捷。
从当年吸引全球资本的热土,到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种转变其实体现的也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而对全球经济来说,从接受廉价的中国制造,到接受庞大的中国资本,这种转变也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这种路径其实和当年的日本高度相似,从早期大量接受外国资本,输出廉价的本国制造,在积累了充足的资本之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
中国的对外投资不仅在数量上高速增长,在投资方向上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早期主要是国有企业为主,对外投资对象以当地矿产自然资源居多,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走出海外。截至2013年底,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434亿美元存量中,国有企业占55.2%,非国有企业占比44.8%。而中国企业的投资对象也早已不再局限于自然资源,而是大举收购具有全球品牌价值的成熟企业。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双汇收购美国最大的肉食制造商史密斯菲尔德等等。而随着国外政府对中国资本并购的戒备开始有所放松,一些看起来有些敏感的并购也能够得以成行,中海油成功以151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成为目前为止中国最大的海外并购。在经济压力面前,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西方公司向中国资本敞开大门,很多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将来都有可能归于中国资本旗下。
理论上而言,中国资本大规模输出,对于中国和当地经济都能带来双赢。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虽然在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国内市场积累了不菲的利润,但是品牌形象始终处于相对低端的位置,尤其是一些致力于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现有的品牌形象远远不足。而很多西方企业既具有国际品牌价值,又拥有核心技术,能够以合适的价格予以收购,是中国企业快速提升自身形象,走向国际市场的捷径。而对很多西方企业而言,由于国内经济减速带来市场萎缩,加之劳动力成本高企,现金流压力导致债务危机沉重,能够迎来中国资本的帮助,也是一次重生的机会。从长远看,中国资本和外国品牌的整合成功也拥有较大的理论可能性,外国企业拥有成熟的品牌和技术,中国企业拥有充足的资本、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庞大的中国市场,如果能够形成优势互补,也就能够实现1+1>2的整合效应。
不过,这种协同效应也仅仅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显然还是机遇和风险并存,截至目前,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中,已经整合成功的案例还并不多,大多数投资仍然还在消化阶段。在去年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对策”研讨会上,时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立群表示:“30%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看起来是成功的,能够盈利,对中国和投资所在国都有益,剩下的70%则不太好。”
今天中国的对外投资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的资本向全球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大举输出,尤其是收购了洛克菲勒中心等大量的美国地标建筑,被惊呼“日本人要买下整个美国”。今天的中国资本也和当年的日本惊人地相似,在西方国家购买了众多的地标建筑,比如安邦保险买下纽约的华尔道福酒店、复星国际买下摩根大通中心、中国平安买入伦敦的劳埃德大厦、万达集团买入马德里的西班牙大厦等等。由于日本人当年购买洛克菲勒中心的行为最终以失败告终,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美国人最终以更低的价格从日本人手中买回,所以,今天中国资本在全球购买地标,也难免会被拿来和日本的收购做一番比较。
对于中国资本而言,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资本输出,遭遇失败应该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不过,并不能因此而放缓资本输出的步伐,尤其在西方经济体面临困境之时,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更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日本当年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等行为虽然被视为日本扩张的失败典型,但是从总体而言,日本的海外扩张还是可算成功,在日本本土经济持续低迷30年之际,日本庞大的海外资产,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未来中国经济的大幅放缓也是大概率事件,如果能够提前在海外布局,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国内市场萎缩的冲击。
中国对外投资虽然保持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但是从存量看,整体水平依然不高,大概只占全球的2.5%,与美国、日本相比,大概相当于美国的10%左右,日本的一半,中国的资本输出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对于我国高达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言,现在可能也是对外投资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的外汇储备多以美国国债为主,直接投资比重很低。目前由于欧元区经济震荡,导致全球资本避险情绪上升,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近期更是降至2%以下,如果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增持美国国债,收益率已经处在很低水平,相比之下,很多西方企业由于遭遇债务危机,为中国外汇储备的分散投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投资资本宏观经济投资资本输出日本中国国外宏观企业对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