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合自然、适合人的房子
作者:钟和晏园区里有种开阔疏朗的氛围,几乎仅有三种色彩:蓝的是天空,绿的是树,灰的是房子的青砖灰瓦。因为一期、二期始建于2004年,当初移植的小树,无论垂柳、梧桐还是银杏,都已经长得丰茂挺拔,到了“旱溪”四周尤其郁郁葱葱。
这条贯通社区南北的溪流是雨水积聚成的自然景观,一年四季,皆有景赏。据说,当初园林设计师受北京樱桃沟的启发,沟底没有用混凝土和防水层。因为旱溪地势低,社区的地表水流向那里,湿润的土地滋养出各种野草闲花,达到一种自然的生态平衡。
易郡总占地418亩,从风格上说,它把自己定义为“新北京四合院”,建造注重本土气候的影响因素,尽量就地取材、选择自然材料,来传承北京四合院的居住文化。
走在易郡,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熟稔感觉,像是回到了老北京的胡同里,但心里又清楚这是郊外。这是北京独有的气息,安静又从容。每家每户都有门牌,相对的院门自然地形成一条短短的街道。街道上槐树、梧桐已经高过房顶,浓荫遮蔽,在宅墙花窗上留下大片阴影,挂满果实的柿子树一直探出院墙。
不止一家住户把之前统一的棕色木门改成传统四合院的如意门,加上砖雕、贴上对联,还有人在大门口挂上黄色的塑料报箱。想来没有太多邮递员会到这里送报,其实只是为了表达对往日京城胡同生活的眷恋不舍。
合院式住宅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赵广超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中写道:“合院式的布局严格来说并非一种建筑设计,也不是两三个人的意思,它是一种生活的结果。”对过去的中国人来说,家是房屋,庭是空地,四面房屋围拢,加上中间的空地,才算是一个家庭。
一个家多少要有点空地才像样,这片空地和屋外的空地很不一样,它是过滤了的户外空间,过滤掉风沙、噪音和陌生人。说起来,院子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一间可以让树木从家里向天空生长的“房间”。
易郡项目的总设计师阎少华就是北京人,上大学以前的时光都是在南城四合院里度过,直到1980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他回忆当初投考清华的契机,还是高二学生的他有天在新华书店里,偶然翻到南京工学院童寯教授撰写的《新建筑与流派》。“那是一本薄册子,写得很基本、很朴实,我一下子就看进去了。他介绍了西方新建筑的沿革和发展,告诉我们建筑到底是什么。现在一想,他说的还都是对的。”
经过多年实践之后,如今阎少华对建筑的定义同样简单:第一是空间,第二是材料和形式,第三是情感和精神的内容。他一直对老房子有所偏爱,无论国内国外,尤其是民居。与宫殿、教堂、庙宇这些豪华建筑相比,民居囿于材料、技术、经济条件等种种限制,形成当地最合理的模式,其中蕴含了更多人的智慧。
一直以来,他想做的是“适合北京的住宅”。不一定是四合院这种特定的形式,但一定是与大自然适合、与居住其中的人适合,尊重自然气候的条件也尊重人的需求。他说:“现在,我们很多房子都是只要了一个形式,忘记了形式的本质来自于生活以及其选用的材料和使用的技术。”
在易郡,所有的房子都只有一个朝向,坐北朝南也是北京传统四合院最理想的格局,由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坐北可以遮挡冬天北来的寒流,面南可以迎纳夏天南来的凉风,朝阳可以获得充足的日照。风水学上,坐北朝南即“坐坎朝离”,如北房为伏位,那么北房、南房、东房、东南方向都是吉位。如以东南角大门为伏位,排出的结果与此相同。
传统四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也是全院最大最好的房间,由家庭中年纪最长、权威最高的家长居住,东西两侧的厢房处于次要和陪衬的位置。从建造上说,厢房的尺寸必须小于正房,前檐要躲闪到正房山墙轴线之外,也就是“出入躲闪、高低错落”的空间关系。
但是,按照现在的家庭结构和生活习惯,中坚力量往往是中年人群,老人会退让居住次卧。所以,三期的空间布局是全院最舒适的北房设置两间由起居室连接的卧室,用作老人房或主人房都可以。四合院户型中,北房上增加了一个小二层的“绣楼”用作主卧室,窗外正对青瓦飞檐。
方整对称的房间,没有任何转角处的开窗,这不仅仅出于“中正平和”的东方思维,还有节能环保的考虑。从建筑物理来说,房间转角处开窗的热损失是最大的,把窗户放在中间损失最小,得到的阳光最多。
整个园区北侧,三期还是建造中的工地景象,房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成型,工人们在屋顶上叮叮当当地劳作。站在一处已经完成的四合院样板院落中,阎少华向我们逐一解释他在三期中用到的一些新的建筑方法。
传统四合院通常不设置地下室,地下室是西式建筑的特点,所以易郡一期、二期没有设计地下室。但是阎少华注意到,有住户出于生活需要,自己去挖地下室,结果出现渗水等种种问题,而且,一层的房子还是有点潮湿。为了解决隔潮问题,他决定采用很少在低层住宅中使用的混凝土箱型地基。
“起初我们用箱型地基是为了基础埋深,让房子的基础做得更好,隔潮的效果更好,后来,我们决定索性把地下室挖掘整理出来,通过前院、中庭、后院的三个采光天井形成一个全明地下空室。中式独院的地下室,我们没有整理出来,但是预留了检修口。”
为地下室外侧做保温处理的时候,在保温层外面砌了一层砖,从地下室一直往上砌,停在高出地面五六十厘米处,恰好形成古建筑中的台基效果。古建筑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厚重的台基稳然于房屋之下,与反翘的屋顶形成对比中的和谐意象。
对三期屋顶的处理也是如出一辙,从外观看是两个坡面相交的硬山顶,实际当然是混凝土的直线倾斜屋顶,在保温层上铺瓦形成古典建筑的曲线形式。人们对传统建筑的记忆需要青瓦飞檐,但是在这里,铺瓦也是排水的需要,符号的背后有它的构造合理性,不牵强不浪费。
易郡的案名来自《易经》,“以简易为理、变易为形、不易为宗”。最初起案名的时候,阎少华斟酌许多,这简简单单的三句话恰恰也道出了他对理想住宅的定义。他说:“如今很多东西在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家庭结构和伦理在变化,所以从居住文化上说,我们尤其要抓住不易的是什么,本质的东西又是什么。如果你真正因地制宜,做出来的东西一定还有北京味,一定还和原来的房子有种神似。” 四合院适合自然建筑